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一、《千字文》誕生的歷史背景及評價

我國第一部蒙學讀本《千字文》,被世人稱為蒙學之首、最成功的蒙學經典、原創文學作品經典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風骨的典范。

首先從蒙學經典看,我國自公元500年前,官宦和富裕人家小孩啟蒙常用的教材是《倉頡篇》、《史籀篇》、《凡將篇》、《博學篇》、《爰歷篇》、《急就篇》、《開蒙要訓》(約1 400字,宋以后佚亡,公元1899年在敦煌發現)等,但僅《急就篇》得以完整流傳;清代顧炎武考證:“漢魏之后童子皆讀《急就篇》。”因《急就篇》的內容主要是漢朝社會和生活風俗的常識(參閱本書附錄四),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逐步被《尚書》、《左傳》、《論語》等教材替代(參閱《三國志·魏書》卷二八);至唐宋又逐漸演變成《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等,這些書對六至十幾歲的學子確實程度較深,學習困難也較大,而且一般鄉村和貧困人家買不起這類刻版書;自南北朝時期周興嗣奉皇命編撰了《千字文》,此后從隋唐至晚清甚至民國早期的部分地區,普通村塾等啟蒙教育陸續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通常被戲稱為“三、百、千、千”;三者之中《百家姓》的文史品位最低,《三字經》又相對淺顯,唯《千字文》沿用近一千五百年,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蒙學經典教材;成書時間方面,它比唐朝李翰編著的《蒙求》早240余年(《蒙求》2 484字,流傳千年,至清初基本失傳),比北宋前成書的《百家姓》早600多年,比著名的南宋《三字經》早800年左右,比清朝的《弟子規》(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著)早約1 200年。古時《千字文》被簡稱為“千文”,是蒙學經典教材中唯一既有確切的成書時間又有真實作者的書。《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宋期間《尚書故實》、《劉公嘉話錄》和《太平廣記》等書也都有類似記載。至于《千家詩》,非原創類作品,不予比評。

其次《千字文》又被稱為原創文學作品經典和承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風骨的典范,緣由有六點:一是周興嗣在限定的一千個字之內創作。二是沿用《詩經》韻律。三是時間跨度涵蓋中華文明史發展的全過程。四是功用遠超普通文化課本的識字范疇;它立意恢弘,用辭華麗,既有人文性、文學性,又兼工具性,實質是一部小百科全書,1 500年來光芒不減。五是內容既重點突出了儒、道、佛的核心思想,弘揚孝悌、仁愛、誠信、禮儀;還有引領學子面向世界的開明內涵,永恒之義、江山之遠和國家之本躍然文中。六是倫常自然、培養學子情趣和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傳授安身立命之道和教學之法。

有關周興嗣編撰《千字文》的由來,《舊唐書·經籍志》云:“《千字文》一卷,蕭子文撰;又一卷,周興嗣撰。”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言:“《千字文》元有二本。”其余如《尚書故事》等史籍記載皆不盡一致,前因與先導亦不盡相同,但梁武帝詔令限用王羲之的一千個字“限制編纂”和周興嗣熬夜編輯成文的過程大致雷同。例如,史書記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代(502—549)編成的,其編者周興嗣在梁朝先后被委任“散騎侍郎、給事中”(編撰國史、給皇室撰寫文稿的官銜),成書時間在公元521年周興嗣去世之前。清人評《千字文》:“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緒于亂絲。”盡管有爭議,《辭海》已定論《千字文》由周興嗣編撰,本書從之。

假如把《千字文》尊崇為華夏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似乎并不為過,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千字文》的誕生背景奇特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且南北對峙的時代,其間公元502年至557年的梁朝是南朝的第三個朝代,它由南齊宗室蕭衍滅齊朝稱帝,定都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國號梁是根據蕭衍領地在古梁郡而定,且因皇室姓蕭,故別稱蕭梁。它歷時三代四帝;其中梁武帝蕭衍自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享年86歲。蕭衍自幼聰慧,有少年才子盛名,成人后更是博學多才,善謀略,長音樂詩賦,擅書法,史書稱他“六藝備閑”。登基帝位后,治國理政創新務實;人事方面,他為防止和消化皇室內部矛盾,通過士庶并用等措施調整官品官銜;經濟領域,一是在治國方略層面重視農業發展,大興水利建設;二是減輕勞役和減免賦稅,因而蕭衍時期是南朝歷史上社會最穩定、經濟最繁榮的時代,且梁朝前期國力強盛到超過北魏;在教育領域,他借鑒歷朝重視教育的經驗,通過立國學、招五館生及修孔廟,親自為學生授課,而且編寫了二百余卷著作(《孝經義》等)等措施,大力發展教育,積極倡導學術創新;意識形態方面,蕭衍對文化極其重視,導致舉國上下文化氛圍十分濃厚,上至皇廷和王公宗室,下至士族平民,皆以儒雅為榮。故蕭梁一朝五十五年掌權期內,涌現了許多有突出成就的文人騷客,如江淹、謝朏、到溉、到洽、丘遲、吳均等,特別是梁武帝長子蕭統的《昭明文選》和劉勰的《文心雕龍》這兩部巨著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有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鐘嶸《詩品》,還有謝赫《古畫品錄》等;蕭衍另外兩個兒子——簡文帝蕭綱和元帝蕭繹文采也非常好,這也可能得益于他們自幼學習《千字文》。可惜性格寬容仁厚、喜好文學、博覽群書的昭明太子蕭統(501—531)英年早逝。但武帝晚年對子孫過于寬縱,結果在“侯景之亂”時,其子孫大部分都表現不孝,他許多當時擁有兵權的子孫都坐視不出兵相救,結果武帝以帝皇之尊,竟因受困而活活餓死,成為歷史上的諷刺性事件。

從總體看,南北朝時期在政治上都以昏君亂世為主,即使梁武帝也因晚年沉迷于佛教、輕視強兵和疏于對官僚貪腐奢靡之風的治理及過分強調個人崇拜等因素而死于非命,梁朝隨即衰敗。北宋司馬光為警示后人,在《資治通鑒》中以當時任尚書左丞的賀琛對朝廷四點建議(具體內容見《梁書》第三十八卷)為例,對蕭衍晚年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過錯予以近乎嚴厲的批評和中肯的評價。但梁朝在人文藝術方面卻經歷了空前的大發展和大繁榮,蕭衍將梁朝文化發展到極致。李延壽(《南史》作者)認為:“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這句話是對當時社會和文化狀況的真實寫照。歷代文史學家亦一致公認:就文學發展和繁榮的盛況及成就而言,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盛唐和北宋可與蕭梁一朝相比肩。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歸功于梁以前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和魏晉時期打下的良好基礎,如最具代表性的有晉朝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和陸機的《文賦》等;另一方面當時社會混亂,在思想文化方面尚未形成占主導地位的學派和思潮,蕭衍這個少年才子出身的皇帝喜好書法,更偏愛已故一百多年晉人王羲之的字,在當時學術求變創新的熱潮感召下,他順應歷史潮流,為充分發揮廣大學子的創造性造就了一定的客觀環境和條件,使梁朝的文化藝術得以欣欣向榮。梁武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根據西漢大思想家賈誼關于“治國之道,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太子與諸王子的教育”的經驗,把培養好皇室后代作為非常重要的事,并下決心改革當時流行的《急就篇(章)》、《蒼頡篇》(“秦三蒼”)等啟蒙讀物。據《尚書故實》、《廣川書跋》等記載,梁武帝詔令殷鐵石(文學侍從)從王羲之散落天下的書跡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要求官員臨寫并派人逐字教授皇室子孫,但因其零散無章,不便記憶,收效甚微。梁武帝又思考如何將這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編成一本便于幼童朗讀和記憶的教材;他對奇才周興嗣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千字文》就是孕育和誕生于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參閱本書附錄四)。

(二)周興嗣的敬業精神奇特

《梁書·列傳四十三》說周興嗣是“陳郡項人,漢太子太傅堪后也”,生卒年為公元470—521年,字思纂,出生地(今當涂縣)剛好位于梁國境內,祖籍今河南省沈丘縣(陳郡項),其祖于西晉時搬遷到今安徽省當涂縣(江南姑孰);周興嗣自十三歲到南齊都城建康(今南京)游學十幾年,記憶力很強,后被在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任太守的侍中謝朏向朝廷極力推薦,在選薦秀才出任公職時,周興嗣被舉薦為桂陽(今湖南省桂陽縣)郡丞(郡守的副職);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周興嗣上奏《休平賦》,其文采受到蕭衍賞識,因為梁武帝本人酷愛文學,故對周興嗣特別器重,任命他為“安成王國”侍郎;公元510年后改任新安郡丞、員外散騎侍郎(武職官名,古時有將武職官銜賜給文臣的慣例,而且梁朝官職有常額和員外之分,“員外”是在常額官員之外加編之意;“散騎”是皇帝身邊“騎而散從”的官員,并無常職;“侍郎”即是侍從的“郎”,自漢朝開始,具備做官的基本資格稱“郎”,“侍郎”一類的官員主要負責規諫皇帝,后代的“侍郎”發展成為相當于現代副部長級官員。周興嗣“員外散騎侍郎”屬于文學侍從)、給事中等職,主要為皇室撰寫文稿。公元513年,周興嗣因病使左眼致盲,終生未能當大官,所撰書除傳承最廣、最悠久的《千字文》外,還有專著百余卷,文集十卷流傳。《尚書故實》還記載:周興嗣這位非凡的才子為了能完成武帝交辦的任務,嘔心瀝血,伏案挑燈,一夜完成任務時須發皆白。現無法考證“一夜”的記載是否有夸張成分,但其創作難度可信:一是在限定的一千字內且不能重復用字創作;二是要對仗押韻;三是內容要豐富,適合孩童誦讀。他這種奇特的忘我敬業精神,足以讓吾輩心悅誠服且應發揚光大。

(三)周興嗣的博學水平和編輯能力奇特

周興嗣遠高于梁武帝的要求,利用一千個無序的拓片單字,按當時盛行的駢文風格,一氣呵成編撰成二百五十個隔句押韻的四字短句《千字文》。全文以儒學倫理為綱,穿插百科知識,涵蓋天文、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社會、倫理等,相當于當時的中華文化“小百科全書”和華夏文明“小史”,在讓小孩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大概及其發展淵源的同時,還可輕松自然地學到多方面的知識;因其有按傳統四言詩韻律要求而對仗押韻的特點,不僅便于孩童背誦記憶,也能讓成年人得到美的享受;后世稱頌周興嗣和《千字文》為“天下奇人、奇才、奇文”;據傳,蕭衍還曾詔令仍以拓取的王羲之書體在宮殿外鑄鼎銘,并將“千字文”命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銘》,要求文武百官上朝前先誦讀一遍后再見駕。《千字文》流傳民間后逐步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啟蒙教材,歷朝歷代都有它不同的書體、不同的書寫風格、不同的注釋本和不同的翻印本,現陜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石刻《智永真草千字文》被公認為最權威的版本(此碑刻了智永的跋,簡稱關中版);唐宋以后直至清末乃至民國早期的一千多年間,它和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本共同哺育著中華兒童茁壯成長;俗傳“學童三五排列坐,天地玄黃喊一年”的童歌,正是對一千多年啟蒙教育中《千字文》發揮主導作用的生動寫照。胡適先生說他五歲開始讀《千字文》,當了十年教授,頭幾句的內容還未能全部理解,可見周興嗣撰文的嚴謹和高深程度。

在中華七千余年文明史中,僅一千字的蒙學教材對后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恐怕在評價周興嗣這種博學水平和編輯能力時,很難不說“奇特”二字。

(四)《千字文》的文學和書法藝術歷史地位奇特

前文對《千字文》的文學歷史地位從六方面作了概述,從書法藝術角度看,有觀點認為中國十大國粹中書法居首。歷代書法大師,如隋朝的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唐朝書法大師歐陽詢、顏真卿、懷素、褚遂良、孫過庭和李陽冰等,宋朝的宋徽宗、宋高宗、米芾和黃庭堅等,元朝的趙孟頫、鮮于樞等,明朝的祝允明等許多先圣及現代于右任和啟功等今賢,都留下了《千字文》長篇書法杰作;其中智永和尚首次將王羲之一千多個零散字帖臨寫并一揮而就創作成《千字文》真草書法名篇杰作。相傳智永在由梁武帝賜名的浙江紹興永欣寺為僧時,曾用三十余年苦心研寫《真草千字文》;其傳世的《真草千字文》有墨跡本和石刻本兩種,冊裝紙本墨跡已流入日本,石刻本即現存陜西西安碑林的薛嗣昌刻碑。這也是《千字文》文化和書法藝術奇特故事的歷史見證。長期以來,人們對智永《真草千字文》這件傳世絕作倍加推崇,有評云:“真則圓勁古雅,草則豐美勻適”,“筆勢飄動雋逸,結構雄放瑰麗”,“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清何紹基在《東洲草堂金石跋》中評:“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智永《千字文》在宋代被當作標準版刻石成碑而世代傳承,為推動和弘揚中華書法藝術和保存這部經典做出了杰出貢獻。上世紀在敦煌考古發掘中,發現《千字文》從七世紀中葉至十世紀中葉期間的三十余種手抄本,由此證實唐朝民間已廣泛利用《千字文》作為啟蒙教育和練習漢字書法的教材。

在世界教育史上,僅千字的蒙學教材且以書法作為載體并世代承襲一千五百多年,除《千字文》外無比肩者,奇特否?!(參閱本書附錄二)。

(五)《千字文》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影響既深遠又奇特

《千字文》500多年前就傳遍全球。1583年朝鮮宣祖詔令韓濩(han ho,1544—1605)將以朝語釋義和注音的《石峰千字文》(韓石峰,1543—1605,李氏朝鮮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著有《韓石峰書千字文》)刻成木版印刷出版,并列為當時皇室后代必讀的教材;另外,朝鮮王朝時代的銅質貨幣“常平通寶”的背面,還鑄錄《千字文》里從“天”到“水”的44個漢字。《千字文》于1831年被譯成英文;日本不僅有很多以《千字文》為名的書法作品,也有多種版本的《千字文》教科書,例如: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便有卷菱湖、市河米庵和貫名菘翁等眾多日本貴族著名書法家創作了很高水平的《千字文》書法作品,明治時期(1868—1912)也有日下部鳴鶴和小野鵝堂等名家創作了同題書法作品;19世紀中期,相繼出版了法文、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千字文》。這些出版物和書法作品為傳播與交流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發揮了相當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參閱本書附錄二)。試想,有何種啟蒙讀物既有如此悠久的歷史還能在全世界流傳如此廣泛?堅信《千字文》在全球的影響將會更深遠、更奇特!

二、筆者致力于學習和推崇《千字文》的初衷

《千字文》被世代公認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蒙學經典,它和現存的諸多華夏“經典”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根”,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后輩對此有一定的了解。通常,人們把在清晚期以前主要從哲學、科學的角度揭示人生、社會、宇宙的本質和意義,世代傳承、具有鮮明特色和穩定文化結構、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體形成和興起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古典文化體系,稱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其特點和優勢在于它采用的方法既是充分說理又可實證;學術界公認它包括“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三方面的內涵。讀者了解這些內涵背景知識,有助于從總體上加深對《千字文》內容的理解和提升文學方面的欣賞能力。

首先,關于“中華”,《晉書·劉喬傳》記載:“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若使(亮)游步中華,騁其龍光”,必不出曹操諸謀士之下。“中華”是由中國與華夏復合而成。《詩經》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早在上古時,建國于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古漢族自稱),認定自己身處天下的中心,故稱中國,據此中華即中國,并將周邊地域稱為四方或四夷。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地域就是先秦時期的“中國”。秦漢以后,雖然“中國”的內涵有拓展(其標志是以漢族為主體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但就地域范圍而言,“中國”仍指定都于中原的王朝,這種狀況延至隋唐以后。將其統治所及區域統稱“中國”則始于元代,此后由明清沿襲。195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伍家嶺出土了“西漢鎏金”銅鏡(現藏國家博物館),鏡面五十二個銘文中有“中國大寧”四字,結合上下文其意為“祈盼中國和平與安寧”;說明當時的華夏子孫就有正統“中國”的文化傳承。至近代,族群觀念和整體意識更趨自覺與恒定,“中華民族”因此成為56個民族的共同名稱。

其次,所謂“傳統”,一般指世代薪火相傳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道德觀念等;社會學則指具有顯著自身特征且能逐代傳承的社會歷史因素。

最后,關于“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泛指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后逐漸引申到包括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其中“化”是“教化”之意。南齊王融《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漢劉向《說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此處“文化”意為“教化”。文化的演變和發展過程表明,它處于產生、淘汰和再產生的循環提升變化中;所以只有那些得以保存、積淀、延續下來,具有重要價值、具備生命活力并成為后世文化主要組成部分的文化方可稱之為優秀傳統文化;它在承載華夏悠久文明歷史進程中,培育了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價值觀。

有著頑強生命力、高度民族認同性和極大凝聚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歷史的結晶。《千字文》與其他經典都既有歷史的傳承,也可彰顯時代特質和具有世襲相傳的價值理念與道德準則。例如,在西周幽、厲時期的大動蕩和頻繁慘烈的戰國兼并戰爭等背景下,產生了老子、孔子等諸多著名思想家和《詩經》、《楚辭》等著作及先秦諸子的散文,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財富。那時期在醫學、天文學等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是民族的驕傲。但自先秦到統一六國的兩百多年中,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為典型,對儒學傳承產生過巨大的負面影響。西漢武帝加冕時,歷經“文景之治”,社會和經濟都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政治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董仲舒等人倡導儒學“春秋大一統”、“君臣倫理”、“仁義”等思想理念,適應了當時漢王朝所面臨的客觀形勢和任務,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其間雖有數次變化,但最終使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與主導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得“儒表法里”的“大一統”專制思想作為成熟的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而定型;不僅官吏主要出自儒生,而且儒家思想逐步發展成為此后兩千年間治國安邦的正統思想。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封建專制政治構架的基礎工程,導致“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穩固、安定的勢力,即所謂剛柔相濟,內圣外王;正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使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形成,并最終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史學家認為,雖然漢武帝的做法既不利于學術文化的發展,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特別是連年戰亂,造成民眾處于水深火熱、社會極度動蕩的惡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但就當時而言,這樣做卻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和專制制度的加強。這些內容在《千字文》中基本都有所反映。

唐宋以后,以二程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強化了“三綱五常”,成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筑領域實行政治和文化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是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到一定阻礙作用的根源。在元明清時期的幾百年中,程朱理學曾被登峰造極地扭曲,使之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強有力的精神支柱。1919年“五四運動”的實質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它當時有兩個訴求:一是要求自由、理性、民主、法治的實現與興起,另一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思潮的泛濫。至今,仍有人斥儒學、佛教、道教為封建糟粕,他們認為中國近代遭受外侵的屈辱史的根源在儒家文化,以為唯“自然科學”才能強國和救國。

這些發生在《千字文》面世前后的傳統文化,應該要有鑒別地分析和有揚棄地繼承弘揚。周興嗣編撰《千字文》時受體裁和字數的限制,總體上雖將公元520年前已知的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內容基本都涵蓋了,但多有省減;另外,近現代考古發掘的新史料中,有的物證補充完善了原史實,有的糾正了原史料記載的謬誤。為能使讀者掌握基本文史常識和能概略了解包括唐宋以后的傳統文化經典的演變、發展情況及史學家的述評,進而感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筆者在注譯及延伸閱讀中結合《千字文》的內容,本著拾遺補缺、糾正謬誤的理念,在時間跨度上從隋唐一直延伸到近代,補充了著者所了解的近現代考古發掘的新成果。針對近代以來對傳統經典優秀文化學習傳承的某些思潮,本書擬揚棄舊義、探求新知,從擔當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者的角度貫穿了幾點想法: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

縱觀我泱泱中華,禮儀之邦,其經典文脈不絕于縷;“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但自一百多年前赴日留學的少數精英錯誤地把日本“脫亞入歐”和“全面西化”的所謂文化改造不加甄別地引入我國,其負面影響殘留至今。另外在社會調查中發現,當下有些中小學教師對“經典古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興趣不高,導致不少青少年學子在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不了解的情況下也不愿意學,甚至還存在不可取、不科學的認識和態度;更有甚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中,不少人提筆忘字已成一種趨勢;當提到儒家禮教時,有人不去弄懂“中庸之道”、“孝悌文化”、“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內容的真正含義,也不考察封建社會統治者對儒學禮教的工具性異化,就輕易打上封建糟粕的標簽;有人甚至抽離掉儒學的內核與實質,只是輕率地撻伐所謂的符號意義,不作任何的揚棄便棄之如敝履。歷史證明,本民族在長期探索中積淀和形成的獨特傳統優秀文化,是支撐一個國家生存發展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精神命脈。古往今來,世界上不少文明古國都滅亡了,根本原因是其文化傳承斷根了,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多年(筆者根據現代考古物證,贊同七千多年的觀點)文化傳承的國家。綜觀世界發展史不難發現,只要民族優秀文化得以傳承,民族精神就會被弘揚,因而國力暫時衰敗仍可以振興,甚至國家被滅亡也能復國。近二百多年以來,世界變化風起云涌,中華民族曾飽受外族欺辱,經過數代炎黃子孫的浴血奮斗,雖樹立了今日的大國崛起地位,但來自各方的圍堵和各種威脅依舊驚心動魄。將來世界范圍的發展和競爭,不再完全靠損人一千自毀八百的軍事手段,更主要是靠文化的軟實力;另外從祖國統一大業的客觀狀況分析,歷史和人為造成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文化上有簡繁兩種文字體系,金融上四種貨幣并存,國防上有兩支武裝力量,這種狀況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和繁榮不是正能量,所幸尚有血脈和文脈得以薪火相傳,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力量能將其歷史割離。可見,經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何等重要。我想,當前網絡信息和高端制造等現代高新技術能促進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應該且必須高度重視和腳踏實地研發創新,努力提升中華民族各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精粹的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也不能偏廢,類似提筆忘字等低級危機必須高度警惕。

第二,以開放的胸懷加強對外來文化的交融

西漢張騫鑿通西域(約前138)和其他出土文物都證實中外文化至今有近2 200年的交融史,到梁武帝時至少也有700余年。

近代國際上在歷史研究領域有一種風靡一時被稱為“文明形態史觀”的研究方法,其著名代表人及代表作是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J·湯因比及其《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和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及其《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等。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對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羅馬等世界各個文明作了全面分析對比,篩選出希臘模式、中國模式和猶太模式;再對這三種模式深入考察后認為:自古以來世界上很多文明都在其歷史發展中衰退或消亡了,其根本原因一是外部入侵,二是內部爭斗和腐敗;至今真正稱得上興旺發達的只有“東方的中國文明”和“西方的歐美文明”,二者中僅中國文明歷史最悠久且是唯一連續無間斷的文明。

按湯因比的二分法,在外部入侵方面,歷史上中國自西周末年受多方外族進攻至近代西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大入侵共有七次,而中華民族從未被征服過;每次都在民族危機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外史學家總結認為主要原因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它包括開放、包容、融合的民族價值標準、文明準則、信仰追求和民族氣節,經過炎黃子孫世代培育、弘揚、傳承,得到高度升華并深入民心;正是這種“民族精神”形成了一種頑強的抵抗能力,它成為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由弱變強、從衰轉興、永生不息的靈魂和脊梁。例如:漢武帝打敗匈奴后,不但在軍政大事上重用匈奴王子金日磾,而且將自己的身后事托給他和霍光。另外,歷史上鮮卑族人一直侵犯中原,但據《唐史》記載,唐朝有23位鮮卑人擔任宰相。可見漢唐二朝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帝國,其開放胸懷與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包容思想和民族自信心是重要成因。從內部方面分析,因上述原因古代中國一直較強盛,直到十六世紀以后才逐漸衰敗,其主要原因一是政治不開明,封建專制極端化,二是明朝為抵御日本倭寇侵擾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歐洲也是如此,十六世紀以前的歐洲教廷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來控制國家的一切,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錯誤的“地心說”(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C.托勒密首創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巋然不動”的理論)竟禁錮了歐洲一千多年,比中國封建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自歐洲各國大眾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后,擺脫了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和自然科學迅猛發展,以哥白尼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為標志,數學、物理學、生理學、醫學、建筑和航海技術等都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

湯因比據此認為中國文化是“靜文化”,主張平穩、包容和調和,屬于守勢的和諧性質。西方文化是“動文化”,優點是不斷發明創造和擴張;創新發明應該弘揚,但世界不可能永遠無止境擴張。因此他在1975年辭世前曾下結論:未來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西文明的結合;將來的世界只有接受中國的哲學思想,才有可能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氣候惡化和人口爆炸等問題。湯因比先生在四十年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且尚未推行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作此預言,其洞察力可見一斑。

根據上述認知,筆者認為既要結合《千字文》的內容,如實告知后人這段歷史和現代智者的觀點,更要加深對各種不同文化交融互補的重要性的認識,并通過學習外來文化精華拓展視野和促進思想觀念的更新,同時對毀謗中華燦爛文明的思潮保持一份清醒。如:出生于英國威爾士貴族世家的伯特蘭·羅素(1872—1970)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他始終以追求真理和正義為志向,一生著書多達近八十種,論文數千篇,內容廣泛地涉及哲學、數學等眾多學科,公譽為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百科全書”式思想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中國深入研究了華夏傳統文明并與各界廣泛交往,多方面了解中國的社會現狀,然后用他創立的著名哲學思想方法“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在綜合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后得出結論:“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其需要。我認為在這些品質中,‘和’是第一位的;……如能被世界所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與祥和。”羅素這樣的世界頂級哲學家向全球推崇中華文明數千年一貫崇尚的“和諧”倫理原則,是中西文明交融的典型例證和大家學習的楷模。世界史也證明,華夏文明和外來文明千百年來既有沖突又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從而共同推動和造就了當今世界的文明。在此過程中,顯示出中華文明的長處在于人文文化的傳承,西方文明的優勢在于物質科學的進步。

第三,大力弘揚仁義孝廉等道德觀

透過社會上某些犯罪、貪腐(主要在精英層)、不文明、不和諧等現象,不難發現其中不乏個體素質的低下甚至某些基本社會公德的缺失,這些都與數千年來華夏祖先們倡導的“孝廉文化”和安身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格格不入,更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地位不相稱。基層民眾對此深惡痛絕,有智者痛心疾首地稱之為“精英劣化”;因而有必要大力弘揚仁義孝廉等道德觀。《千字文》通篇以儒道佛有關孝悌仁德的經典教義貫穿始終,筆者自幼淺學此經典,從一生歷經多種磨難與考驗的體會而言,讀懂寫好《千字文》,能在基本品德方面奠定較好的基礎,它使人在茫然時明方向、困惑中辨是非、誘逼下有定力、困苦時樹信心、冤難時能寬容、壓力下有動力等等;總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乃至他們的一生必有非常重要且正面的影響。

第四,傳承和發展《千字文》書法藝術

《千字文》成為經典有兩大因素:一是如前文所述它是最成功的蒙學經典、原創文學作品經典和承襲中華傳統文化風骨的典范;二是得益于歷代從皇帝到士人書法大家世代傳承的《千字文》書法絕作,這種以書法作為載體世代傳承一千五百多年的經典,《千字文》是唯一。在文化藝術范疇中,以文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形式能夠數千年長盛不衰,還能在世界上廣受關注,甚至能使連一個漢字都不識的西方藝術家也被其藝術魅力所折服的,只有華夏漢字書法藝術了,這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有其歷史的悠久性和內在的生命力,不僅有它修身養性和提高文化修養的實用特點,更因它能承載社會文化的屬性與時代風尚而具有永恒的現代性。據《宣和書譜》等歷史文獻記載,梁朝大書法家蕭子云首次奉詔創作了《千字文》書法,此后《千字文》書法成為書法傳承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它引發了一千多年異彩紛呈的《千字文》書法藝術傳承,從真草二體發展到以趙孟頫(元)和宋玨(明)為代表的篆、隸、章、楷、行、草六體書法作品,在全世界獨一無二。這意味著祖先對《千字文》文字和書法的綜合性理解。顯然,后代都有責任使其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近幾年走訪了部分三十歲上下、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其中近九成不知《千字文》為何類書,即使對《千字文》有興趣的青年人,發現他們之中會讀的不會用毛筆書寫,稍會用毛筆書寫的人又不會讀,會用毛筆書寫又會讀的人極其稀少;這三類人中能大概理解《千字文》意思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有關說明

歷史上《千字文》文本的流傳很復雜,敦煌文獻p.2721就有三十一種寫本,日本學者藤原佐世在《日本國見在書目》中收錄了五種《千字文》文本,法國人伯希和則在《千字文考》中說其中的三種已亡佚。本書選用的范本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的“宋刻智永關中版”《千字文》。

在句解、注釋和譯文中,既沿襲歷史沉淀和保留周興嗣原作原意,又盡力避免呆板效法古人或純粹抄襲歷史,力求將傳統的精髓結合時代特征,言人、說物和評事皆有證,在反映歷史文明的同時展示現代氣息,為培養造就民族復興急需的“高貴的氣質、高尚的思想、高潔的情操、高雅的品位、高級的人文藝術修養、高端的綜合素質和完整的人格”的人才提供基礎服務。

蔡國根
二〇一五年元旦于上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长寿区| 沂水县| 孙吴县| 新巴尔虎左旗| 黔西县| 阳朔县| 广饶县| 巴楚县| 龙游县| 宿松县| 上饶市| 沾化县| 保山市| 平顶山市| 信阳市| 嘉鱼县| 开原市| 新营市| 普洱| 佛坪县| 句容市| 灵石县| 榆社县| 高淳县| 墨竹工卡县| 闽清县| 桂林市| 常熟市| 晋州市| 平阳县| 集安市| 滦南县| 永昌县| 九龙坡区| 修水县| 嘉义市| 常山县| 宝兴县| 泰宁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