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字文譯注
- (南朝梁)周興嗣編撰 蔡國根譯注
- 10975字
- 2021-07-13 19:13:56
第二節
【導言】
本節包括從第10句至第18句講“人文”的內容,主要簡述華夏早期文明發展的主要歷程和政治體制演變概況。在章法上從第10句“龍師火帝”到第14句“垂拱平章”,是對周朝以前中國歷史的簡要回顧。從第15句到第18句是對周朝自身歷史文化的贊頌性總結和評論。在內容方面承接上文的“天時”、“地利”、“物華”,過渡到本節“人杰”,說明泱泱中華人才濟濟。治國理政方面的中心思想是突出頌揚“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后文會過渡到持家之道),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德政的核心思想。
10.龍(lóng)師(shī)火(huǒ)帝(dì),鳥(niǎo)官(guān)人(rén)皇(huáng)
【句解】
本句講的是我國遠古傳說中四位著名的部落氏族的首領,即“三皇五帝”中的伏羲、神農、少昊、黃帝。其內容十分豐富且極其重要。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炎帝氏(即神農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大皞氏(即伏羲)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可能這三個部落氏族分別以火、龍、鳳鳥為圖騰,所以后人稱之為龍師、火帝、鳥官。
傳統的說法是“三皇五帝”,而周興嗣選了上述四人,有學者推測,可能是他考慮到對仗和押韻需要所致;另外,按時間順序是“火帝龍師”,本句“龍師火帝”也是押韻需要。在“三皇五帝”中,黃帝時期就創造了文字、發明了衣和裳,這是人類由原始的蒙昧狀態發展進化到文明時代的標志;中華民族以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和“龍的傳人”自豪。周興嗣圍繞傳承“龍的傳人”的歷史和反映中華龍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從“龍師”等人文始祖切入。毛澤東也講“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可見古今人們講“人文”,首先繞不開的是“龍”、“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等傳說。
(1)“三皇”之說:炎黃子孫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說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但“三皇”組成有多種說法且無定論,《尚書大傳》、《白虎通義》、《風俗通》、《古史考》等古籍和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都以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為“三皇”,但最為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因羲皇有龍馬銜圖之瑞,由此形成“龍”的圖騰文化,被華夏民族信仰和崇拜。例如: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
(2)五帝之說:有三種未定論的劃分法,一是《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二是《帝王世紀》、《尚書序》把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稱為五帝;三是《禮記·月令》稱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龍的傳說歷史非常悠久,二十四史、《管子·形勢》、《夢溪筆談》等史籍都有大量關于龍的記載或描述。龍的起源同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息息相關。龍是中國古先祖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征(駝頭、鹿角、蛇頸、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等)組成的圖騰,代表能飛天、潛水、陸上疾馳,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萬能之神獸,是吉祥、神圣、力量和真、善、美的化身。它寓意華夏民族的大一統、大團結和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等民族精神,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幾千年來,人們把它繡成龍袍、雕于梁柱、刻于石壁和塑于殿堂廟宇等,視其為威嚴、權勢和正義的象征;皇家以龍為象征和代言,自稱真龍天子;民間有龍騰虎躍、龍盤虎踞、龍鳳吉祥、望子成龍、乘龍快婿等諸多說法或稱謂,還有各種舞龍、劃龍舟等活動,寄托了古先人認識和戰勝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在漫長歲月的發展變化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龍文化”,體現了先民的理想和追求。
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華夏第一玉龍”(紅山文化玉龍)。1984年,考古人員在遼寧省凌源市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5 000年以前古墓中陪葬的玉器中,有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1987年,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博物館在民間征集到“玦型黃玉龍”形器,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 500年至5 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 000余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工程施工時,發掘出土了“仰韶文化”時期的三組古墓中“蚌砌龍虎”大型圖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其年代為距今6 600年,考古專家認定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最終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史料記載,濮陽地區是黃帝之孫顓頊的祖籍地。1971年至1987年期間,考古在三省發現的這些龍形文物和各種史籍記載的龍,共同佐證了中華“龍文化”有近7 000年的文明史。
【注釋】
龍師:指大昊伏羲氏,是中國太古時代三皇之一。傳說來自黃河中的一匹龍馬獻給伏羲氏的玉板上刻有龍的圖案,古籍稱之為“河圖”,由此說伏羲氏有龍馬銜圖之瑞,伏羲氏據此用“龍”名其百官。后世遂以“龍師”稱伏羲氏。
火帝: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炎帝神農氏,神農氏用火給百官取名,故叫他“火帝”;二是指發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參閱本書附錄五)
鳥官:指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以鳥名官,謂鳥官、鳥師。《左傳·昭公十七年》有詳細記載,其中有少昊氏用鳥給百官命名等內容,后世遂以“鳥官”稱之。
人皇:指軒轅黃帝,姓公孫,號軒轅,亦號有熊。相傳黃帝打敗了蚩尤之后,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參閱本書附錄五)
【譯文】
伏羲氏稱龍師,神農氏稱火帝,少昊氏稱鳥官,軒轅氏稱人皇,他們都位于“三皇五帝”之列。
11.始(shǐ)制(zhì)文(wén)字(zì),乃(nǎi)服(fú)衣(yī)裳(cháng)
【句解】
眾所周知,文字和服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兩大重要標志,本句涉及這兩個關于中華文明史的重大歷史事件及相關歷史人物,故應重點詳細述評。
首先補充有關衣和裳的內容,《呂氏春秋·君守篇》中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本經訓》中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關于“衣”和“裳”的發明,早在戰國時撰寫的《呂氏春秋》和《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等書都有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和裳的記敘。據傳,伯余和胡曹是衣裳的發明者,伯余是黃帝的臣子,胡曹是黃帝的王妃嫘祖的屬官,伯余和胡曹是夫妻。《呂氏春秋·勿躬》記載: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歷,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又據《淮南子·氾論訓》記載:“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后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明朝羅頎著有《物原》一書,主要介紹中國先民的發明創造,書中也稱:“伏羲作裘,軒轅臣胡曹作衣,伯余為裳,因染彩以表貴賤,舜始制袞及黻深衣,禹作襦褲。”這些史料大概講清了早期服飾制度的歷史流變過程。人類最先以獸皮、樹葉和樹皮等遮擋身體,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開始以麻布和絲綢制作衣裳,文明程度不斷得以提升。服飾甚而成為區別華夷的標志,如《禮記·王制》中講:“東方曰夷,被發紋身;南部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從“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兩句話也可看出,自黃帝時代,中華民族就擁有了文字這一語言符號系統以及衣裳這一服飾禮儀制度,現代考古出土的各種精美絕倫的絲、綿等織物提供了鐵證。例如,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西漢時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香囊和綺、羅、絹、紗、錦等繡品,其中素紗和絨圈錦最能反映西漢紡織技術發展水平;另外,能代表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還有重不到1兩、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在印染工藝方面,出土的印花敷彩紗也證明當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2007年在江西省靖安縣又從2 500余年前的東周古墓中出土了300余件綿、絲、絹、錦衣物,尤其是被專家認定可改寫中國紡織史的錦織物的出土讓世人驚嘆。
其次,本句在章法上與上句“人”的內容銜接并過渡到“文”的內容。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商代都城“殷墟遺址”內出土的甲骨文,使漢文字的源頭上溯到商代,不僅使歷史文化和上古漢語有了確切的物證,確認了《史記》等一大批古籍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為信史,而且漢文字發展演變的證據鏈比周興嗣時期的認識和原來的實物考證結果提前了一千多年,從而使漢文字中的甲骨文和古巴比倫的泥版文字、古印度文字及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并稱為全球四大古文字。也正是“漢字系統甲骨文”的發現,和考古發現的“金文”(古時鑄于青銅器上的文字)證實了商、周文字的延續和發展脈絡;加之1984年在山西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批文物中,有一把扁壺的腹壁上用毛筆朱書“文堯”二字,專家考證此物在時間上比甲骨文早800余年,說明早在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二百多年),漢字體系中象形文字的原生體在中國北方已經孕育成熟,這是當時文明凸現的佐證,也進一步證實了早在龍山文化時期,華夏文明就以文字的形式開始傳承自己的歷史;這一系列證據鏈的發現,不僅改變了世界文明史的記錄,也徹底打破了原來有些學者有關中國夏商無信史的錯誤觀點(僅以香港為例,近幾十年中有不少文史類出版物基本都眾口一詞說“中國夏商無信史”)。
先秦的《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中都記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漢字包含形、音、義三方面,著名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將漢字分為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六種,即“六書”之說。后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遵從許慎的“六書”名稱而按照班固的“六書”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從上古結繩、用八卦記事和倉頡造字的歷史過程,肯定了倉頡造字的作用,認為他是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后世也公認其為“中華文字始祖”。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撰《中國通史》說:“倉頡造文字。至今廟宇、墓冢,歷代石碑、歷數千年之古柏40余株,皆妥為保護。倉頡生長卒葬于此無疑。”范先生講的倉頡廟宇中的廟碑于1971年從倉頡廟(陜西省白水縣楊武村)移入西安碑林。后世學者研究和考古出土文物均證明,倉頡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注釋】
始制文字:初創文字。
服:穿著。
衣裳:古時衣、裳有別,上衣下裳,即上身穿的衣服為衣,下身穿的衣服為裳。
【譯文】
倉頡在把歷來的文字、符號、標記作整理和編排的基礎上發展、創造了文字,故稱倉頡造字;黃帝的王妃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紡織技術,伯余和胡曹夫婦分別發明了衣和裳。
12.推(tuī)位(wèi)讓(ràng)國(guó),有(yǒu)虞(yú)陶(táo)唐(táng)
【句解】
史籍記載了堯和舜的思想精華,重點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樸素辯證法理念;二是“禮制”治國思想;三是“文德”價值觀;四是“和合”思想。周興嗣在本句的出發點既是追溯這些精神財富的源頭更是為了弘揚它們。
中國古時統治者為讓更具賢能的人治理國家,創造了一種權力更迭的方式稱為“禪讓”。具體有兩種形式:
一種叫“內禪”,即讓位于當權者本人的同姓血親者;其特點是不管主動還是被迫,讓位后不會出現朝代改變,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趙雍讓位于趙惠文王趙何,唐朝唐高祖李淵讓位于唐太宗李世民,清朝清高宗弘歷(乾隆)讓位于清仁宗颙琰(嘉慶),都是選用“內禪”形式讓位。由于在內禪制下,受禪者取得君位就像繼承遺產一樣具有很大的合法性,所以,宗室中有野心的人,多會通過武力或宮廷政變逼迫在位的君主內禪于己,而不采用廢君自立的方式,以增加合法性。故內禪之事,多非自愿。諸如弘歷(乾隆)讓位于颙琰(嘉慶)在歷史上可謂是鳳毛麟角。
另一種稱“外禪”,即把統治權讓位于非血親關系的異姓,由此會導致朝代的更替。這種“外禪”形式在我國上古時期一般按大多數人的意志推選出的人作為接班人,其本質上又體現了管理國家的權力非私有特性。但先秦以后,真正意義上的“外禪”幾乎不存在,它反而成為異姓奪取王位的一個絕好工具和形式,并以此來顯示王位的合法性,如東漢末曹魏代漢,后來司馬氏以晉代魏,南朝宋齊梁陳的更替,無不借用了“外禪”形式。“外禪”可謂充分體現了古代政權更替的殘酷和虛偽,不過它的好處在于大大減少了流血事件乃至戰爭。
史書對“堯禪舜繼”多有記載,但也不斷引起爭議。
本句開始,轉入從“五帝”開始的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的內容。五帝內容涉及學術上的不同觀點,本書僅以理解文意為主旨,但為便于相關讀者分析參考,茲將有關情況綜錄如下:
(1)《容成氏》(戰國楚竹書,上海博物館藏)記載了神農氏、軒轅氏、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等20位帝王傳賢不傳子;政權在部落聯盟中輾轉傳授,最后到了有虞氏。舜以前的傳位過程很可能是“古帝王—有虞迵—堯—舜”。
(2)有學者認為堯并不屬于有虞氏,而是陶唐氏,堯是虞代的一個部落首領,后被推選為天下的共主,再禪位給了虞舜,故仍可將其歸為虞代之帝王。
(3)傳統觀點認為,帝舜屬于有虞氏部族,即所謂“虞舜”;但也有不少戰國文獻把虞和夏、商、周同列。這類文獻的提法雖缺乏足夠證據,但《容成氏》“破解”后,也有現代學者贊同。
(4)楚國的古史傳說系統中清楚表明,“有虞”并非舜之后才有的部落國家或者舜的后裔。童書業、楊寬等學者認為“堯舜同屬虞代”、“陶唐氏為虞前及虞時之一諸侯”。
【注釋】
推位:意為將自己的王位禪讓于賢人。
讓國:意同“推位”。
有虞:舜帝,“五帝”之一,號有虞氏,姓姚,據傳目有雙瞳,而名“重華”,謚號舜。
陶唐:堯帝,“五帝”之一,帝嚳之子,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謚號“堯”。封于陶地和唐地,故稱“唐堯”。堯帝在位70年后將帝位以禪讓方式傳于舜帝,而未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舜在位50年再禪讓于禹。但《千字文》在順序上將舜帝放在堯帝之前,應當是押韻所需。
【譯文】
堯帝、舜帝傳賢不傳子,把國位禪讓給德才兼備之人。
13.吊(diào)民(mín)伐(fá)罪(zuì),周(zhōu)發(fā)殷(yīn)湯(tāng)
【句解】
這兩句指歷史上著名的朝代更替,即: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史書上記載:禹受舜禪讓而治天下,此后夏朝傳四百余年。夏桀是夏朝末代帝王,他執政時期,寵信奸佞,暴戾恣睢,奢侈淫逸,“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見《竹書紀年》)。成湯為商族首領,仁政愛民,任用賢能。他看到夏桀荒淫無道,天怒人怨,于是決定以有道伐無道,解民于倒懸,代夏自立。依靠伊尹等人的輔佐和謀劃,成湯先出兵剪滅了夏朝的若干同盟國,最終在鳴條之戰中擊潰夏朝軍隊,夏桀亦被活捉,后被放逐到南巢,夏朝亡而商朝立。
但是,商末紂王帝辛執政后期,又重蹈夏桀的覆轍,他暴虐無道,營造鹿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甚而“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之刑”,殘殺忠臣。周國原為西陲小屬國,姬昌為王,即周文王,承襲父志,奮發有為,任用賢良,以呂尚(即姜尚)為相,問以軍國大計。公元前1050年,文王去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武王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呂尚為相,并任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積蓄力量,厲兵秣馬。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四周諸侯,發兵伐紂,最后于牧野(今河南新鄉附近)之戰中一舉擊潰商軍,逼紂王鹿臺自焚,商亡周立。
《周易·革卦·彖辭》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湯武革命說的就是上述二事。成湯和周武王都是順應民心,解民于倒懸,救民于水火,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注釋】
吊民:撫慰百姓。吊,安慰,撫慰。
伐罪:討伐有罪之人,一般特指征伐有罪的統治者。
周發: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
殷湯:商朝開國帝王,又稱成湯、商湯,子姓,名履。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他的第十代孫商王盤庚移都殷(今河南安陽),故商朝后期在歷史上稱為殷朝,成湯因此又被稱為殷湯。
【譯文】
安撫黎民百姓,討伐暴君夏桀和商紂王,是商朝和西周的開國君主成湯和武王姬發。
14.坐(zuò)朝(cháo)問(wèn)道(dào),垂(chuí)拱(gǒng)平(píng)章(zhāng)
【句解】
這兩句在章法上承接了上句內容,是對周武王、周公旦、姜尚等人“國以民為本,民以德為先”的治國方略及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和贊美。史實證明,戰后國家的治理非常艱難。周朝立國伊始內憂外患、政局飄搖。武王病逝后,在太子誦(周成王)年幼的情況下,由周公旦輔政,討平了三監的叛亂,在東征三年得勝后國家才逐步安定。周公旦攝政期間,鑒于商朝滅亡的教訓,政治上推行“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等理念,逐步廢除人殉(葬)、人祭(祀)等殘暴制度,形成了“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同時“制禮作樂”,以禮“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禮記·曲禮》),使禮成為一種統一的道德規范;以樂為健康向上的藝術形式,對其臣民施以熏陶教化,促進了社會風氣向良性轉化;最終周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快的發展,統治地位得到鞏固,實現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由周公旦倡導的“明德慎罰”及“禮樂”的治國思想,后來逐步成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子倡導的“仁者愛人”、孟子主張的“民貴君輕”等學說,基本都是這種思想文化的運用和發展,代表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或者說,這是儒家對治國之道的最高期許,即著名的“垂拱”之治。垂衣拱手,遵從禮制,恭己無為,而天下大治。《周易·系辭下》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垂衣裳乃是遵從服裳之禮制,拱手揖讓乃是遵從朝儀之禮制,均是恪守禮制的表現,示天下以禮,同遵禮制,則何國不治?《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與弟子游山言志:“顏淵曰:‘愿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綏于上,臣和于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斗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賢者伏。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由此可見,“垂拱”乃是以仁義禮制治國理政,所作所為合乎“道”的要求,使得“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賢者伏”。《說苑》記載郭隗的一段名言:“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實師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實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實賓也;危國之臣,其名臣也,其實虜也。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則師傅之材至矣。如此則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擇焉。”
后世君臣之禮不斷變化,沿著“君尊臣卑”的路徑演繹到了極致。秦代朝儀之制中,對臣下的禮敬大大減少。至宋代,宋太祖始定“君坐臣立”的朝儀,大臣的地位進一步受到貶抑。臣之實,由師而虜,古風不再,嘆之惜之!
【注釋】
坐朝:朝,即朝廷;坐朝意為君主坐于朝堂,臨朝聽政。
問道:語出《晏子春秋》“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本句意為探討“治國理政”之道。道,即道理,古人將三才(天、地、人)哲學體系和自然界萬物變化的規律稱為“道”。
垂拱:垂,指自上而下的動作;拱,拱手,意為不輕舉妄動,無為而治。《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原意指不親理政務,后多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孔穎達疏:“謂所任得人,人皆稱職,手無所營,下垂其拱。”《論衡·自然》云:“《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
平章:辨別彰明。《尚書·堯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通“辨”,意為辨別。章,通“彰”,意為彰明。
【譯文】
君主臨朝聽政,探討治國之道時,不僅姿態氣度應莊重平和有禮,更應秉承公平正義、平章百姓、協和萬邦的治國之道。
15.愛(ài)育(yù)黎(lí)首(shǒu),臣(chén)伏(fú)戎(róng)羌(qiāng)
【句解】
上句講國內治理政策,本句和第16句講對外方略。
關于“黎首”的解釋,有不同的說法。一則是說,“黎”的本意為“九黎”,是中國上古時代的東夷的部落聯盟,以鳥、獸為圖騰,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又各有九個氏族,九黎中以蚩尤部落最大最強盛。炎帝部落為蚩尤所逐到達涿鹿,與黃帝結成部落聯盟共同對抗蚩尤所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當時以“百姓”指炎黃部落的成員,而俘獲的九黎部落成員則被稱為“黎民”。在涿鹿大戰中,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蚩尤的九黎部落聯盟,“黎民”逐步融合于華夏。而“黎民”的本意逐步淡化,漸與“百姓”含義趨同,不再有貴賤之別,統稱為“黎民百姓”,“黎首”于是就指代黎民、庶民。另一則是說,黎首是指民首皆黑,因而稱為“黎民”、“黎首”。如南宋蔡沈在《尚書·堯典》的注釋中說:“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戰國時期以及秦朝,稱老百姓為“黔首”,原因是以黑巾覆頭。“愛育黎首”是說賢君遵從王道,體恤化育黎民百姓之意。
戎羌,本來是我國古代西北部兩種少數民族的統稱,后來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因古時的華夏之民常受到來自西部少數民族的兵患,被迫在西部用兵,兵戎所向,故漸以“西戎”指代西部的少數民族。羌的主要分布地相當于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秦漢時,部落眾多,總稱西羌。
在這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戎羌”指代“四夷”,也就是周邊四方的少數民族。至于“四夷”一說,源于區分夷夏劃分領土范圍的“五服之制”,如《禮記·王制》有言:“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當時中原漢族曾一度認為,四方少數民族在文化、飲食、服飾、居住等禮儀和文明程度上不及華夏,所以“四夷”之稱多少含有輕蔑之意。
“愛育黎首,臣服戎羌”基本反映的就是古時德政柔近懷遠的核心思想,即賢君要遵從王道政治,能夠憐憫、化育、臣服各地的少數民族。古代君王的政治理想中一直都是希望我們的中原大國能夠強盛,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并不是要消滅,而是要他們臣服、敬畏。這句話是緊接著上文有道明君說的,宣揚他們愛惜養育百姓,并且使得少數民族紛紛俯首稱臣。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關于內政和外交兩方面的高度概括,至今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正是這種傳統的民族政策,使得當代中國——這個擁有56個民族的偉大國家能夠讓各民族人民長期和諧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注釋】
愛:愛護、體恤。
育:化育、教化。
黎首:指黎民百姓。
臣伏:屈服稱臣。
戎羌:原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此處指代周邊的少數民族。戎,我國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名。羌,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名。
【譯文】
賢君不僅對國內倡導王道,施仁政,愛護百姓,教化黎民,而且要將這種施政理念貫穿在對外的方略中,使四方各族都甘愿臣服歸順。
16.遐(xiá)邇(ěr)一(yī)體(tǐ),率(shuài)賓(bīn)歸(guī)王(wáng)
【句解】
此兩句緊承上兩句。普天之下,無論遠在外裔還是近在中國的百姓,有道的明君都是一樣看待,一樣施與恩澤,因此所有的百姓都愿意歸順于明君的領導和統治。
從殷商開始,一國之主稱為“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后,才以“皇帝”作為一國之主的特定稱謂。此處的“王”不是指一般的君王,而是指“王道”,或是恪守“王道”、施行“仁政”的有德之君。
本句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周興嗣深入研究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史,告誡后人要施德政,萬不可不顧民眾疾苦,奢侈腐敗,對鄰邦也要平等友好相處而不霸道,否則必然滅亡。
參閱:附錄一,延伸閱讀1。
【注釋】
遐:遠,指邊遠的地方。
邇:近,指附近的地方。
一體:指遠近一體,協調一致。
率賓:通“率濱”,源出《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率賓”意指“四海之內”,與上文“一體”相互呼應。
王:此處指“王道”,即仁心德政之道。
【譯文】
普天之下,遠近一統,萬民甘心歸附于仁心德政的西周王朝。
17.鳴(míng)鳳(fèng)在(zài)樹(shù),白(bái)駒(jū)食(shí)場(cháng)
【句解】
這兩句仍然是就德政教化而言的,實施王道仁政,海晏河清,祥瑞自現。古時長期沿襲“政治清明則鳳凰來儀”的說法。如《春秋感精符》云:“王者上感皇天則鳳凰至。”又如《詩經·大雅·卷阿》有詩曰:“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另外,有關鳳凰是“王道仁政”的象征也體現在“鳳鳴岐山”的記載中,說的是當年周文王在岐山(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時,周邊有鳳凰在棲憩和鳴叫,鳳凰是出于周文王的仁政感召而來,更是周朝興旺的吉兆,寓意天降祥瑞。由此可見《千字文》編撰者周興嗣的政治觀點是以周朝大義為主旨的。
“鳴鳳在樹”一句存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此句應為“鳴鳳在竹”。由于歷史上《千字文》的版本較多且不盡相同,此前《千字文》都是手抄墨跡傳承,至宋朝興盛拓印傳承各類經典,故公認公元1109年所刻唐朝智永的版本(宋大觀三年薛嗣昌刻“關中版”)最權威。在歷代《千字文》書法作品中,智永、顏真卿、趙孟頫等名家都是寫成“鳴鳳在樹”。宋人避英宗趙曙諱,手書時改“樹”為“竹”。
另外,在華夏傳統文化中,有“四靈”之說,它們是中國古代漢族人民所喜愛的吉祥物。《禮記·禮運》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麟是麒麟的簡稱,雄性的叫麒,雌性的叫麟;鳳是鳳凰的簡稱,雄性叫鳳,雌性叫凰。“四靈”又與“四象”(漢族傳說中的四大神獸)相關聯,四象的組成是:青龍=麒+麟;朱雀=鳳+凰;白虎=貔+貅;玄武=龜+蛇。古代漢族人民認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2004年5月,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考古出土的一個新石器時期完整的陶鳳杯上,第一次發現“鳳”的造型,它與我國傳統“鳳”的特征完全吻合,考古專家斷定它系史前文物,距今6 800多年,稱“中華第一鳳”。
【注釋】
鳳:鳳凰,民間傳說中的一種瑞鳥,并視之為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古人將鳳凰視為吉祥泰瑞和王道仁政的象征。
白駒食場:源出《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喻指國泰民安的祥和景象。白駒,白色的小馬駒,喻指圣人賢士。
【譯文】
鳳凰在梧桐樹上歡暢鳴叫,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進食,一派仁義教化和諧的太平盛世和欣欣向榮的景象。
18.化(huà)被(bèi)草(cǎo)木(mù),賴(lài)及(jí)萬(wàn)方(fāng)
【句解】
這兩句是講“為政以德”,道德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要用德風教化來治國理政,賢君以此教化眾民改過向善,正如《禮記·經解》所講:“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在儒家的政治主張中,特別強調德風教化的作用,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正人先正己,正己以正人,一國之君如若能夠正己以德,以德化人,則移風易俗,國家大治。又如孔子倡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注釋】
化:政教風化、教育感化。
被:通“披”,覆蓋。
草木:一草一木,此喻范圍廣泛。
賴:利益。
萬方:意為萬邦,四海民眾。
【譯文】
賢德君王(明指周公旦,暗頌梁武帝)的教誨感化了萬物,他們的仁義恩德也造福了四海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