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三

季磊 蔡穎

《千字文》是一部在我國傳承了近一千五百年的蒙學經典和原創文學經典,在國際上也流傳了五百余年,是公認的世界上問世最早、影響最大和最成功的啟蒙經典教材。蔡國根先生認為:“華夏文明根植于歷史傳承下來的各類經典之中,它們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和責任,讓后輩們知道中華文明的‘根’,并引導他們踐行、弘揚和傳承好這些優秀經典,為祖國復興和再強盛奠定基礎。”為對《千字文》這部經典表達敬意,著者在其揮之不去的弘揚傳承中華傳統優秀經典文化情節的責任感驅使下,克服非文史專業的困難,斷續用約十五年時間,在總結早期學習心得的基礎上,努力吸取古圣今賢的營養精華,重新對這部蒙學經典作了譯注。

為秉承原著“中華文化小百科”和“華夏文明小史”的特質并賦予現代文明和科技進步的時代特征,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物證,對前人未涉及或因歷史原因而疏漏、推論、臆測等內容,只要能被現代科技和考古出土實物佐證的均予增補、刪減或作重點說明;對《千字文》中涉及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著者認為這些人和事應該讓青年學子銘記或對他們有激勵作用,書中不吝篇幅作了更深入、更詳盡的介紹;對因《千字文》問世后一千多年來漢文字演變發展而影響讀者理解其文意的字或詞組等,作了對比分析解釋;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除按具體內容在各章節的“導言”中均作提要并逐字逐句有注釋和譯文外,對有些重點內容還安排了“延伸閱讀”,方便不同需求的讀者取舍。同時,著者考慮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文史一體”和史籍記載的“史”應被考古實物佐證才可稱之為“信史”的現實狀況,他用大量精力核證因現代考古新成果證實原有關典籍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與事實不完整,且由此導致對《千字文》有關內容的譯注出現錯誤等情況,然后作相應的增、刪、改。現舉三例說明如下:

例一:關于中華文明之“源”和“根”。著者讀碩士期間,在社會調查時曾訪多所著名高校的文、理本科生,發現僅極少人能概略說清漢文字的淵源及其演變、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大致發展歷程、“中國”的概念等中國人的“應知”;幾十年后,他再動員經濟文化很發達的某地部分人大代表在社會各界以相同內容不同形式調研,結果仍令他異常感嘆!因而他在本書中結合《千字文》內容,概略地介紹了這些相關內容:距今約8 300—9 000年的中國史前文化的主要代表湖南彭頭山遺址文化、距今約5 000—7 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以黃河中游為中心,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一帶,南到江漢平原,北達內蒙古草原,縱橫幾千里,目前發現的遺址有5 213處,世界罕見;首次證實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也為探討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帝嚳等大部落真實的經濟生活和文化活動提供了依據)、有中華文明圣地盛名和長江流域文明的主要代表良渚遺址群、距今約6 500年的內蒙古和遼寧西部20萬平方公里的“紅山遺址”文化(出土大量加工精美的玉器等珍貴文物,其中有1971年發現的被稱為7 000年前的中國第一玉龍)、距今約4 300年的陜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文化、距今4 200余年以中原文明為主要代表的山西“陶寺遺址”(堯都,是當時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距今3 700多年又能體現文明國家形式的夏王朝晚期都城河南“二里頭遺址”文化、被譽為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中國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河南“殷墟遺址”文化(出土遺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發掘出土約15萬片甲骨,記有4 500多個甲骨文單字)等等。這些系列遺址文化承載和保留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史,確鑿清晰地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于長江、黃河和西遼河三大流域的多元一體化演進,最終在中原形成華夏文明的核心區,由此直接影響到夏商周三朝,形成了“中國文明”和“中國”的主脈;“中國”概念來源也突出地反映在“陶寺遺址”等文化中,它具“地中之都,中土之國”的含義;另外,他還結合《千字文》有關內容介紹了“中國”的形成所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一是紅山后遺址文化和河南鑄鼎塬西坡遺址、安徽凌家灘遺址等均屬“古國”階段;二是良渚和陶寺遺址的“方國”階段;三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帝國”階段。著者認為這些內容概略直觀地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和“根”,炎黃子孫自幼就應了解和銘記,以此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責任意識,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奮發有為。

例二:關于漢文字的起源和演變。文字的發明和發展是中華文明中最重大的事件,現實中卻只有少數人知其發展演變歷程。另外,出土文物證明,以前出版的《千字文》譯注等材料所引用的典籍中有的內容不正確,導致注釋和譯文等有誤。如:東漢大文字學家許慎以秦朝統一的“小篆”為基礎,用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一部工具書類典籍,它突出對詞義的解釋,在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詞典學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顯著的地位。學者們理解類似《千字文》等古籍上的疑難字詞之所以離不開此書,因為它注釋的是詞的本義,而本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它總結了漢字發展的趨向和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內涵。但自1899年秋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及以后八十余年專家對甲骨文的深度發掘和研究成果,不僅將漢文字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且證明《說文解字》中相當一部分字的字形分析等內容有錯誤,和《千字文》有關的如“銘”、“志”等一些常用字都沒收錄;蔡先生分析認為,這些情況的存在,是因甲骨文出土比許慎時代晚1 799年,甲骨文的字形即使用當時的金文來看也極少見,這在客觀上限制了許慎的眼界和思維,在著述《說文解字》時遺漏和謬誤自然不可避免。此外,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等,或多或少都因現代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證實有類似許慎著書時的客觀局限性問題。由于以前出版的《千字文》譯注都以這些典籍為依據,因此本書利用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和實物從下述三方面作了努力:一是糾正、補遺、印證以往對《千字文》的有關注釋和譯文。二是用出土的卜辭、銘文、相關實物以及其他出土的古文字材料為有關重大歷史事件作補充佐證。例如用出土的甲骨文、帛書、簡牘等佐證漢文字形成軌跡,為讀者形成完整的漢文字發展演變知識鏈等。其三,近幾十年來,古文字學研究有了大量新成果,考古出土文物也屢有重大發現,本書借鑒了新的物證并開拓了思維。

例三:主觀臆斷方面的問題。一是國內外長期有觀點認為中國古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中國的古文明是“西來”;二是質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認為中國夏、商、周一千多年只有傳說沒有信史等。著者針對性地結合《千字文》相關內容予以駁證說明,為讀者提供思考和鑒別的依據。

除上述三例之外,書中還反映了著者強調的“時代感和古今結合”、“中西文明的相互交融”、“突顯現代文明”等理念。

蔡先生一貫秉持兩個觀念:一是中國的未來根植于“繼承和創新”;二是著書立說必須以“說理、論道和頌德”為主旨。古今中外興亡史證明,人才決定民族興衰。關于人才培養方面的“繼承”,我國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官學就總結了“通五經貫六藝”的教育經驗,其理念及方法都值得借鑒。在“創新”方面,蔡先生認為“當下人才素質培養方面的創新尤為重要和緊迫”,他特別崇尚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院士的思想和方法。錢先生終生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因為它有利于開拓科學的創新思維。”得益于這種教誨,著者有年青時曾獲某地工程技術進步一等獎的體會,因而他在書中倡導青少年學子要努力踐行錢先生的教誨。關于講“理”、論“道”和頌“德”的原則,周興嗣編撰《千字文》的主旨就是“興周朝之大義”和弘揚華夏文明之精髓。著者在忠實于原著的同時,以論“道”和頌“德”貫穿始終。

因有幸參與本書修改討論,對著者的著書思路略知一二。本書付梓在即,盡管文史學識淺陋,仍聊以述懷并為之序。

乙未歲余謹記于滬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河市| 稻城县| 股票| 永和县| 来宾市| 澎湖县| 福州市| 益阳市| 长宁县| 积石山| 绍兴市| 洛宁县| 遂川县| 蒙城县| 寿光市| 三门峡市| 曲靖市| 当雄县| 上栗县| 望江县| 衡山县| 巴东县| 浙江省| 沛县| 司法| 济阳县| 石渠县| 抚宁县| 万盛区| 江永县| 山丹县| 阜阳市| 民权县| 鄂温| 高邮市| 西峡县| 饶平县| 岳普湖县| 瑞昌市| 浠水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