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中國2
- 星球研究所
- 6839字
- 2021-07-12 10:41:53
今天的中國
從內陸到海洋
從荒漠到雨林
從都市到鄉村
縱橫交錯的鐵路
構成一張四通八達的鋼鐵網絡
到2020年年末
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已達14. 63萬千米
高鐵營業總里程達3.8萬千米
是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
回望歷史
中國鐵路從一片空白發展至今
是一段140余年的往事沉浮

青藏鐵路經過昆侖山 / 攝影 陳方翔
青藏鐵路起于青海西寧,止于西藏拉薩。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在20世紀80年代建成通車,而格爾木至拉薩段在2006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車。建成后,青藏鐵路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長的高原鐵

海南環島高鐵經過陵水黎族自治縣海岸 / 攝影 吳坤錦
2015年,世界首條環島高鐵在海南開通。環島高鐵把海南省東部、西部沿海的市縣串聯起來,打造海島“三小時經濟圈”,構筑起海南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壹 第一張網
時間回到1877年。這一年,清政府拆除了英國人擅自修筑的吳淞鐵路,中國的鐵路里程重歸于零。而在當時,世界鐵路里程早已超過20萬千米。
不過,沒人能阻擋歷史的洪流。在拆除吳淞鐵路的4年后,為滿足實業對煤炭的需求,清政府自行出資,建成9.3千米長的唐胥鐵路。這便是中國鐵路落后而寒酸的起點。
隨后,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在華經濟和軍事利益,其中就包括修筑鐵路的“路權”。
1903年,沙俄在東北建成中東鐵路,其主線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支線連通哈爾濱、沈陽和大連。中東鐵路呈T形,一橫一縱,貫穿東北大地,全長超過2400千米。與此同時,唐胥鐵路不斷延展,里程從9.3千米增至1000余千米,打通山海關內外,連接北京和沈陽,成為老京哈鐵路的一部分。
中東鐵路和老京哈鐵路構成了今天京津冀—東北鐵路通道的雛形,東北鐵路網絡以此為骨架,逐漸鋪開。
到民國末年,東北的鐵路里程已占全國的40%,為黑土地奠定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基礎。

雪后的哈爾濱南站車輛段 / 攝影 全思明
哈爾濱因中東鐵路的修建而立市、興起,位于由濱洲、濱綏、哈大鐵路構成的T形鐵路網的交會點,是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

武漢長江大橋 / 攝影 喻承虎
武漢長江大橋橫臥于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之上,是長江上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因此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成昆鐵路法拉展線 / 攝影 李昌華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鐵路迎來大發展。由于當時隧道修建技術的限制,成昆鐵路通過西南山區的大山時,主要靠修筑展線,讓列車盤旋爬升,“爬”過大山。
民國時期,在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位于南方的上海、武漢和廣州已是商貿繁榮之地,水路航運發達,但與北方缺乏鐵路交通聯絡。于是在華東地區,上海至南京的滬寧鐵路及南京至天津的津浦鐵路先后建成通車。
在華中和華南地區,由于資金緊張、沿線地勢復雜,加之局勢動蕩,廣州至武昌的粵漢鐵路只能分段修筑,時修時停,直到1936年才建成。加之北京至漢口的京漢鐵路,縱貫南北的鐵路交通線雛形初現。隨后,湘桂鐵路在粵漢鐵路旁延伸出來,從湖南直通廣西。
然而遺憾的是,長江在當時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京漢—粵漢和滬寧—津浦兩組鐵路均被長江阻斷,南北鐵路無法直接連通。新中國成立后,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先后建成通車,京廣和京滬兩條南北鐵路交通干線才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而第三條南北鐵路干線的貫通,則待到幾十年之后。它北起首都北京,南抵香港九龍,全線幾乎平行于京廣鐵路,但其不似京廣鐵路喧鬧和繁華,只經過一座省會城市——南昌,這便是京九鐵路。
京滬、京廣、京九三條南北鐵路干線構成了京津冀連通長三角、珠三角的主要鐵路骨架,將我國南北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為發展經濟,鞏固國防,一條條鐵路穿過崇山峻嶺,深入戈壁,不斷向邊疆延伸。1952年,成都至重慶的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是四川境內的第一條鐵路,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隨后的數十年,中國鐵路多次“大戰西南”。成渝、成昆、川黔和貴昆四線建成通車,它們將成都、重慶、貴陽、昆明四個西南重鎮連為一體。此外,還有西康鐵路(陜西西安至陜西安康)穿越秦嶺,內昆鐵路(四川內江至云南昆明)爬升高度達1300米……一個個鐵路工程奇跡,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些工程奇跡中,成昆鐵路尤以地質條件惡劣著稱。其沿途地質情況復雜,地震、塌方、泥石流屢見不鮮,沿線堪稱“地質博物館”。因此在成昆鐵路的修建過程中,選線方案的爭論十分激烈。其中,中線方案里程最短、施工最易,備受蘇聯專家推崇。然而,為了打通沿線的煤炭和鋼鐵產業基地,連接更多少數民族地區,成昆鐵路最終開啟“困難模式”,選擇了里程最長、地勢最險峻的西線方案。全線共架設991座橋梁,打通427條隧道,在這條“根本不能修筑鐵路”的路線上,開辟出一條穿山越嶺之路。

包蘭鐵路 / 攝影 張一飛
連接包頭與蘭州的包蘭鐵路是我國的第一條沙漠鐵路,1958年建成通車。它與京包鐵路、蘭新鐵路等,構成了京津冀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線。
在東南地區,同樣有一條可名留青史的山區鐵路。它穿越武夷山區,直指東南沿海的廈門,一度是福建連接外省的唯一鐵路通道,這便是鷹廈鐵路。
在西北地區,我國的第一條沙漠鐵路在1958年建成通車。它3次跨過黃河,從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穿過,馳騁在包頭和蘭州之間,是為包蘭鐵路。沿包蘭鐵路向東,經京張鐵路可抵達北京?!爸袊F路之父”詹天佑的故事在這里流傳了百余年,讓這條鐵路聲名遠播。曾經因為造價和工期限制被詹天佑忍痛放棄的京張鐵路替代方案,也終于在半個世紀后變為現實,成為北京至張家口的第二條通道,是為豐沙鐵路。
而沿包蘭鐵路向西,還有靠近中蒙國界,橫穿沙漠戈壁的臨哈鐵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站至新疆哈密東站);在海拔3000米處打通天山,連接吐魯番和喀什的南疆鐵路;先后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穿行于大面積高原凍土之上的青藏鐵路。
它們讓廣袤的西北大地、青藏高原與京津冀地區緊密相連,和西南地區的鐵路網一起,組成不可或缺的邊疆通道。

青藏鐵路經過長江源特大橋 / 攝影 張一飛
長江源特大橋即青藏鐵路沱沱河大橋,被譽為“長江源頭第一橋”。大橋位于青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全長1389.6米,跨過約1300米的寬闊河床。
至此,以京津冀為核心,形成通往五大方向的鐵路大通道。經由這些通道,可一路出山海關,探訪千里冰封的北國;可一路南下,去往長夏無冬的嶺南;可行向東南,抵達江南水鄉和海峽港灣;可奔向西北和青藏高原,領略大漠孤煙和雪域高原;更可轉向西南,體會云貴川的多姿多彩……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
1953年,一條貫穿中國東中西部的大干線正式通車。它東起江蘇連云港,西至甘肅蘭州,是長三角和西北地區之間的運輸大通道,被稱為隴海鐵路。而隨著蘭州到烏魯木齊的蘭新鐵路建成后,隴海鐵路繼續向西延展,在新疆的阿拉山口走出國門,一路奔向大西洋岸邊的荷蘭鹿特丹,以“新亞歐大陸橋”之名著稱于世。
1972年,前后歷時37年的湘黔鐵路(湖南株洲到貴州貴陽)建成通車。2006年,它與滬杭、浙贛、貴昆三條鐵路線連成一體,鋪就了一條上海至昆明的東西干線——滬昆線。而京滬、寧銅(南京至銅陵)、銅九(銅陵至九江)、武九(武漢至九江)、武襄渝(武漢至襄陽至重慶)、成渝等鐵路,依次串聯起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和重慶,最終抵達成都,再加上數條旁逸斜出的支線,構成了一條串聯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東西通道。
華南地區也不甘落后。在1955年到2018年的幾十年間,黎湛(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至廣東湛江)、廣茂(廣州至茂名)、南昆和渝貴鐵路相繼通車,西南地區和珠三角的大通道得以貫通。
至此,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起點,又一套輻射網絡全面形成。
其中構成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南昆鐵路,同樣是新中國鐵路建設的一大成就:南昆鐵路從南寧盆地一路爬升至云貴高原,相對高差超過2000米。沿途地質復雜,峽谷縱橫,人們凌空架橋,開山挖隧,部分線路的橋梁和隧道里程可達總里程的86%。而當南昆鐵路到達云南宜良附近時,和100多年前建成通車的滇越鐵路“狹路相逢”。兩條路線交織并行,仿佛象征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蘭新鐵路經過甘肅嘉峪關附近 / 攝影 楊誠
蘭新鐵路在1952年開工,1962年建成。東端與隴海鐵路相連,西端與北疆鐵路相接,構成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線,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與蘭新鐵路走向大致平行的高速鐵路,稱作蘭新鐵路第二雙線。
當西南與華東、華南的連接建立完畢時,從西南到西北的鐵路大通道便登場了。
1958年通車的寶成鐵路,以27千米的展線群盤旋而上,翻越秦嶺。2017年通車的蘭渝鐵路,則以28千米的超長隧道擊穿山脈。兩條鐵路一東一西,打通秦嶺障礙,成為西南—西北鐵路通道的主要骨架,入蜀之路不再“難于上青天”。在鐵路的加持之下,地處西北內陸的陜甘寧地區優勢凸顯,從這里南下可到西南,往西北可深入內陸,向東可達海洋。

南昆鐵路經過云南石林紅土地 / 攝影 何俊云
南昆鐵路連接著廣西南寧和云南昆明,途經廣西、貴州和云南三省區。它東接湘桂鐵路、黎湛鐵路、南防鐵路,西接成昆鐵路和貴昆鐵路,是中國南方的東西向運輸干線。

寧夏石嘴山平汝鐵路 / 攝影 王璐
平汝鐵路是一條運煤鐵路,為包蘭鐵路的支線。1959年,石嘴山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為了運送煤炭等物資,開始修筑平汝鐵路,連接石嘴山平羅縣與賀蘭山深處的礦區。鐵路先后經過沙漠和山區,進入賀蘭山山區后,紅褐色的丘陵就會進入視野,綿延不絕。
至此,歷經140余年,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它們運輸鋼鐵、煤炭、木材,連接城市、鄉鎮、村莊,形成12條普速鐵路大通道,縱橫交織,通邊達海。鐵路連接了全國,也塑造著國家的凝聚力。
然而,鐵骨中國的故事并未就此停住,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朝著新目標升級和奮進。

中國普速鐵路通道
根據2016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我國規劃了12條普速鐵路網大通道,普速鐵路網將擴大中西部路網覆蓋,完善東部網絡布局。到2025年,普速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3.1萬千米左右。
注:港澳臺數據暫缺。

左圖 行駛在蘭新鐵路上的和諧1D型電力機車 / 攝影 鄭斐元
和諧1D型電力機車是我國鐵路主力準高速客運電力機車之一,機車車身色彩為中國紅,因此被火車迷稱為“大紅棗”,主要牽引K、T、Z等等級的客運列車。
右圖 行駛在嘉鏡線(嘉峪關—鏡鐵山)上的東風4型內燃機車 / 攝影 張一飛
東風4型內燃機車車身為綠色,因此有“西瓜”的綽號。該機車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制,20世紀70年代開始量產,曾是我國鐵路上運用最廣泛的內燃機車車型。
貳 快一點兒,再快一點兒
時間到了1993年,國家經濟增速勢如破竹,GDP增速達13.9%。然而當時,在全國近6萬千米的鐵路上,火車的平均時速僅有48千米,與高歌猛進的經濟增速大相徑庭,與30多年前就達到平均時速166千米、最高時速200千米的日本新干線相比更是相形見絀。
改革開放之后,全國的人口流動規模空前。在龐大的客流量面前,緩慢的鐵路系統越發捉襟見肘。特別是在春運期間,即便加開數百對臨時列車,也難改變“一票難求”的局面。鐵路系統在客運需求壓力激增時,就不得不“壓貨保客”,致使鐵路貨運形勢同樣嚴峻。隨著高速公路和民航產業異軍突起,緩慢的鐵路幾無招架之力,客流紛紛涌向公路和機場,鐵路市場岌岌可危。
如何讓步伐緩慢的鐵路追上快速發展的社會?對現有線路進行提速改造成為當時人們的首選。
于是,一場關乎中國鐵路命運的提速試驗率先在廣深鐵路展開。當廣深鐵路在1994年成功突破160千米的時速后,滬寧、京秦、沈山、鄭武等鐵路也紛紛拉開提速試驗的大幕,鐵路運行時速紀錄接連被打破:1996年11月,在“韶山8型”機車的“加持”下,京廣鐵路鄭武段運行時速突破180千米;1997年1月,在北京環形鐵道試驗基地,“韶山8型”機車再次創下紀錄——時速達212.6千米。
試驗的結果讓人備受鼓舞。1997年4月1日,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吹響號角。以京廣、京滬、京哈三大干線為主,78列“朝發夕至”的列車全新登場,將最高運行時速提升至140千米。這次提速在第二年就扭轉了鐵路客流量下降的趨勢,為鐵路系統扳回重要一城。
中國鐵路大提速的進程并未就此停止。1998年,在京廣鐵路許昌至小商橋區段的試驗中,為中國鐵路提速做出巨大貢獻的“韶山8型”機車再次創造紀錄,時速達240千米,這是當時中國電力機車的最快速度。此后,第二、三、四次大提速分別在1998年、2000年和2001年相繼完成,提速線路達1.3萬千米,占全國鐵路里程的近20%,最高運行時速達160千米。
還能再快嗎?答案是必然的。
2004年4月18日,鐵路系統進行第五次大提速,在京滬、京廣、京哈、隴海4條大干線上,貨運線路的最高運行時速突破160千米大關,客運線路則開通“Z”字頭直達列車,最高運行時速提升至200千米,離高速鐵路只有一步之遙。
更激動人心的是,在這一年,“四縱四橫”客運專線規劃問世,一幅宏偉的中國高鐵藍圖展布在世人面前,一場重大變革山雨欲來。
2005年12月8日,中國最后一列運行在干線鐵路上的蒸汽機車結束了它的使命。而不到兩年后的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開啟,家喻戶曉的“和諧號”動車組橫空出世,它在18條鐵路干線上呼嘯奔馳。一夜之間,中國大地上有超過6000千米的鐵路干線,以超過200千米的時速投入運營,部分路段的時速甚至可達250千米。
至此,歷時10年的提速改造落下帷幕,中國鐵路的格局煥然一新。“再快一點兒”的使命,將交給一個全新的高鐵時代。

京滬高鐵經過安徽蚌埠 / 攝影 楊誠
京滬高鐵在2011年6月建成通車,建成時為我國一次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是中國高速鐵路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從北京南站出發的京津城際高鐵穿過永定門外 / 攝影 饒穎
京津城際鐵路是我國第一條設計時速達350千米的高速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叁 高鐵時代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在北京市南部、距離城市中軸線不到2千米處,一座玻璃穹頂的新式車站拔地而起,即北京南站。與之一同亮相的,還有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條設計時速達350千米的高速鐵路。它連通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單程用時僅30分鐘。
京津城際鐵路初露鋒芒,中國自此邁入時速300千米以上的高鐵時代,高鐵建設更是“日行千里”。
2009年年底,橫向的石家莊到太原、合肥到武漢,縱向的寧波經溫州到福州、武漢到廣州等多條高速鐵路相繼通車。其中的武廣高鐵,以超過1000千米的長度、350千米的時速,成為領跑全球的高鐵大干線。經由這條線路,武漢至廣州坐高鐵僅需3小時,而在70多年前,粵漢鐵路單程的耗時就長達44小時,今非昔比可見一斑。
繼武廣高鐵之后,時速350千米梯隊中迎來3位新成員,即鄭州至西安、上海到南京和上海到杭州的高鐵?!八目v四橫”的“先驅者”悉數登場,中國高鐵的宏偉目標清晰可見。那么,“四縱四橫”8條骨架線路中,誰將拔得頭籌,率先全線落成?答案毫無疑問:連接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京滬高鐵。
北京至上海沿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老京滬鐵路運行長達半個多世紀,早已不堪重負,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密度,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數倍,高鐵的開通勢在必行。這條高鐵線路最終不負眾望,不僅一度在實際運營的線路上跑出486.1千米的試驗時速,更是在建成后的第三年,客運量便突破1億人次。

貴廣高鐵列車駛過陽朔山水 / 攝影 黃一駿
貴廣高鐵穿越了大面積的喀斯特地貌區,極大縮短了西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時空距離。
此后,隨著京廣高鐵北京至武漢段通車,哈大高鐵開通,以及沿著東南海岸線蜿蜒前行的杭福深客運專線開通運營,中國高鐵“四縱”的主骨架基本形成。與此同時,“四橫”骨架的建設同樣如火如荼。四條東西干線平行延伸,或跨過西南的高山峽谷,或溯長江而上,或穿過千里戈壁,或洞穿太行連通海洋,中國東西部的連接更加快速、便捷。
而“四縱四橫”干線間的連接線路也毫不遜色。2014年年底通車的貴廣高鐵,穿行于溶洞遍布的喀斯特地貌區域,施工條件異常艱難。2017年年底通車的西成高鐵(西安至成都),擁有11條超過10千米長的隧道,爬升坡度幾乎接近設計極限,是首條貫穿秦嶺的高速鐵路。
到2017年年底,我國的高鐵里程達2.5萬千米,占世界高鐵里程總量的66.3%,“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3年宣告建成。中國高鐵建設并未就此止步,規劃者們更進一步,一張“八縱八橫”的遠大圖景開始醞釀和實施,這堪稱中國鐵路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設計劃。
在這項計劃中,預計到2030年,將有包括約4.5萬千米長的高速鐵路在內,共計約20萬千米長的鐵路在中國大地上鋪開,將全國擁有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相連。截至2020年年底,“八縱八橫”高鐵網絡的主骨架已搭建近七成,預計到2030年完成建設目標。
回想一個多世紀前,孫中山曾言道:“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而彼時,中國鐵路仍在風雨飄搖中篳路藍縷。一個多世紀后,在中國大地之上,鋼鐵脈絡縱橫交錯。借由密集、便捷和高效的鋼鐵之網,2019年,約有36.6億人次前往天南海北,也有43.89億噸貨物被送到四面八方。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
2016年,國家出臺以“八縱八橫”高鐵網為主通道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以來,我國鐵路建設投資連續保持在每年8000億元以上,“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目前建成運營規模達70%。
注:港澳臺數據暫缺。
140余載酸甜苦辣,140余載成敗興衰。
這是一部中國鐵路的往事沉浮錄,也是一部用輪軌寫下的中國復興史。

穿越秦嶺的西成高鐵 / 攝影 魏方合
西成高鐵連接了陜西西安和四川成都,是“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一,西安至成都的旅程縮短至4小時左右,它也是我國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速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