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香料與帝國:亞洲的“發現”
- (美)歐文·拉鐵摩爾 埃莉諾·拉鐵摩爾編著
- 1481字
- 2021-06-23 15:46:16
《地理學》(托勒密)
約公元150年
我們的大地上有人居住的部分,東部與未知之地相鄰,東端是大亞細亞諸國,秦尼和賽里斯國;南端則是被印度海環繞的未知之地,包括埃塞俄比亞直至利比亞以南被稱作阿吉辛巴(Agisymba)的地方;西方也是未知之地,環繞利比亞的埃塞俄比亞灣,然后是沿利比亞和歐洲最西分布的西洋(Western Ocean);其北也是西洋的延續部分,被大不列顛群島和歐洲的最北部環繞,以及所謂的杜卡利多尼亞(Duecalydonian)和薩爾馬提亞(Sarmatic),又有沿大亞細亞最北部分即薩爾馬提亞、斯基泰和賽里斯延伸的未知之地。
希爾坎尼亞海(Hyrcanian Sea)又稱里海,四周被陸地環繞,與四周環水的島嶼情形恰恰相反,與被陸地環繞的印度海及其海灣、阿拉伯灣、波斯灣、恒河灣,以及名字特殊的大海灣(Great Gulf)的情況相似。可見,三大洲中的亞洲通過將我們的海與阿拉伯灣分離開來的阿拉伯地峽以及被印度海環繞的未知之地,與利比亞相接……
已知世界的最東端以經過秦尼都城的子午線為界,距離亞歷山大里亞的經度差為119.5°,以赤道時間計算,約八小時……(第七卷第五章)
在與旅行到印度并在那里停留了很長時間的人對話后,托勒密繼續寫道:
從這些人口中我們也得到了關于印度及其境內各國的詳細信息,也涉及遙遠的黃金半島及喀提卡拉(Cattigara,河內或廣州)地區。眾人都同意要到達那些地方必須東行,而回程則需向西,他們也都認為航程的時間并不確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賽里斯國的國土及首都在秦尼國以北,二者在布滿沼澤潟湖的未開發地區以東,那里大藤密布,人們可以憑借它們跨越沼澤。他們還說,這兩國有一條經過石塔通往巴克特里亞的道路,也有一條經過帕林波特拉(Palibothra,在恒河谷地中)前往印度的道路。從秦尼國的都城通往喀提卡拉的港口的道路,是沿西南方向而行的;所以秦尼國都城似乎不像馬林努斯(Marinus)所言,與塞拉(Sera)和喀提卡拉位于同一經度,而是在其更東部。
賽里斯國(3)
賽里斯國西接伊穆斯山(Imaus)外的斯基泰,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已如上文所述(該線的北端位于東經150°、北緯63°,南端位于東經150°、北緯 35°);以北是未開發之地,與吐雷島(Island of Thule)位于同一緯度;東鄰東部的未開發之地,東經180°、北緯63°至3°;南部為印度遠離恒河的邊地,緯度為北緯35°,經度是印度邊境所在的東經173°,接著是秦尼,沿同一緯度直到未開發之地的邊緣。
賽里斯國被諸山環繞,包括安尼巴山(Anniba)、奧克薩西亞山(Auxacian)最東段、阿斯米賴安山(Asmiraean,可能是阿克蘇)、卡西亞山(Kasian,可能是喀什)、塔古魯山(Thagurus)、海模杜山(Hemodus)和賽里庫山(Sericus)的最東段、奧托羅科拉斯山(Ottorocorrhas)等。兩條河流流經賽里斯國的大部分地區;一條是以奧克薩西亞山和阿斯米賴安山為源頭的奧恰爾德斯河(Oechardas)……另一條是源自卡西亞山和奧托羅科拉斯山(印度的北俱盧洲)的包泰斯河(Bautes)。
賽里斯國最北部地區居住著食人部落。其南邊是安尼比國(Annibi),位于同名的山脈之北。在他們與奧克薩西亞山之間有希乞吉斯國(Sizyges);其旁是達姆奈國(Damnae);然后是皮阿代國(Piaddae),延伸至奧伊科達斯河。與之相鄰的是與奧伊科達斯河同名的奧伊科達斯人。
接下來,安尼比國之東是加林奈人(Garenaei)和納巴奈人(Nabannae)。阿斯米賴安國位于阿斯米賴安山之北,其南至卡西亞山的地帶是大伊塞頓國(Issedoned);它們之東是特羅阿尼國(Throani)。其以東至艾塔古里山(Ethaguri),有艾塔古里國,大伊塞頓國之南有阿斯巴卡利國(Aspacarae),然后是巴塔國(Batae),再南在海模杜山和賽里庫山附近,有奧托羅科拉斯國。
秦尼國
秦尼國北鄰賽里斯國,前文已述;其東方及南方是未開發之地;西部沿著我們已經敘述過的延伸至大海灣的分界線,是恒河以外的印度,以及大海灣和相連海灣、賽利奧德斯海灣(Theriodes)、秦尼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