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瀾旅行食記1(新版)
- 蔡瀾
- 1667字
- 2021-06-15 10:41:29
爆肚馮金生
到一個城市,如果去吃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菜,除非做得非常出色,否則是浪費時間。有什么理由不試當地佳肴,了解那個地方的文化呢?
去了北京,我當然光顧鹵煮、豆汁、烤鴨和涮羊肉了。
最初去的是滿福樓,它靠近故宮,環境幽美,每人一鍋地涮,菜品也較適合香港人的口味。近來經常為了公事到北京,認識了一位很靠得住的朋友洪亮。他介紹的情憶草原前些時候寫過,這回重訪北京,還是請他推薦羊肉,希望能把做得最好的羊肉店都試遍,既可以做比較,又過足我這個“羊癡”的癮。
去的那家叫“爆肚□金生隆”,門口用亞克力板做了一個大招牌,很怪。中間那個“□”旁邊還有兩點,不知是什么意思。大字下面有一行小字,寫著“創于清光緒十九年”。這是家百年老店,又有洪亮的推薦,錯不了的。
進口處有一大排的火鍋,十多個,銅制的,古樸得很。另有一大桶炭,隨時添加,還煮著一大壺的水。
走了進去,地方不算大,干干凈凈。墻上掛著四張大照片,第一張是此店的創辦人馮天杰(一八七四至一九四九年)的,第二張是第二代傳人馮金生(一九一七至一九九八年)的。第三張照片是第三代傳人馮國明的,他生于一九四七年。第四張照片是第四代傳人,也就是當今的掌柜馮夢濤的,他生于一九六四年。
說曹操,曹操就到。馮夢濤本人出現了。他長得高大,戴眼鏡,蓄八字胡,斯斯文文,衣著整齊,扮相甚佳,像是一個歷史劇人物活生生跳了出來。
他笑嘻嘻地回答我的問題:“店里那塊漆金的招牌,馮字也是用塊紅紙遮住。當年我父親沒去注冊,給人搶先,我們反而不能用。外面那塊風吹雨打,紅紙不管用,也只有使出這一招了。哈哈哈。”
爆肚是北京典型的小吃,當年高官上朝,先來一碗醫肚。所謂爆,就是廣東人說的白灼。
羊有四肚,第一肚叫“羊葫蘆”,墻上的說明坦白地寫著“硬貨”二字。第二肚,羊食信是也。第三的羊蘑菇頭老嫩適中,第四的羊散丹就脆嫩。
爆肚的吃法,依老派,更有十三種。馮夢濤拿出四碟不同部位的給我們試,前三碟較硬,但嚼呀嚼,就嚼出甜味來。我最愛吃的是最脆嫩的羊散丹。
蘸的醬料是店里的特別配方,以芝麻醬為主。老實說,我還是覺得吃羊肉、羊肚,最好原汁原味,不夠咸的話,加點韭菜花磨成的蓉或兩三根鹽腌的野生沙蔥就行。
掛著的木頭豎匾上刻著清人的雜詠:“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

店里賣的酒是二鍋頭,由馮夢濤叫人定制后送來,其他渠道的貨他一概不收,所以我們喝得特別放心和開心。連醬油也有專人去廠家取貨,其他的再便宜也不要,絕對保證是從生產廠中拿來。馮夢濤在日本住過六年,對原料、配料的挑選嚴謹,也多多少少受到日本人的一點影響。
送酒的還有擺滿桌子的涼菜,有糖醋蒜頭、鍋渣、芝麻醬黃瓜等等,心里美蘿卜絲的甜度拌得剛好。
這時又上牛肚,有四碟,分別為牛百葉、牛厚頭、牛肚仁和牛百葉尖等。
以為再也吃不下時,重頭戲涮羊肉才開始。一看那銅鍋,壁很厚,底很深,這么一來傳熱的速度才又快又穩定。馮夢濤解釋道:“這是我們定制的。有段時間周圍的老百姓紛紛把家里的老火鍋拿來賣給我們,但都派不上用場。”
這多可惜!要是把那些老火鍋收集起來拿到香港來當古董賣,可發達了。
羊肉都是手切的。馮夢濤說:“我們店里切得特別厚,有些客人還吃不慣呢。”
涮羊肉時,我看到冰凍后刨成一圈圈的肉就倒胃口。肉不是手切的,又不夠厚的話,怎行?
一只羊,最靠近頸項的肉叫“羊上腦”,有三成肥,很嫩。羊背外面的叫“大三叉”,最肥,有五成肥肉。羊背里面的叫“羊里脊”,很嫩,但全瘦。更深一層的叫“羊筋肉”,也是五成肥。大腿前節叫“一頭沉”,嫩。大腿里面的叫“羊腱子”,全瘦,但脆嫩。靠近尾巴的是“羊磨襠”,只有二成肥。整只羊最高級的是靠近腹部、呈條狀的“黃瓜條”了。
現在堅持把肚和肉分得那么清楚的也只有馮金生了,有的店羊肉只是一碟碟地上,客人連吃的什么部位都不知道。
我欣賞涮羊肉,但不喜一片片地涮,而是用筷子夾了一大團肉放進鍋中,是不是可以吃了,全憑個人的感覺,從不問人:“熟了沒有?熟了沒有?”
這家店的羊肉雖切得厚,但軟嫩無比、香味撲鼻,吃到要肚脹才知道停筷。這一頓,過癮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