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說服的根本,而“說理”更是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俗語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任何人在做事之前都問一個理由,這是人的慣性,也是不可觸及的鐵規(guī)則。任憑你的旁門左道有多高超,沒有一個充足的理由,誰也不愿做他認為毫無理由的事情。或許你能達到目的,但對方絕不是心悅誠服,這與說服的主旨相悖,如果那樣的話,說服就沒有一點實際意義!
1.諸葛亮的說服智慧:以情激之,以理誘之
說服不是頤指氣使,更不是靠打壓而達目的的。以語言來使他人信服需要的是道理和技巧,唯有得此二者,方能真正贏得別人心服口服。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說服他人的寶典,它每一處都隱含著說服的技巧和智慧。名著的魅力往往在于此。
《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并且義激孫權(quán)君臣。在那一章節(jié)中,諸葛亮充分展示了他過人的語言天才和雄辯之能,令東吳之士皆無言以對。周瑜激諸葛亮不成,反倒被諸葛亮言辭相激,最后不得不信服諸葛亮的策略,蜀吳聯(lián)合以拒曹操。下面就是諸葛亮與孫權(quán)的一段對話,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諸葛亮的說服藝術(shù)。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薄,繼續(xù)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quán)聯(lián)手以外已別無它計。
這么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吳侯出兵相援不勝感激,云云。這必然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即使成功也會受制于東吳,諸葛亮深知此點,故自薦過江,求取吳國出兵抗曹,而他自是胸有成竹。在東吳,舌戰(zhàn)群儒,進而說服周瑜孫權(quán)等人,成功地完成了聯(lián)吳拒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后來三國鼎立之勢。你看,求人求得妙,是否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quán)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quán)先說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皇叔在江南集結(jié),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你空有英雄氣概對他卻是無可奈何的。加上皇叔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面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nèi)心里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孫權(quán)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么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諸葛亮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而劉皇叔是漢室后裔,具有英雄資質(zhì),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與不成,只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quán)聽后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yè),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quán)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諸葛亮就是利用孫權(quán)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quán)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zhuǎn)化。
孫權(quán)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nèi)心也很不踏實,又向諸葛亮問道:“現(xiàn)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zhàn)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zhàn)?”
這些是孫權(quán)所真正擔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諸葛亮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quán)聽,以打消他的不安。諸葛亮說:“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xiàn)在軍力不少于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竟跑了三百里,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操北兵不慣水戰(zhàn),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面上服從曹操,內(nèi)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lián)手作戰(zhàn),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諸葛亮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之短處,強調(diào)劉、孫潛在之長處,最后把事情成敗的關(guān)鍵又推給了孫權(quán)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quán)斷下決心,聯(lián)軍抗曹,以至后來發(fā)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
諸葛亮采用“激將法”,既達到了求人的目的,自己又沒損失什么,實在妙不可言。
“激”,確切地說,就是要從道義的角度去激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應該去干,必須去干。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視人的品德修養(yǎng),講求道義、氣節(jié)。對于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豎在屬于做人道德的領(lǐng)地。激之以道義,恰恰就是去觸及對方的內(nèi)心深處,讓他認為對方“求助”的實質(zhì)是道義的行為。
如果說諸葛亮是蠢才,不善于分析形勢,不把“理”字講透,再高超的激將法也是畫蛇添足,弄巧成拙。諸葛亮以“理”為硬實的后盾,以激將法為說理戰(zhàn)術(shù),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他贏就贏在這里。
2.借梯登天,順情說理
你想說服別人的時候,你就應該記得去激發(fā)他人產(chǎn)生一種高尚的動機,然后順著這個動機再說理。
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看得很高,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善良而高尚的人。所以,如果我們要想說服他人,最好借助于一種高尚的動機,然后順著這個動機來說理。
據(jù)龐·摩根的分析,每個人的行事都有兩個理由:一是真正的原因;一是聽起來很動聽的理由。
每一個人都是理想家,在內(nèi)心都把自己理想化,都喜歡給自己行為動機賦予一種高尚的解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說服他人,就應該借助一種高尚的動機。
一位靠租房為生的生意人曾講述了自己如何說服房客的故事:
我有個挑剔的房客,揚言要搬家。他的租約還有四個月才到期,但是他不管這些,而是單方面通知我說,他自己即將搬出去了。
這些人整個冬天都住在那里——這是一年當中生意最好的季節(jié)。而且我知道,要在秋天之前把房屋租出去很難。我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手中的鈔票打水漂了。
要在從前,我會把那個人痛罵一頓,要他再把租約重讀一遍,并且指出,假如他現(xiàn)在搬走,按照規(guī)定,他必須先付清所有的租金。但是,我并沒有沖動地這么做。我只是向房客說:“先生,我聽說您要搬家,但還是不敢相信您真的會這么做。多年的租房經(jīng)驗使我多少了解一點人性的事。我相信您應當不會爽約的。事實上,我敢肯定您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我建議您不妨再多考慮幾天。假如一個月后,您還是堅持要搬,我當然絕對尊重您的決定。我會特別允許您搬出去。畢竟,我們都是高尚之人,決定權(quán)完全在我們自己手里!”
到了下個月,這位房客親自來見我,并且付了房租。他說和太太商量了,決定繼續(xù)住下來。他們都很體面地認為至少應該住到租期屆滿。
這位聰明的房東運用了順情說理的戰(zhàn)術(shù),成功說服房客改變主意,挽回了自己的損失。
有一次,諾斯克利夫爵士發(fā)現(xiàn)一家報紙沒經(jīng)他的允許私自刊登了一幅他不愿公開發(fā)表的照片,便給報社編輯寫了一封信。他注意激起對方一種比較高尚的動機,即人人都孝敬母親的觀念。他的信是這樣寫的:“請不要再刊登那張照片,我的母親不喜歡那張照片。”
小洛克菲勒也深諳此道。他很不喜歡攝影記者拍攝他子女的照片,便試圖激起他們不愿傷害兒童的高尚動機。他對記者們這么說:“你們也是有孩子的人,一定了解我的感受。你們一定也知道,太出風頭對小孩子來說并非一件好事。”
當然,仍免不了一些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會這么說:“是啊,對小洛克菲勒這等人物,這么做,當然很容易達到目的。但是對那些難纏的人物,我倒很想知道你怎么做。”
一次,一家汽車公司的六位顧客在維修工作完畢之后拒絕付錢。他們聲稱有些項目收費不太合理。由于六位顧客在汽車修理完畢之后都已簽了名,所以公司便認為自己沒有什么不對。下面是這家公司的財務部要求顧客償還欠款的過程,你以為他們會順利地拿到維修款嗎?
一、他們親自登門找到那六位顧客,并且直言是來催收欠款的。
二、他們說得很肯定,公司絕對沒錯。也就是說,顧客絕對是錯的。
二、他們提醒顧客,公司對汽車的了解要比顧客多得多,所以根本沒什么好爭論的。
三、結(jié)果,爭論不可避免地展開了。
事情變得越來越糟,以至于后來財務部經(jīng)理準備訴諸法律來解決。幸好公司總經(jīng)理注意到這件事,經(jīng)過親自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這六位顧客的信用都很好。所以,一定有什么地方存在問題。這位總經(jīng)理于是叫能說會道的詹姆士·托馬斯前去催討這幾筆“死賬”。托馬斯先生所采取的收賬步驟如下:
一、我去拜訪了每位顧客,實際上是去催收早已到期的應收債款。但是,我并沒有提到這一點。我說自己是來調(diào)查顧客對公司的服務意見的。
二、我說得很清楚,除非聽了顧客的意見,否則我不會發(fā)表意見。我還說,公司并不認為自己能絕對無誤。
三、我告訴他們,我最關(guān)心的是他的汽車,而全世界只有他對自己汽車的狀況最明確,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四、我盡量讓顧客說話,自己表現(xiàn)出一份關(guān)注與同情去傾聽,這滿足了他們的期待。
五、最后,等他們恢復冷靜后,我便以公平的態(tài)度對事情作一了結(jié)。
托馬斯先生這樣對顧客說:“首先,我要告訴您,我也覺得這件事處理欠妥,以致您受到許多打擾,并給您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這些都是我們公司職員的錯。我在此深表歉意。聽了您的敘述,我深深感到您是個公正而有耐心的人,所以想請您幫個忙。這件事您能做得比別人更好,而您對這件事的了解也最為清楚。這是您的賬單,我知道我們也可以更正它,但我還是要留給您全權(quán)處理,無論您的決定是什么,我們都樂意接受。”
結(jié)果,這位顧客慷慨地按原單照付,除了其中一位,其他幾位顧客也都非常的合作。最后的結(jié)果,雙方都十分滿意,更重要的是兩年之內(nèi),他們又賣了六輛車給這六位顧客!
3.低調(diào)說服術(shù):讓他人得理賣乖
如果你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觀念,你就要記得,尊重他,并讓他覺得那是來自他自己的主意。
你對于自己領(lǐng)悟出的思想,是不是比別人用銀盤子盛著交到你手上的那些思想,更有信心呢?既然是這樣,如果你要把自己的意見硬塞入別人的腦袋里,豈不是很愚蠢的做法嗎?在說服中提出建議,然后讓別人自己去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說服不是更聰明一點嗎?
亞道夫·塞茨先生迫切感到很有必要給一群沮喪、散漫的汽車推銷員鼓鼓勁。為此,他召開了一次銷售會議,鼓勵大家把他們希望從塞茨身上得到的東西如實告訴他。在他們說出來的同時,他把他們的想法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他說:“我會把你們要求我的這些個性,全部表現(xiàn)給你們。現(xiàn)在,我要你們告訴我,我有權(quán)利從你們那兒得到什么嗎?”答案有很多:忠實,誠懇,進取,樂觀,團結(jié),每天熱情地工作8小時,有一個人甚至自愿每天工作14個小時。最后,會議在群情振奮、信心百倍的氣氛中結(jié)束。塞茨先生后來說,自此以后,銷售量總是十分可觀。
“他們等于和我作了一次道義上的交易,”塞茨先生說,“只要我遵守我的諾言,他們也就決定遵守他們的。認真地向他們探詢他們的希望和愿望,這種說服就等于在他們的手臂上注射了他們最需要的一針興奮劑。”
我們總是希望一切行為是出于自愿,或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在做事。我們會很高興有人來征詢我們的愿望、需要,或想法。
拿威森先生的經(jīng)驗來說吧,威森先生從事的業(yè)務是,將新設(shè)計的草圖推銷給服裝設(shè)計師或生產(chǎn)商。一連三年,他每星期都前去拜訪紐約最著名的一位服裝設(shè)計師。“他從沒有拒絕會見我,但也從沒有買過我所設(shè)計的東西。”威森說道,“雖然他每次都仔細地看過我?guī)サ牟輬D,可是最后總是說‘對不起,威森先生,今天我們又做不成生意啦!’”
經(jīng)過不下于一百多次的失敗之后,威森終于體會到自己過去一定是過于墨守成規(guī)了。至此,他下定決心,專門騰出一些時間來研究一下人際關(guān)系的有關(guān)學問,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的觀念,調(diào)整一下工作方式。
后來,他再去紐約的時候,他把幾張沒有完成的草圖挾在腋下,然后跑去見設(shè)計師。“我想請您幫點小忙,”威森說道,“這里有幾張尚未完成的草圖,可否請您指點一下,以更加符合您的需要?”
設(shè)計師一言不發(fā)地看了一下草圖,然后說:“把這些草圖留在這里,過幾天再來找我。”
三天之后,威森去找設(shè)計師,聽了他的意見,然后把草圖帶回工作室,按照設(shè)計師的意見認真加工完善。結(jié)果呢?威森說道:“我一直希望他買我提供的東西,這實在有點愚蠢,這是因為我沒有考慮到他本身就精通設(shè)計,沒有滿足他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后來我要他提供意見,他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表現(xiàn)欲望。而這時,雖然我并沒有要把東西賣給他,他卻主動要求買下了。”
有位加拿大人也曾經(jīng)使用這種方法影響了他們一個客戶。那時,戴維正計劃前往加拿大去釣魚劃船,便寫信向旅游局索取一些資料。由于他的名字列上了郵寄名單,隨后許多景點都給他寄來了大量的信件和印刷品,令他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后來,有個聰明的景點主人寄來一封信,內(nèi)附許多姓名和電話號碼,都是曾經(jīng)去過他們景點的紐約人。他要戴維打電話詢問這些人,便可詳細了解他們景點所提供的服務。
戴維竟然在名單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朋友的名字,便打電話給他,向他請教。最后,戴維打電話通知景點主人他要到達的日期。
眾所周知,當提奧多·羅斯福當紐約州州長的時候,他完成了一項很不尋常的功績。他一方面和州議員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又促使他們同意一些他們十分不高興的改革。以下是他的說服方法:
當某一個重要職位空缺時,他就邀請所有的州議員推薦接任人選。羅斯福說:“起初,他們也許會提議一個很差勁的黨棍,就是那種需要照顧的人。我就告訴他們,任命這樣一個人,大家也不會贊成。”
“然后他們又把另一個黨棍的名字提供給我,這一次是個老公務員,他只求一切平安,碌碌無為。我告訴他們,這個人無法達到大眾的期望。接著我又請求他們,看看他們是否能找到一個顯然很適合這職位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