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膳食:清代貴族宴會
清太祖制定筵宴餐單
清初國宴由皇帝與宗室王公共同出資,形成制度。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戰爭勝利后,戰利品由八旗均分,因此,國宴費用就由八旗王公分擔。清代爵位中的“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就是這種制度的體現。
天命八年(1623)五月,努爾哈赤親自制定了一份筵宴餐單。從這份餐單來看,清初的宮廷飲食還保留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飲食風味,充分體現了滿洲人豪爽粗獷的性格。餐單總體比較粗放古樸:大肉湯配面食,肉類主要是雞、鵝等家禽。這與清中后期精致奢華、講究排場的宮廷筵宴大相徑庭。朝鮮使臣曾親眼見到,元旦筵宴時,努爾哈赤“下椅子自彈琵琶,聳動其身”,清初宮廷筵宴還比較隨性。
二十四日,汗對八貝勒家人曰①:陳放于宴桌之物,計麻花餅一種,麥餅二種,高麗餅一種,茶食餅一種,饅首、細粉、果子、鵝、雞,濃白湯各一種,并大肉湯。著將此言繕錄八份,分送諸貝勒家各一份。(《滿文老檔》)
【注釋】
①汗:可汗,此指清太祖努爾哈赤,后金建立時努爾哈赤自立為汗,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八貝勒:指八位和碩貝勒,八人為誰,尚有爭議。努爾哈赤時代實行八貝勒“共治國政”制度,此時的“貝勒”含有“首領”之意。家人:家丁、仆人。
清太宗元旦筵宴
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的元旦筵宴在盛京皇宮最重要的大政殿舉行,規模宏大,極為隆重。參加筵宴的不僅有八旗貝勒,還有蒙古的察哈爾、喀爾喀諸貝勒,朝鮮使臣,新歸降的漢臣,儒、道、佛三教各官。這樣盛大的宮宴,吃食卻稍顯簡單:食材以獸肉和鵝為主,只有肉食,未見蔬食,烹調方法是燉煮,酒是燒酒。新年里皇太極宴請族中女性親屬,吃的也是牛、羊肉。七年后的崇德四年(1639)元旦宮宴,吃食比天聰六年稍微講究一些,但仍是野味為主,酒還是燒酒,只是多了酸奶和茶。
天聰六年壬申正月初一日……是宴也,每旗各設席十,鵝五??偙俾氈T員設席二十,鵝二十。共一百席,備燒酒一百大瓶,煮獸肉宴之。
初三日,汗請諸姑姑、格格等入內廷,殺牛一、羊三,列筵二十度,宴之。宴畢,賜姑姑、格格等各黃魚一。(《滿文老檔》)
【注釋】
①(jì):同“鱀”,江豚。
乾隆元日宴
光祿寺是清代專門負責皇室盛大筵宴的管理機構。康熙年間,光祿寺由禮部分出,專掌祭享宴勞,酒醴膳饈。除內廷筵宴、宗室筵宴等屬內務府管,其他各種筵席都由光祿寺負責。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元日宴是清代中后期筵宴的典范。膳食豐富多樣,規制嚴格細密,彰顯皇家威儀。大宴所用餐具,餐具、餐桌和菜肴的擺放,與會人員的座次都十分嚴謹,精確到幾寸幾分,膳品格局、進膳程序也是按照一定的流程。這次大宴有將近一百道菜品,從種類來說,有冷膳、點心、熱菜、湯膳、主食,食物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這些御膳大部分都賞給了乾隆親近的子侄、大臣。
(高宗)入宴,六阿哥進酒①。午正安宴桌擺高頭冷膳。乾清宮設擺大宴,用器皿庫大宴桌一張,銀庫黃緞繡金龍鑲寶石桌刷一分,寶座龍頭里邊長幾角至宴桌邊八寸二分,先從外邊擺起:
頭路松棚果罩四座,上安象牙牌,兩邊花瓶一對中空,點心高頭五品(青玉盤),點心高頭盤足至前桌邊七寸五分,盤足至兩桌邊四寸五分;
二路一字高頭九品,三路圓肩高頭九品,此二路碗足至兩桌邊七寸五分(此十八品青玉盤),此二十三品(俱安有牌子大花):
四路雕漆果盒二副,盒邊至宴桌里邊二尺三寸五分,兩邊蘇糕鮑螺四座(小青玉碗)②,蘇糕挨看盒,鮑螺與葷高頭捶手齊,點心高頭至一字高頭至圓肩高頭至果盒俱留五分空,葷高頭至兩桌邊六寸二分;
五路膳十品,六路膳十品,七路膳十品,八路膳十品(此四十品青玉碗),內有外膳房四品。兩邊捶手果鐘八品,每邊四品,東邊奶子一品、小點心一品、爐食一品,西邊敖爾布哈一品③、鴨子餡包子一品、米面點心一品(五寸青玉盤),中匙筋紙花快套手布,東邊金匙又子④,西邊羹匙快子⑤,兩邊小菜四品,東邊南小菜一品、清醬一品,西邊糟小菜一品、水貝甕菜一品(青玉碟)⑥,擺畢。(親王、王子阿哥等位略)
未正二刻⑦,太監常寧傳擺熱宴,唯有湯膳未擺。未正二刻十分,萬歲爺升座起祝,奏樂,座畢,總管首領出殿外,阿哥等位進殿入座畢,樂止。總管太監出殿外,奏樂,隨送萬歲爺湯膳,一對盒進(左一盒紅白鴨子大菜湯膳一品、粳米膳一品,右一盒燕窩八仙湯一品、豆腐湯一品),用雕漆飛龍宴盒。盒蓋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湯膳。
上進畢,戲未完,送奶茶,奶茶碗蓋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奶茶。奶茶畢,將茶桌請下,戲畢轉宴,先轉金匙高頭松棚果罩,唯有花瓶、快子、又子、看盒不轉??春型馀?,盒邊外挨龍眼,珠花瓶往里挪,挪至看盒兩邊正中間,頭對盒進出兩對盒隨兩對盒進轉。王子阿哥等位倍宴俱從懷里往外轉,唯有花瓶、快子不轉。
轉宴畢,擺酒宴,奏樂,隨上萬歲爺酒宴一桌四十品,擺五路,每路八品,五對盒進,頭對盒葷菜四品、果子四品,二對盒葷菜八品,三對盒果子八品,四對盒葷菜八品,五對盒果子八品(俱五寸青玉盤)。頭對盒進,出,二對盒進,擺王子阿哥等位酒宴五桌(青龍盤),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一對盒進。
酒宴擺畢,總管太監出殿外,樂止。隨送酒,奏樂,六阿哥出座,請酒一盃⑧,至萬歲爺前跪進,酒畢,賞酒,畢,總管蕭云鵬送萬歲爺看盃酒,看盃酒一進就送王子阿哥等位酒。送酒畢,樂止,承應戲未完,奉旨送果茶,果茶碗蓋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果茶,送果茶畢,王子阿哥等位出座,乾清宮總管王忠等奏宴畢,起祝。萬歲爺起座畢,樂止??偣苁捲迄i奏過傳旨:
“大宴一桌賞南府景山眾人,酒宴一桌賞莊親王、裕親王、拉旺多爾濟、策楞悟巴什、查拉豐阿、福隆安、和珅⑨,欽此?!?/p>
正月初一日酉初⑩,太監常寧傳送酒膳,上用白玉盤酒膳一桌十五品,用茶房紅龍矮桌擺:吉祥盤一品、果子八品、菜六品;捶手四品;隨送熱炒三品:糟鴨子一品、冬筍燉收湯雞一品、糖醋鍋渣一品;妃嬪等位進熱鍋一品、餑餑一品;上進畢,賞用。(賞用略)(清宮檔案《御茶膳房》)
【注釋】
①六阿哥:永瑢,乾隆第六子,生母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二月,以十六歲的永瑢為康熙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嗣,封貝勒,五十四年封質親王。
②鮑螺:一種海產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點心。
③敖爾布哈: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油炸面食。
④又子:即“叉子”。下同。
⑤快子:即“筷子”。下同。
⑥甕菜:即蕹菜,空心菜。
⑦未正二刻:下午兩點半。
⑧盃:同“杯”。
⑨莊親王等:莊親王,康熙十六子允祿孫永瑺,第五代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1767)襲爵。裕親王,順治帝第二子福全孫廣祿,雍正四年(1726)襲裕親王。拉旺多爾濟,蒙古喀爾喀親王世子,尚乾隆第七女固倫和靜公主(嘉慶帝同母妹)。策楞悟巴什,蒙古杜爾伯特部臺吉。查拉豐阿,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平定西域五十功臣之一,畫像入紫光閣。福隆安,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孝賢純皇后侄,傅恒子,尚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畫像入紫光閣。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中后期寵臣。
⑩酉初:下午五點。
千叟宴:火鍋、肉絲燙飯
千叟宴是清代宮廷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耗費最巨的盛宴??滴醭e辦兩次,乾隆朝舉辦兩次。參加千叟宴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官、兵、民都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高壽??滴醯诙闻e辦千叟宴時寫了一首《千叟宴詩》,“千叟宴”自此定名,“叟”即指年老的男人。乾隆五十年(1785)清宮檔案有此次盛宴的食品“賬單”,乾隆六十一年(1796)正月在紫禁城寧壽宮皇極殿的千叟宴有較為詳細的餐單,吃的主要是火鍋和肉絲燙飯,這兩樣食物實在很接地氣,說明舉辦方細心地考慮到了季節和天氣因素;鹿肉、狍肉、燕窩等食物充分體現了清宮飲食特色,不失皇家體面;膳食的“壽意”象征對與宴人員高壽的美好寓意。這次千叟宴分為一等席面和次等席面,一等席面擺在殿內和廊下兩旁,主要坐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國使臣,次等席面擺在丹墀甬路和丹墀以下,主要坐三品至九品官員、蒙古臺吉、頂戴、領催、兵民等。
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兩,白糖三十六斤二兩,澄沙三十斤五兩,香油十斤二兩,雞蛋一百斤,甜醬十斤,白鹽五斤,綠豆粉三斤二兩,江米四斗二合,山藥二十五斤,核桃仁六斤十二兩,曬干棗十斤二兩,香蕈五兩,豬肉一千七百斤,菜鴨八百五十只,菜雞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個。(清宮膳檔《御茶膳房》)
一等桌:火鍋二個(銀制和錫制各一),豬肉片一個、煺羊肉片一個①;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燕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個,烏木筯二只②。另備肉絲燙飯。
次等桌:火鍋二個(銅制),豬肉片一個、煺羊肉片一個;煺羊肉一盤,燒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個,烏木筯二只。另備肉絲燙飯。(清宮膳檔《御茶膳房(簿冊)》)
【注釋】
①煺(tuì):把已宰殺的豬、雞等用滾開水燙后去掉毛。
②筯(zhù):同“箸”,筷子。只:即“支”。
清宮國宴:滿席和漢席
清宮膳食的特色之一就是滿漢融合。清代筵席御膳即有滿席與漢席之分,滿席按照用面、各色點心、餑餑、干鮮果品、造價等不同,分為六等,只有各式餑餑與干鮮果品。制度規定,三等滿席以上皆用于祭祀供品,四等以下才在宴會中使用。在漢席方面,乾隆時期關于不同場合、不同等級官員使用漢席有較為細致的規定,主要分為漢席三等,上席、中席。文會試主考等官員入場前、出場后宴于禮部,武會試入、出場宴于兵部,皆在三等漢席中選擇一等。
一等滿席:用面一百二十斤。定額:玉露霜、方酥、夾餡各四盤,白蜜印子、雞蛋印子各一盤,黃白子、松餅各二盤,合圖例大餑餑六盤①,小餑餑二碗,紅白馓枝三盤,干果十二盤,鮮果六盤,甎鹽一碟②。陳設高一尺五寸。
二等滿席:用面一百斤。定額:玉露霜二盤,綠印子、雞蛋印子各一盤,方酥、翻餡餅各四盤,白蜜印子、黃白子、松餅各二盤。餑餑以下與一等席同。陳設高一尺四寸。
三等滿席:用面與二等席同。定額:方酥以下與一等席同。無黃白子松餅,別有四色印子四盤、福祿馬四碗、鴛鴦瓜子四盤。陳設高一尺三寸。
四等滿席:用面六十斤。定額:方酥以下俱與三等席同。陳設高一尺二寸。
五等滿席:用面四十斤。定額:方酥以下俱與四等席同。陳設高一尺一寸。
六等滿席:用面二十斤。無方酥夾餡四色印子、雞蛋印子,余與五等席同。陳設高一尺。(《欽定大清會典》)
【注釋】
①合圖例:滿語,什錦。
②甎(zhuān):同“磚”。
一等漢席:肉饌:鵝魚雞鴨豬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
二等漢席:肉饌二十碗,不用鵝。果食以下與一等席同。
三等漢席:肉饌十五碗,不用鵝鴨。果食以下與二等席同。
上席:高桌:陳設寶裝一座,用面二斤八兩,寶裝花一攢,肉饌九碗,果食五盤,蒸食七盤,蔬菜四碟;矮桌:陳設豬肉、羊肉各一方,魚一尾。
中席:高桌:陳設寶裝一座,用面二斤,絹花三朵,肉饌以下與上席同。(《欽定大清會典》)
進士恩榮宴
進士恩榮宴是古代朝廷為新科進士們舉辦的宴會,始于唐代的“曲江宴”,宋代稱為“聞喜宴”,又叫“瓊林宴”,元代始稱為“恩榮宴”,設宴于翰林院。明清沿襲元代“恩榮宴”制度。清代恩榮宴于殿試揭榜次日舉行,讀卷官、收卷官、掌卷官、監試御史等官員都參加??滴趿辏?667)的恩榮宴被新科狀元繆彤以散文《臚傳紀事》的形式記了下來。繆彤以時間為序,詳細記載了他從會試、殿試、傳臚到正式做官之前的一系列活動,對于今人了解清代科舉制度、禮儀制度、官場生活都大有裨益。這一年的恩榮宴,康熙特意讓“國舅爺”佟國維作陪,狀元單人一席,擺的是“滿洲桌”,可惜的是新科狀元春風得意,并未將吃食放在心上,未曾記錄桌上食物具體為何,但從他的描述可以看出,總體水準還是較高。到了光緒年間,進士恩榮宴已經不復昔日榮光,清末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記錄了他參加的恩榮宴,吃食只是擺設,國家禮制幾乎蕩然無存。
二十五日到禮部①,與恩榮宴。讀卷官自滿漢大學士以下,收卷官、掌卷官自翰林科部以下,監試御史及巡緝、供給各官,俱與宴。皇上遣內大臣佟國舅陪宴②。彤一席,榜眼、探花一席,諸進士四人一席。用滿洲桌③,銀盤。果品、食物四十余品,皆奇珍異味,極天廚之饌④。賜御酒三鼎甲,用金碗,隨其量,盡醉無算⑤。宮花一枝,小絹牌一面,上有“恩榮宴”三字。狀元用銀牌。(《臚傳紀事》)
【注釋】
①康熙六年(1667)三月二十五日。
②內大臣佟國舅:清代選滿洲“上三旗”(鑲黃、正黃、正藍)子弟作為侍衛,侍衛統帥稱領侍衛內大臣,其次稱內大臣,是武職中最高的品級。佟國舅,即佟國維,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之兄。
③滿洲桌:指滿洲菜品。
④天廚:天家廚房。
⑤盡醉無算:盡量喝,醉了也不算無禮。
至光緒季年,無復前時景象,余甲辰科赴禮部恩榮宴時,則果肴皆出裝飾,粗瓷竹箸,十余席羅列堂下東西,形式極為簡陋。讀卷大臣、執事各官亦無至者,除一甲三名外,其余二三甲進士寥寥無幾,是日派恭親王為主席,到時進禮部大堂倥傯一坐①,諸進士謝恩后,親王即起立出門。從前禮節固無一存,而與繆、汪兩氏之所記載亦有天淵之別矣②。諸人隨親王甫離席行,堂役閑人爭進,將宴席之盤、碗、杯、箸搶奪一空,瓷器墮地聲,笑語喧嘩聲,轟然紛亂,亦鹿鳴之搶宴相同。按雍正七年有旨,考官簪花筵宴,不許吏役從容用計上堂,爭取肴饌,如有玩法者,即行拿究,監察御史將該管官名指名嚴參,照約束不嚴例議處。(《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注釋】
①倥傯:本義指事情紛繁迫促的樣子,此指匆忙。
②繆、汪兩氏:繆即繆彤,汪為乾隆四十六年(1707)辛丑科探花汪學金。
官員赴國宴:榮耀背后有辛酸
《詩經》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痹诜饨ㄉ鐣?,皇帝是天下之主,皇帝的生日被稱為萬壽節,是全國性的節日,要普天同慶。給皇帝打工的文武官員自然把能參加皇帝壽宴視為無上榮光,但參加皇帝壽宴滋味并不好受。光緒生日在陰歷六月二十六日,正是炎炎夏日,官員出席國宴要穿朝服,宴會中還要不時起來行禮跪拜,很是受罪。光緒二十年(1894),時任吏部郎中的何剛德把參加光緒壽宴的情況和真實感受寫在日記里。而晚清實際當家人慈禧生日是在陰歷十月,天氣又稍嫌冷。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慈禧壽宴的宮廷史官惲毓鼎在日記里記下了一個小細節:慈禧壽宴上賞賜的有些水果是不能吃的。這說明晚清宮廷在管理上有不小的漏洞。但是不管怎樣,上述二人的日記為后人再現了晚清國宴的面貌。
光緒萬壽節宮宴
甲午六月,德宗萬壽,賜宴太和殿,每部司官兩員,余與溥倬云與焉。宴列于丹陛,接連及殿下東西。兩人一筵,席地而坐。筵用幾,幾上數層餑餑,加以果品一層,上加整羊腿一盤。有乳茶有酒(酒系光祿寺良醞署所造)。贊禮者在殿陛上,贊跪則皆起而跪,跪畢仍坐。行酒者為光祿寺署正。酒微甜,與常味不同。宴唯水果可食,餑餑及余果,可取交從者帶回。赤日行天,朝衣冠,盤膝坐,且旋起旋跪,汗流浹背;然卻許從者在背后揮扇。歷時兩點鐘之久,行禮作樂,唱喜起,舞歌備極整肅。宴之次日,賞福字、三鑲如意、磁碗磁盤、袍褂料、帽緯、白綾飄帶八色。恭逢盛典,渥荷殊恩,今日思之,如隔世矣。宴之坐次,自王公大臣在丹陛上,各官各按憲綱,遞為坐次。西邊末坐,則為朝鮮使臣宴席。朝使圓領大袖,手執牙笏,尤為恭順。中東戰后,朝為日并,殿廷上不復見朝鮮衣冠矣。(《春明夢錄》)
慈禧壽宴
初八日,雨稍止。卯正二刻頤和園仁壽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與庶子慶頤同桌。光祿寺斟酒一巡,內務府斟奶茶一巡,均系銀碗。計:羊腿四只,一大盤(國語名色食牡丹)①;蘋果四盤,葡萄四盤,荔枝、桂圓、黑棗、核桃仁各一盤;五色糖子四盤;五色餑餑二十盤,牛毛馓子三盤(每盤十六件,虛架起)。謝宴,謝盤賞,行一跪三叩禮。慶辰處禮部收取職名。辰初宴畢,以口袋攜各品果餌而歸(唯蘋果、葡萄尚可吃,余則或生或蛀)。(《澄齋日記》)
【注釋】
①國語名色食牡丹:國語指滿語,牡丹亦作穆丹,糖蓉糕之類的點心。
清代廷臣宴
同治八年(1869)正月十六日,十三歲的同治帝宴請廷臣。曾國藩作為與會者之一、漢大臣首席,將當天的經歷記在了日記里,這讓今天的讀者得以了解晚清廷臣宴的規模、禮制、流程、吃食、娛樂項目等。在皇帝露面之前,參加宴會的大學士、尚書這些高官要在帝師倭仁的帶領下先彩排一次。宴會實行分餐制,每人面前一桌各色菜品、面點,吃完一輪以后再換一桌果品、菜品,眾臣敬酒、皇帝賜酒之后大家再吃一輪,主要是奶茶、元宵、山茶飲,最后眾臣領賞回家。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能清楚記得自己桌前的菜品數量和內容,對于皇帝桌前卻只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也可見當時御膳排場。
十六日
辰正二刻起行趨朝①。是日廷臣宴。午正入乾清門內,由甬道至月臺,用布幔帳臺之南,即作戲臺之出入門。先在階下東西排立,倭艮峰相國在殿上演禮一回②。
午正二刻皇上出,奏樂,升寶座。太監引大臣入左、右門。東邊四席,西向。倭相首座,二座文祥,三座寶鋆,四座全慶,五座載齡,六座存誠,七座崇綸,皆滿尚書也③。西邊四席,東向。余列首座,朱相次之,三座單懋謙,四座羅惇衍,五座萬青藜,六座董恂,七座譚廷襄,皆漢尚書也④。
桌高尺許,升墊叩首,旋即盤坐。每桌前有四高裝碗,如五供之狀,后八碗亦雞、鴨、魚、肉、燕菜、海參、方餑、山楂糕之類。每人一碗,雜膾一碗,內有荷包蛋及粉條等。唱戲三出,皇上及大臣各吃飯菜。旋將前席撤去,皇上前之菜及高裝碗,太監八人輪流撤出。大臣前之菜,兩人抬出。一桌抬畢,另進一桌。皇上前之碟不計其數。大臣前,每桌果碟五、菜碟十。
重奏樂,倭相起,眾皆起立。倭相脫外褂,拿酒送爵于皇上前,退至殿中叩首,眾皆叩首。倭相又登御座之右,跪領賜爵,退至殿中跪。太監易爵⑤,另進杯酒,倭相小飲,叩首,眾大臣皆叩首。旋各賜酒一杯。又唱戲三出。各賜奶茶一碗,各賜湯元一碗,各賜山茶飲一碗。每賜,皆就墊上叩首,旋將賞物抬于殿外,各起出,至殿外謝宴、謝賞,一跪三叩,依舊排立東西階下?;噬贤?,奏樂。蒙賞如意一柄、瓷瓶一個、蟒袍一件、鼻煙一瓶、江綢袍褂料二副。各尚書之賞同一例也。
歸寓已申刻矣。(《曾國藩日記》)
【注釋】
①辰正二刻:八點半。下文各時間點:午正,十二點;午正二刻,十二點半;申刻,下午三點至五點。
②倭艮峰相國:倭仁,烏齊格里氏,字艮峰,又字艮齋,蒙古正紅旗人。晚清理學名臣,同治帝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演禮,預習朝見皇帝之禮。
③文祥: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滿洲正紅旗人。同治五年任吏部尚書。寶鋆(yún):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同治元年(1862)任戶部尚書。全慶:葉赫納喇氏,字小汀,滿洲正白旗人。同治五年(1866)授禮部尚書,后調刑部。載齡:愛新覺羅氏,字鶴峰,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三子誠隱郡王允祉五世孫。同治元年(1862),遷兵部尚書。存誠:愛新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太祖九子巴布泰六世孫,曾任理藩院尚書,后改工部尚書。崇綸:許崇綸,同治七年(1868)任理藩院尚書。滿尚書:清代自順治時起設置六部漢尚書,此后六部滿、漢尚書并行。
④朱相:朱鳳標,字桐軒,號建霞,浙江蕭山人,同治七年(1868)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單懋謙:字仲亨,號地山,湖北襄陽人,同治年間歷官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羅惇衍:字星齋,又字兆蕃,號椒生,廣東順德人,同治元年(1862)任戶部尚書。萬青藜:宇文甫,號照齋,亦號藕舲,江西九江人,同治四年(1865)任禮部尚書。董恂:原名董醇,避同治帝諱改董恂,字忱甫,號醒卿,江蘇揚州人,曾任戶部尚書。譚廷襄:字竹崖,浙江紹興人,同治年間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
⑤易爵:換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