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敘事術語的梳理

(一)中西語境中的“敘事”概念

“敘事”一詞,在中國古文獻中常作“序事”,因為古文字中“敘”“序”相通。“序”的本義為堂屋的東西墻,《儀禮·士冠禮》“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鄭玄注:“堂東西墻謂之序。”[110]后來引申為位次、次序、順序[111],《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卿大夫以序守之”,杜預注:“序,位次也。”[112]再引申為依次序排列,《禮記·祭義》“卿、大夫序從”,鄭玄注:“序,以次第從也。”[113]“敘”的本義為次序、次第,《尚書·洪范》“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孔傳:“言五者備至,各以次序,則眾草蕃滋廡豐也。”[114]后來引申為排列次序、按照次序,《周禮·天官·司書》“以周知入出百物,以敘其財,受其幣,使入于職幣”,鄭玄注:“敘,猶比次也。”[115]

“序事”(“敘事”)一詞在《周禮》中即已出現,指安排事項,使有條理。《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鄭玄注:“序事,次序用樂之事者。”賈公彥疏:“云‘掌其敘事’者,謂陳列樂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錯繆。”[116]賈公彥已將《周禮》和鄭玄注中的“序事”改為“敘事”,并點出了“序”“用樂之事”既有“陳列樂器”(空間次序)的考量,還有“作之次第”(時間順序)的考量。賈氏之疏闡發的“敘事”,已包含將某事進行時空排序的意味。

“敘事”之“安排事項,使有條理”義項,后來逐漸引申為“敘述史事,使有條理”,于是該詞進入史學領域,指稱排列史實、依序書史之功夫。《三國志·魏書》記載王肅稱揚司馬遷之史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117]《宋書·王韶之傳》稱揚王韶之“善敘事,辭論可觀,為后代佳史”。[118]《梁書·裴子野傳》記載:“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既行,子野更刪撰為《宋略》二十卷。其敘事評論多善,約見而嘆曰:‘吾弗逮也。’”[119]上述三例中的“敘事”皆指撰述史書、排列史實的史家功夫。第二例將“敘事”和“辭論”并舉,第三例將“敘事”與“評論”并列,都透露出“敘事”是與“辭論”“評論”相對的一種史家功夫。后來,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專門設有《敘事》篇,討論史家敘事的源流、分類和要津。

到《文心雕龍》的時代,“敘事”又從“敘述史事,使有條理”泛化指“敘述諸事,使有條理”,于是該詞又從史學領域延展至文史領域。劉勰《文心雕龍·誄碑》云:“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120]《文心雕龍·哀吊》云:“建安哀辭,惟偉長差善,《行女》一篇,時有惻恒。及潘岳繼作,實踵其美。觀其慮善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121]上述兩例中的“敘事”已用來指稱碑碣、哀辭這些文體中次序諸事的功夫和方式。至此,敘事已不限于指稱史家敘事,已經泛化成為一種普適的文章表達方式,并與評論、抒情等方式并列。

到了宋代,“敘事”又從文章表達方式衍化指以敘述為主的文體大類名稱。南宋中后期,真德秀編選《文章正宗》二十卷,“分辭命、議論、敘事、詩歌四類,錄《左傳》、《國語》以下至于唐末之作”[122]。該書卷首的《綱目》對“敘事”做了這樣的闡發:

按敘事起于古史官,其體有二:有紀一代之始終者,《書》之《堯典》《舜典》與《春秋》之經是也,后世“本紀”似之;有紀一事之始終者,《禹貢》《武成》《金縢》《顧命》是也,后世志記之屬似之。又有紀一人之始終者,則先秦蓋未之有,而昉于漢司馬氏,后之碑志、事狀之屬似之。今于《書》之諸篇與史之紀傳皆不復錄,獨取《左氏》《史》《漢》敘事之尤可喜者,與后世記序傳志之典則簡嚴者,以為作文之式。[123]

真德秀認為,敘事之體包括紀一代之始終者如本紀,紀一事之始終者如志、記,紀一人之始終者如傳、碑志、事狀,另外,他還提到了序,并在該書“敘事”部分收錄了《張中丞傳后序》《愚溪詩序》等詩文序,還收錄了《贈張童子序》《送李愿歸盤谷序》等贈序。可見,真德秀所理解的敘事之體包含了本紀、志、記、傳、碑志、事狀、序等多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是與辭命、議論相并列的文體大類。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文體大類劃分,基本上得到了后世的認可,“敘事”成為一種文體大類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明代王維楨云:“文章之體有二,序事議論,各不相淆,蓋人人能言矣。然此乃宋人創為之,宋真德秀讀古人之文,自列所見,歧為二途。”[124]點出真德秀明確將文章之體歧為序事、議論二途的功績。

當然,后世學人在承繼真德秀分類法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展敘事體的外延。比真德秀略后的劉克莊又將某些敘事為主的樂府詩歸入敘事體,其《后村詩話》云:“《焦仲卿妻詩》,六朝人所作也。《木蘭詩》,唐人所作也。樂府惟此二篇作敘事體,有始有卒,雖辭多質俚,然有古意。”[125]使得敘事體的外延得以擴大。元明清時代,小說戲曲異軍突起,這些文體的敘事屬性更為明顯,也得到了學人的確認和闡發,使得敘事體的外延進一步擴大。明代后期著名文士李開先《詞謔·時調》云:“崔后渠、熊南沙、唐荊川、王尊巖、陳后岡謂:《水滸傳》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史記》而下,便是此書。且古來更無有一事而二十冊者。倘以奸盜詐偽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學之妙者也。”[126]李開先顯然認同崔后渠、熊南沙等人對《水滸傳》“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序事之法,史學之妙”的贊譽。而這些文士的贊譽都是從《水滸傳》“序事”(敘事)藝術的角度著眼的,可見小說的敘事屬性已經得到文人的高度關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云:“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127]也點出了小說的敘事屬性。戲曲方面,明末清初大文人李漁的戲曲理論關注“事”,確立了以敘事為中心的戲曲文學觀,[128]更是將敘事置于戲曲的中心位置。

總之,“敘事”(“序事”)從“安排事項,使有條理”到“敘述史事,使有條理”再到“敘述諸事,使有條理”,有一個逐步引申和泛化的過程。后來在宋代又由文章表達方式衍化成以敘述為主的文體大類名稱,并在元明清不斷擴展外延,成為最有影響的文類之一。在中國語境中,“敘事”從表達方式變成文類名稱,其中最被學人關注的還是敘述事物、使有條理的形式法則。這與西方談論敘事分外關注敘事話語和敘述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語境中的“敘事”概念,大約相當于西方語境中的“narrative”。該詞源于拉丁文“narrare”,意為“進行敘述”。隨著西方敘事學的興起和發展,西方學者對“narrative”的辨析越來越精細,其中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的闡發尤具代表性。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的界限》中認為,在最一般的意義上,“narrative”(敘事)指“用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表現一件或一系列真實或虛構的事件”[129]。他后來又在《敘事話語》中區分出該術語的三層涵義:一是指“承擔敘述一個或一系列事件的敘述陳述,口頭或書面的話語”;二是指“真實或虛構的、作為話語對象的接連發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間連貫、反襯、重復等等不同的關系”;三是指“仍然是一個事件,但不是人們講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講述某事(從敘述行為本身考慮)的事件”。熱奈特分別用recit(敘事)、histoire(故事)、narration(敘述)這三個詞來表示其不同涵義,并指出,“把‘能指’,陳述,話語或敘述文本稱作本義的‘敘事’”,“把‘所指’或敘述內容稱作‘故事’”,“把生產性敘述行為,以及推而廣之,把該行為所處的或真或假的總情境稱作‘敘述’”。熱奈特還論及上述三種涵義的關系,他說:“故事和敘述只通過敘事存在。但反之亦然,敘事、敘述話語之所以成為敘事、敘述話語,是因為它講述故事,不然就沒有敘述性,還因為有人把它講了出來,不然它本身就不是話語。從敘述性講,敘事賴以生存的是與它講述的故事之間的關系;從話語講,它靠與講出它來的敘述之間的關系維系生命。”[130]熱奈特在《新敘事話語》中進一步對三種涵義進行了區別,認為recit(敘事)指“講述這些事件的口頭或書面話語”,histoire(故事)指“被講述的全部事件”,narration(敘述)指“產生該話語的或真或假的行為,即講述行為”。[131]概而言之,熱奈特將敘事分為敘事話語、故事和敘事行為三個層面,分別解決“用何敘事”、“所敘何事”和“如何敘事”三個維度的問題。熱奈特和其他的西方敘事學研究者一樣,尤其關注敘事話語和敘事行為,這與中國學者格外關注敘事的形式法則有共通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罗山县| 易门县| 上饶县| 台北市| 内丘县| 郎溪县| 鄂托克前旗| 亚东县| 福海县| 息烽县| 澄江县| 宁阳县| 望江县| 芜湖县| 宁化县| 丰宁| 鄯善县| 蓬安县| 荔浦县| 于都县| 长阳| 平邑县| 永昌县| 遂昌县| 新竹县| 宿州市| 高唐县| 铜陵市| 荣成市| 龙门县| 磴口县| 封丘县| 临高县| 辰溪县| 陇西县| 榆树市| 荣成市| 丁青县| 元朗区|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