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開口就“爆雷”的話題,深藏在每個家庭
“你滾!”他大吼,“自私的女人!”
“你給我滾!”他臉上肌肉抽動著,像受了傷似的,對我大吼,作勢對我揮拳,“那是我哥!我不幫誰幫!誰幫啊!”
只要一提起這個話題,我先生就會突然咆哮,打破平靜。
他的手握成拳頭,捶向桌面,水杯“哐當”一聲彈起來,筷子紛紛摔落在地上。我臉頰發燙,攥起了拳頭,咬住了下唇,把手指戳進掌心。
這是我們不能說的秘密,這是我們不能提的過去;這是我和先生,最難、最掙扎的課題。
16年前,我跟男朋友決定結婚。我們雙方父母都沒有積蓄。婚宴、喜餅、金飾、喜帖……都靠自己。
那些年,我們還算努力,工作五六年,存了160萬元的結婚基金。
結婚前,他突然告訴我,哥哥欠了200萬元的卡債,他要一肩扛起。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像在我的喉嚨里插了塊玻璃。
假如幫忙還債,我們的家底就會被掏空。這是一場災難,也是抉擇的危機。我反對再反對,堅持再堅持,但最終還是搭上存款,掏空積蓄。
婚前,先生把哥哥的卡債轉成自己的信貸。婚后,他一面還父母的房貸,一面還哥哥的卡債。我們婚后的財務壓力陡然升高,我的內心煎熬無比。
背負家人的債務,讓我們的信任感消磨殆盡。
那些年,我跑來跑去,四處兼職;他努力工作,加班加薪……我們花更長的時間賺錢,也花更長的時間埋怨。
我常問他:“為什么你要幫家人還錢?”
他總回答:“只有我可以幫忙,我不幫就沒人可以幫了!”
那些年的委屈、誤解,在我們之間逐漸積聚、蔓延;這段過去,終于成為我們的地雷,只要一點火星,就炸得轟轟烈烈,火光四濺。
我們從沒想過,除了長相、身高、性格之外,還有什么來自父母?
長大之后,我們一方面自認跟父母不一樣;但另一方面,又發現自己跟父母的想法、觀念,有深深的聯系。
當我們越去探究,越覺得好奇。
父母鑄造了我們的“硬件”,同時,也灌注了我們的“軟件”。我們遺傳了父母的身體特征,也繼承了父母回應、思考、解決問題的模式。
正是我們內在的“軟件”,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打造了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正是這些回應、思考、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我們吵個不停:
我公公是一個農夫,淳樸、嚴謹,重視家庭,他認為幫助家人、互相支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媽媽是商人,叔叔有賭博惡習,而她認為幫助家人、填家人的財務坑洞,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繼承了媽媽的“恐懼感”,我先生繼承了公公的“道德感”,我們爭吵、憤怒、彼此指責、退縮,一來一往,消磨了志氣。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需要“覺醒”。
覺醒是全身心地去看、去回應、去給予。
面對與家人的財務糾葛,就像進入隧道。在隧道里,我們的視野會變得專注,而且清晰。
我們必須看清自己,理解自己,同時看清別人,理解別人,才能克服問題,攜手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