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同:贏取支持的藝術
- (美)約翰 P.科特 羅恩 A.懷特海德
- 984字
- 2021-07-09 20:21:17
混淆視聽
為了扼殺一個好計劃,反對者會在討論時擺出毫不相關的事實,講些復雜難懂的道理,或以其他許多方式千方百計地阻撓有效溝通,使它得不到大家的認同。
在圖書館的故事中,海蒂·阿根達就用“這個怎么樣,那個怎么樣”等問題來抨擊漢克。這樣的抨擊會使對話在不知不覺中偏離方向,無休止地糾纏于這事或那事。別忘了前面的……人們最終會認為所提建議根本沒經過深思熟慮,或者不明白到底在討論什么。他們會感到自己很遲鈍(這往往會讓他們很生氣,而且可能會反過來把矛頭指向那個建議或建議者),或者他們聽得頭都大了,干脆把提議或計劃擱置一邊,不去理會。
一些人工于心計,能很聰明地把一場討論引向非常復雜的境地,但凡有理智的人就會放棄堅持己見而置身事外。在圖書館的故事中,有超過1/3的反對意見就屬于這種圈套。許多人都用過(而盧克斯·斯馬提之類的人對此特別擅長)。一個人如果感到困惑,仍可能會投贊成票,但他只是不想再糾纏下去,根本不會做出承諾把所提計劃付諸實施。
要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并不需要提出多么復雜的話題。即便最簡單的計劃也能被引向非常復雜的境地,幾乎會令任何人感到迷惑不解。數據是強有力的武器,它們不是用來澄清問題,而是用來迷惑人的。“你要解決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來看看這份(多達22頁)數據表。我認為,如果把它仔細研究研究的話……”如果反對者拋出的事例很復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中的細節,這足以扼殺一項好計劃。“那個Teledix項目(沒人聽說過這個)和TX系列產品的競爭策略(在場的半數人對此一無所知)怎么樣了?如果Teledix、TX和這個計劃攪在一起相互影響,我擔心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將受影響,至少在亞洲市場會這樣,那將是非常糟糕的。你不覺得嗎?”
混淆視聽策略的運用非常普遍。有時人們根本不喜歡所提建議就會用到它。更有甚者,像盧克斯之類的人,也可能是無意識地需要顯得比在場的人都聰明,或像司蓓茜之類腦子本身就不是很清楚的人,都在用它。最近,我們就碰到一次借助PPT來陳述反對意見的事例。幻燈片總共有68頁,許多頁面字體很小,不可能看清楚。幻燈片是一個像盧克斯之類的人做的,針對的是一項計劃,該計劃需要公司分配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開拓歐洲市場的業務。反對者認為這個計劃太過龐大了,可幻燈片上展示的理由讓人無法理解(我們還沒有發現公司里會有誰能把反對理由解釋清楚)。所提計劃也許非常好,但這種PPT文件還是成功地影響了它的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