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幸福密碼:腦科學新知帶給我們平靜、自信、滿足
- (美)里克·漢森
- 1533字
- 2021-06-18 19:32:45
維可牢和特氟龍
消極偏見還會影響人腦的構造過程,其運作機制如下。正如我們之前所看到的,思維所感知到的東西會改變你的大腦,其結果是兩種形式的學習和記憶:顯性的(explicit)和隱性的(implicit)。顯性記憶擁有你全部個性化的回憶,從童年往事,到十分鐘前你所從事的活動。這些回憶沉淀的時間越久,其積極意義就越突出。舉例來說,當我準備踏上前往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漫長路途時,雖然我明知道自己那穿著緊繃繃的登山鞋的雙腳會累到不行,但我唯一在意的是和朋友們一起登上頂峰時是多么的意氣風發(fā)。顯性記憶還包括“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即百科全書式的信息,比如什么是自行車、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以及你的社會保險號碼,等等。
隱性記憶包括各種“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即關于什么事情該怎么做的知識,范圍從如何騎自行車,到如何巧妙地主導一場與朋友的交談。程序性知識還包括你的預設和期望、生活體驗的情緒殘留、關系模式、價值和意愿,以及思維的整個內部氛圍。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倉庫,掌管著你絕大多數(shù)的內在力量以及你絕大多數(shù)的不自信、不滿足、防御心和舊日的精神創(chuàng)傷。能夠放進這間倉庫的東西,是你產(chǎn)生感覺和做出行動的基礎。隱性記憶通常比顯性記憶對你的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更大。
不幸的是,隱性記憶的信息總是有消極偏差的。令人不舒服的體驗會立即經(jīng)快車道進入你的記憶倉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相比愉悅,我們通常更容易從痛苦中學到東西。強烈的憎惡要比強烈的喜好來得更快。在人際關系中,失掉信任容易,重建信任卻很難。一個人的缺點要比優(yōu)點更容易被別人記住,這也是為什么政治競選活動中充斥著各種負面的宣傳。不管是家庭成員之間,還是國家和民族之間,由來已久的不滿總是會令長期存在的矛盾火上澆油。哪怕只是幾次做無用功的痛苦體驗,也會迅速轉變成一種無助感——導致抑郁、沮喪的重要因素。要想重新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人們通常需要許多次成功的體驗。一言以蔽之,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可以輕而易舉地轉變成消極的神經(jīng)特質。
而且,除非是緊張刺激的消息或者奇珍異聞,否則絕大多數(shù)好消息是很少甚至不會對大腦的隱性記憶產(chǎn)生長久作用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我們之所以傾向于忽視好消息,是因為我們總是忙于解決問題,或四下搜尋事情來讓自己擔心,普通的好事隨處可見——鳥兒在枝頭歌唱,人們在微笑,你仍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但我們并不給它們多少關注。其次,即使我們真的辨識出一件好事,往往也不會成功地把它轉變成一個好體驗。完成一項任務(這是一件好事)后,接著就開始下一項任務,幾乎沒有任何成就感。即使有人送上幾句恭維,我們也會當耳旁風。孩子們清脆的笑聲傳來,卻絲毫激不起我們的興致。
最后,即使你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好事,甚至將其成功轉變成好體驗,十有八九它也沒有被轉化至你的神經(jīng)結構并儲存在隱性記憶當中,除非是某些至關重要、難得一見的時刻。積極體驗使用的是標準配置的記憶系統(tǒng),其中的新信息必須在短期緩存區(qū)存放足夠長的時間才能轉變成長期記憶。到底多長才是“足夠長”,取決于體驗本身以及感受者本人,但大體來說至少要幾秒鐘,越久越好。在實際生活中,你必須讓思維始終保持在積極體驗上,以此來塑造你的大腦。
我們要多頻繁地讓自己連續(xù)5秒、10秒或20秒駐留于積極體驗當中呢?還是說時間還得再長點兒?在我開始刻意地內化積極體驗,并漸漸填滿自己心中那個洞之前,我是不屑于這么做的。假設在發(fā)生了某些事情之后你產(chǎn)生了一種平和、滿足和被愛的感覺,那么你會經(jīng)常性地調出這種感覺來回味(比方說)10秒鐘,令它活在你的意識里,使你沉浸其中,就像它沉浸在你心中那樣嗎?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但是如果你不這樣做,這一體驗所能提供的價值大部分(甚至全部)就都會流失。對消極體驗來說,你的大腦就像維可牢;對積極體驗來說,你的大腦卻是特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