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部高聳的高原山地
到東部廣袤的丘陵平原
中國的地勢呈現明顯的三級階梯
發源自高原的河流順勢逐級而下
在上游劈開山體,形成崖壁陡峭的嶂谷
嶂谷拓寬、加深,便形成典型的峽谷
到了下游,河流在平原上肆意沖刷
寬廣的河道再次將大地遙遙分隔
而在海岸線一帶,群島破碎,海灣廣闊
太多的天塹阻礙著人們的交通和交流
人們究竟該如何跨越這一切?

陜西延川縣和山西永和縣交界處的黃河蛇曲 / 攝影 許兆超
黃河蛇曲是發育在秦晉大峽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體,規模宏大,擺蕩出了幾個S形大灣,其中有“天下黃河第一灣”——乾坤灣。河灣蛇曲塑造出壯美景觀,也分隔了陜西和山西兩省。
壹 架梁為橋
先民創造獨木橋時,橋梁的歷史便開始了。兩墩架一梁,成了人類橋梁史上最簡潔、最經典的造型,這便是“梁橋”。在木石架橋的時代,梁橋在我國的福建和廣東地區十分流行,這里盛產的花崗巖,是建造石梁橋的絕佳材料。
隨著煉鋼法的成熟,嶄新的橋梁時代來臨。1874年,世界第一座以鋼材為主體的橋梁在美國建成。但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鋼橋是如此先進、如此昂貴,設計、建造、資金都只能依賴西方國家,基本上也只能用于鐵路橋梁的建設。例如中國首座具有近代水平的鋼橋——天津薊運河橋(也有稱“薊運河鐵路橋”),便是在十多年后的1888年,由英國人設計、比利時公司施工建成的。
直到1937年,杭州錢塘江大橋建成,我國才有了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然而,大橋通車后不到3個月,日本侵略者就攻陷了上海。為阻止日軍經此快速運兵南下,設計大橋的茅以升先生不得不親手將其炸毀,大橋沉入江中,直到16年后才完全修復,重新與世人見面。這座大橋的最大跨度
約為66米,相鄰兩墩上各架一梁,稱為簡支梁橋。

泉州洛陽橋 / 攝影 李文博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口處。始建于宋代,是一座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譽。

杭州錢塘江大橋 / 攝影 呂海彬
錢塘江大橋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也是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時它也是我國橋梁工程師的搖籃。

跨越陽澄湖的京滬高鐵丹昆特大橋 / 攝影 章力凡
京滬高鐵丹昆特大橋全長約165千米,東起蘇州昆山市,西到鎮江丹陽市,高鐵通過也需要開行40分鐘,是世界上最長的橋梁。

若要進一步提高跨度,這種橋梁就必須進化,連續梁橋由此誕生。這是一種“多墩架一梁”的橋,其梁體連續不間斷,前后的彎曲互相約束,因此橋身難以被“折斷”。我國最早跨越長江的橋梁——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均采用連續梁結構。其中,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現代化橋梁,人稱“萬里長江第一橋”。它的最大跨度達128米,正所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而建成于11年后的南京長江大橋,則是長江上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大橋,最大跨度為160米。
除了鋼橋的突破,另一種技術也在我國被普及。它的原理十分巧妙,人們在混凝土中置入預先被拉伸的鋼筋,鋼筋如同被拉開的彈簧,自帶強烈的“收縮欲望”。利用這種“內力”去平衡外力,梁體便能承受比原先更大的荷載,從而可以支持更大的跨度,這就是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相比昂貴的鋼鐵,鋼筋混凝土顯然成本更低。于是在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的“加持”下,公路橋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時至今日,各類梁橋的應用已十分廣泛,甚至形成標準組件,可以在工廠制造、現場組裝。雖然它的單跨跨度有限,但梁與梁前后相接,便可橫貫江河,跨越海灣,甚至綿延100多千米,徹底取代路面。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 / 攝影 趙馬峰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連接福州長樂區和平潭縣的跨海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是公路,下層是鐵路。大橋全線長16.323千米,其中跨海段長11.15千米。大橋由元洪航道橋、鼓嶼門水道橋、大小練島水道橋、非通航孔橋、引橋五部分組成,其中非通航孔橋、引橋等部分均為梁橋結構。
貳 似梁非梁
在生活中,有一種極為“低調”的橋,從外表上看與梁橋十分相似,而實際上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力學特征,需要更為復雜的設計和計算,這就是“剛構橋”。
剛構橋的橋墩和梁體之間,不再需要支座支撐,而是成為一個整體,它們“同甘共苦”,共同抵抗梁體的彎曲。這就意味著,剛構橋能夠支持更大的橋梁跨度,或可建造更加輕薄的橋面。尤其是結合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的連續剛構橋,這種1988年才第一次在國內應用的新橋型,兼顧跨度需求和行車體驗,數年間便風靡大江南北。
美中不足的是,剛構橋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當溫度變化時,如果橋墩過于“倔強”,便會“束縛”住梁體,令梁體的伸縮變形無法得到釋放,最終可能導致梁體彎曲。但這難不倒機智的工程師們,他們為剛構橋設計了更高的橋墩,讓它變得“柔軟靈活”,從而更好地釋放梁體變形產生的壓力。在高山峽谷地帶,這種高橋墩再合適不過了。于是,眾多高大巍峨的橋梁在山谷間拔地而起,橋墩從橋面直插谷底,通行其上仿佛騰云駕霧。


“凌空而過”的滬渝高速湖北恩施段 / 攝影 文林
高大的橋墩支撐起拔地而起的剛構橋,高速以橋代路,穿過高山峽谷,遠方的橋塔處是四渡河大橋。
不過,在平原的大江大河之上,高聳入云的橋墩便沒有了用武之地。為降低橋梁高度,同時保證橋墩的柔性,則需要為墩柱“瘦身”,如雙肢薄壁墩、V形墩、Y形墩等;或是采用全新的橋墩形態,如人形墩、A形墩等。然而,在橋梁建造實踐中,橋墩要薄,橋梁要穩,成本要低,三者互相制約,因而跨度超過300米的剛構橋屈指可數。
盡管如此,還是有敢于突破者。2006年建成的重慶石板坡大橋復線橋,為給長江江面預留充分的航行空間,其最大跨度達到330米,一舉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
而緊靠它身旁的,就是長江上游的第一座公路橋梁——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這是一座最大跨度為174米的T型剛構橋。盡管當年“全民建橋”的盛大場景已成往事,但如今新老兩橋并駕齊驅,人們據此仍可看到時代變遷的痕跡。

千島湖大橋 / 攝影 韓陽
千島湖大橋位于浙江西部淳安縣的千島湖上,全長1258米,是一座V形墩連續剛構橋。

溫州甌越大橋 / 攝影 倪前輝
甌越大橋是橫跨甌江的一座公路橋,最大跨度為200米,主橋采用扁平的薄壁墩。

南昆高鐵上的南盤江特大橋 / 攝影 潘泉
南盤江特大橋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與文山州丘北縣交界處,橫跨南盤江。全長852米,主跨跨度達416米,橋面凌空高于江面270米,為客貨共用的鐵路上承式混凝土拱橋。
叁 長虹臥波
至此,從峽谷到平原,從江河到海峽,似乎都已被中國人跨越,但實際上這還遠遠不夠。面對陡峭的崖壁、湍急的水流或是橋下交通的需要,豎直的橋墩已然無處安放,人們需要一種一跨而過的橋梁,比如“拱橋”。
中國人對拱橋再熟悉不過了。被寫進小學課本的趙州橋,建于1400余年前,縱然經歷了歷史上的戰爭、洪澇、地震等,其主體結構依然完好,堪稱“世界橋梁藝術的典范”。拱橋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僅成為我國古典園林的標配,也是詩詞歌賦中的經典意象: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引自杜牧《阿房宮賦》)
在一座現代拱橋中,根據橋面與主拱拱圈的相對位置,可分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橋。其中的“拱”結構,在自重和橋面荷載的作用下,將向兩端底座釋放“張力”。這意味著兩端的底座不僅要在豎向上托起橋身,還必須提供橫向的推力。正是這樣的推力,牢牢抵抗住“拱”的變形,從而提高了拱橋的跨越能力。這是拱橋獨特的優勢,也是拱橋面臨的挑戰。


武漢晴川橋 / 攝影 潘銳之
跨越漢江兩岸的武漢晴川橋,主跨約303米,是一座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系桿拱可以用拉力代替底座的推力,適用于地基較為松軟的漢江兩岸。
若遇上脆弱的巖石和松軟的地基,兩端底座便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此時,為了滿足橋梁跨度,工程師們只能盡量減輕橋梁自重,利用更加“骨感”的外形,以保持底座的穩定。例如由我國首創的混凝土桁(héng,橋梁界業內也讀作háng)架拱橋,其纖細的預應力混凝土骨架讓橋身變得輕盈,最大跨度可達330米。不僅如此,在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橋中,工程師們還能在拱和梁的交點間固定一“系桿”,以其拉力代替兩端底座的推力,是為“系桿拱”。而如果這些系桿足夠“強硬”、不易彎折,甚至還能幫助拱結構共同承受橋面的荷載。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系桿的存在都能讓拱橋的底座不再需要提供橫向的推力,使之對地形的適應性大為提高。
隨著混凝土拱橋達到跨度極限,一種新的拱橋后來居上。工程師們將混凝土填充在鋼管中,令其獲得一層“保護殼”,這會比普通混凝土更加堅固牢靠。同時,鋼管本身便可作為施工骨架,不必另行搭建施工時的拱架和混凝土澆筑的模板,大大降低了拱橋的修建難度。于是,這種“N全其美”的鋼管混凝土拱橋,一時間成了拱橋圈的寵兒。更有甚者,以填充完畢的鋼管為骨架,在外層再包裹混凝土,由此演變為一種“硬骨頭拱橋”,即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如今這種拱橋的跨度已突破400米。
自1993年起,我國的粗鋼產量躍居世界首位,橋梁建設逐漸走出了“舍不得用鋼”的時代,鋼拱橋隨之崛起。它們可與桁架、剛構等多種結構進行組合,建造效率和跨越能力大幅提高,不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跡,而且以其柔美的造型裝點著一個又一個城市的風景。
如今,拱橋的跨度已達575米,而接下來登場的角色,將幫助中國人突破1000米的跨度大關。


南浦大橋 / 攝影 張強
連接上海黃浦區與浦東新區的南浦大橋,于1991年通車,是一座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跨跨度423米。

楊浦大橋 / 攝影 張強
連接上海楊浦區與浦東新區的楊浦大橋,于1993年通車,是一座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跨跨度602米。
肆 鋼鐵琴弦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浦東還沒有林立的高樓,黃浦江兩岸相隔近400米,擺渡是來往通行的唯一途徑。隨著上海的發展,修建一座跨江大橋成為大勢所趨。然而在當時的中國,還從未有橋梁達到如此跨度。
即使艱難如此,同濟大學的李國豪校長和項海帆教授依然力主自行建造這座“黃浦江第一橋”。項海帆教授在給上海市市長的信中寫道:
上海是我國的東大門,黃浦江大橋應成為上海市的標志傳名于世。建造黃浦江大橋不但是1000萬上海人民的夙愿,也是上海橋梁工程界的夢想,在學校我們也一直以此激勵橋梁專業的學生們。
于是在1991年,以不到日本團隊提出的原方案一半的造價,上海南浦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開啟了我國自主建設超大跨度橋梁的先河。這座大橋的兩端佇立著兩座約50層樓高的高塔,兩塔與橋面以180根鋼索相連,如同一根根傾斜的鋼鐵琴弦,是為“斜拉橋”。
大橋建成兩年后,原班人馬再次操刀,又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楊浦大橋橫空出世,其跨度超過600米,一躍成為當時世界斜拉橋之最,和南浦大橋堪稱“一時雙璧”。

但對斜拉橋來說,這樣的跨度僅僅是“牛刀小試”。由于根根拉索向上提拉,竭力阻止梁體向下彎曲,如同有了一個個“隱形橋墩”,極大地提高了橋梁的跨度潛力。加之工程材料和計算方法的革新,現代斜拉橋從誕生日起,僅用50余年時間,便完成了千米跨度的跨越。
不過,超大跨度的梁體也帶來了巨大的自重,加上來往的車輛行人,以及猛烈的橫風……這些荷載最終多由拉索向索塔傳遞,因此對斜拉橋而言,索塔至關重要,它必須格外穩定、格外堅固。不僅如此,索塔的配置也十分講究,有時“一夫當關”,有時雙塔并立,有時多塔排列……千姿百態的造型,彰顯著大橋的藝術氣質,堪稱工程和藝術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與生俱來的對稱形態,讓斜拉橋更容易實現“自錨”。這在“無地可錨”的環境中獨具優勢,成為眾多海灣大橋的符號。

仙神河大橋 / 攝影 鄧國暉
仙神河大橋位于晉豫兩省交界的懸崖絕壁地段,是一座矮塔斜拉橋,橋墩高約150米,塔高49米。

錢塘江大潮涌向嘉紹大橋 / 攝影 潘勁草
嘉紹大橋是連接嘉興海寧市與紹興上虞區的過江通道,跨越杭州灣,全長10.137千米。主航道橋最大跨度為428米。
然而,斜拉橋的跨度仍存在瓶頸。因為拉索角度傾斜,所以在豎直方向上提起橫梁的同時,還必須沿著橫梁產生水平方向的“分力”,稱為“軸力”。當橋梁跨度延伸時,拉索勢必增加,橫梁承受的軸力也將逐漸累積,最終導致梁體不堪重負。
雪上加霜的是,當拉索越來越長、越來越傾斜時,巨大的自重將令其自身彎曲下垂,導致其難以拉起巨大的梁體。加之橫風的影響和建造成本的限制,斜拉橋會逐漸達到跨度極限,可謂“成也斜拉索,敗也斜拉索”。而要向2000米跨度發起沖擊,只能指望最后一位選手。
伍 跨度王者
我國西南地區,地形崎嶇,河谷縱橫,現代橋梁出現以前,人們只能依靠原始而簡易的方式跨越障礙。最“簡陋”時,只有一根孤獨的溜索,略為“先進”的,則是索橋或吊橋。它們的建造者和使用者一定都想象不到,這種橋梁類型會在今天達到1700米的跨度,成為橋梁界的王者,這就是現代懸索橋。高聳的橋塔、彎曲的主索、堅實的錨碇,組成了它最基本的承重體系,也是它最鮮明的外形特征。
和古老的索橋不同,現代懸索橋擁有格外堅韌的主纜。以位于貴州的壩陵河大橋為例,其主纜以直徑5.20毫米的高強鋼絲為基本材料,91根為一束,208束為一纜,雙纜并行,足以承載近萬噸的鋼梁。

建設中的滬昆高速壩陵河大橋 / 攝影 李貴云
位于貴州安順的滬昆高速壩陵河大橋,矗立在壩陵河水道之上。其主跨跨度達到1088米,主橋采用雙塔單跨鋼桁架懸索橋,主纜由208股高強度鋼絲構成,能夠承載萬噸以上鋼梁。


建成通車的滬昆高速壩陵河大橋 / 攝影 李貴云

獅子洋上的“豎琴” / 攝影 涂濤
圖中的“豎琴”是南沙大橋的巨大懸索。南沙大橋原稱“虎門二橋”,是一座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沙田鎮的跨海大橋,位于珠江獅子洋之上。南沙大橋設計全長12.89千米,建有大沙水道橋、坭洲水道橋兩座跨度超千米的懸索橋。
相比巨大的梁體,橋上車馬行人的載重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橋面不再因外力而上下波動,顛簸晃蕩的索橋成為歷史。即便主梁跨度較小、自重較輕,橋面載重不能被忽略,工程師們通過加設“加勁梁”,便能避免梁體上下彎曲。
盡管懸索橋和斜拉橋都是索橋,但懸索橋的吊索垂直于橋面,無論其跨度多大,都不會產生擠壓梁體的水平軸力。根據學者們的推算,懸索橋的跨度至少能達到5000米,實在令人咋舌。正因為有這種跨越的能力,在今天,無論是大江大河,還是高山峽谷,抑或是島嶼海峽……許多難以逾越的天險都被懸索橋一一征服。
回顧中國橋梁的建造歷史,我們曾領先于世界,也曾落后于他人。雖然充滿坎坷和波折,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卻從未停下腳步。近百年來,他們不斷突破地理、地質、技術、成本等條件限制,即便在一窮二白的年代里,也能創造出新的技術,實現一次又一次跨越。
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國大地上,僅公路橋梁就已超過91萬座,高鐵橋梁達1萬余座。它們跨越高山大川,連通城鎮村莊,共同組成了一座廣袤國土上的“橋梁博物館”。

中國公路橋梁分布
根據《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僅公路橋梁就已達到91萬多座,橋梁也已成為中國建造的亮麗名片。
注:港澳臺數據暫缺。


南京長江大橋 / 攝影 方飛
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跨越長江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建成于1968年,開創了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大橋正橋共有9墩10孔,最大跨度1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