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通義: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孫雪霞 陳桐生譯注
- 5160字
- 2021-06-11 16:49:43
封泰山禪梁父
俗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①,能知人年壽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②,因到讀曰八十③,其后果用耆長④。武帝出璽印石⑤,裁有兆朕⑥,奉車子侯即沒其印,乃止⑦。武帝畏惡,亦殺去之⑧?!斗舛U書》說⑨:“黃帝升封泰山,于是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者七十余人,小臣獨不得上,乃悉持龍髯⑩,拔墮黃帝之弓?。小臣百姓仰望黃帝,不能復?,乃抱其弓而號?,故世因曰烏號弓。孝武皇帝時,齊人公孫卿言?:‘漢之圣者,在高祖之孫;今歷正值黃帝之日,圣主亦當上封,則能神仙矣??!?/p>
【注釋】
①岱宗:泰山的別稱。篋:竹子做的小箱子。策: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書簡,簿冊。
②武帝:即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年在位。漢武帝時期為西漢最強盛時期。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曾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③到讀:即倒著念。到,通“倒”。顛倒。
④用:因此。耆(qí)長:泛指長壽。耆,年老,六十歲以上稱耆。
⑤出璽印石:拿出印璽在石上蓋印。璽,印。秦以后專指皇帝的印。
⑥裁有兆朕:剛出現兆示吉兇的裂紋。裁,通“才”。兆朕,即朕兆,征兆,跡象。
⑦奉車子侯即沒其印,乃止:奉車子侯趕緊將封泥毀掉,裂紋才停止了。奉車,奉車都尉。漢武帝開始設置該官位,官階二千石,掌管乘輿。子侯,霍去病之子霍嬗,字子侯。沒,敗壞,毀壞。
⑧亦殺去之:指殺了霍子侯然后離開。按,《史記》記載霍子侯隨武帝登封泰山后,不久暴病而死,與此不同。
⑨《封禪書》:以下所引本《史記·封禪書》。
⑩乃:于是。悉:都,全。持:抓住。
?墮:掉下來,墜落。
?不能復:黃帝不再回來。
?號:號哭。
?齊人公孫卿:漢武帝時方士。元鼎四年(前113),汾陽巫錦言得大鼎,迎至甘泉宮,他于是獻上“札書”,謂黃帝得寶鼎后,騎龍升天。武帝大悅,被任為郎。后又數次以所謂仙人足跡欺騙武帝,深得武帝信任,官至太中大夫。太初元年(前104),與司馬遷、壺遂請改正朔,得奉詔與遷、遂共造《太初歷》。
?“漢之圣者”幾句:今歷,現在的日期。正值,剛好,適逢。黃帝之日,指黃帝得到寶鼎的時令。按,此處所記公孫卿之言是隱括《史記·封禪書》中公孫卿對其鼎書的解釋。
【譯文】
民間傳說:泰山上有金匣子,里面有玉策,能預知人壽命的長短。武帝拿到寫著十八的玉策,于是倒念為八十,他后來果然因此而長壽。武帝拿出印璽在石上蓋印時,才現出兆示吉兇的裂紋,奉車都尉霍子侯就趕緊將印文毀掉,裂紋停止了。武帝感到恐懼,就殺了霍子侯,然后離開泰山?!斗舛U書》說:“黃帝在封禪泰山的時候升天,一條龍垂下長長的胡須,迎接黃帝;黃帝騎上龍背,群臣以及后宮妃嬪隨他騎上龍背的有七十多人,其余級別低的官員不能上去,于是都抓住龍須不放手,抓不到的就亂抓,把黃帝身上的弓都拽下來了。小臣百姓仰望黃帝,看著他不再回來,于是抱著他的弓號哭,所以后世因此稱之為烏號弓。武帝時,齊國方士公孫卿說:‘漢代的圣人,就出現在高祖的孫子中;如今得到寶鼎的日期與黃帝得寶鼎的日期完全相同,圣主如果也封禪泰山,那么就能成仙了?!?/p>
謹按:《尚書》《禮》:天子巡守,歲二月,至于岱宗①??鬃臃Q:“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者七十有二②?!鄙w王者受命易姓③,改制應天④,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平也⑤。所以必于岱宗者,宗者,長也,萬物之宗⑥,陰陽交代⑦,云觸石而出,膚寸而合⑧,不崇朝遍雨天下⑨,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⑩,克之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祭上玄尊而俎生魚?。壇廣十二丈,高三尺,階三等。必于其上,示增高也??耸o號,著己績也。或曰:金泥銀繩,印之以璽?。下禪梁父,禮祠地主,去事之殺?,示增廣也?。禪謂壇(21),當有所與也(22)。三皇禪于繹繹(23),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繹繹者,無所指斥也(24)。五帝禪于亭亭(25),德不及于皇,亭亭名山,其身禪予圣人。三王禪于梁父,梁者,信也(26),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與也。
【注釋】
①“天子巡守”幾句:語見《尚書·舜典》及《禮記·王制》。
②“封泰山”幾句:意謂行封禪大典的王者一共有七十二家。《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封泰山,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答上天的功業。禪梁父,在泰山下的梁父山開辟場地祭地,報答大地的功業。自秦漢以后,歷代帝王都把封禪作為國家盛典。梁父,古代小山。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漢建武中元元年(56)祭地,都在此處。
③受命易姓:接受天命,改朝換代。
④改制應天:改變制度,順應天命。
⑤告平:告訴上天天下太平。
⑥萬物之宗:萬物的統領。
⑦交代:交替。
⑧膚寸:借指下雨前逐漸集合的云氣。
⑨崇朝(zhāo):從天亮到早飯時,比喻時間短暫,猶言一個早晨。崇,通“終”。朝,早晨。
⑩赤:通“尺”。
?克:通“刻”。
?成民:成就、成全民眾。
?四守:猶四方。
?貢職:貢賦,貢品。
?無極:沒有邊界。
?天祿:天賜的福祿。
?上:通“尚”。崇尚,看重。玄尊:黑色的酒器。俎生魚:謂以俎盛生魚。俎,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金泥銀繩,印之以璽:以水銀和黃金為印泥,以銀為捆扎藏放玉牒書的玉匣的繩,蓋璽印封緘。
?去事之殺:除掉地上的枯草。殺,衰敗。
?示增廣也:天以高為尊,故示以增高;地以厚為德,故示以增廣。
(21)禪謂壇:禪指的是壇和
這兩種儀式。壇,筑壇祭祀。
,除草而祭。
(22)當有所與:應該是有所參照的。與,跟隨,跟從。
(23)三皇禪于繹繹:《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皆謂三皇禪于云云。繹繹,《白虎通·封禪》:“三皇禪于繹繹之山……繹繹者,無窮之義也?!痹圃疲羞h、盛二義。《太平御覽》引《禮記·逸禮》:“三皇禪云云,盛意也?!薄稄V雅·釋詁》云:“云云,遠也。”則“繹繹”“云云”都有無窮盛大的意思,在這里作為山名,都是依義取名,其地一說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24)無所指斥:無窮無盡。斥,開拓,擴大。
(25)亭亭:《白虎通·封禪》:“亭亭者,制度審,道德著明也。”這里作為山名,乃依義取名,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
(26)信:通“伸”。延續,延伸。
【譯文】
謹按:《尚書》《禮》:天子巡行諸國,當年二月,到達泰山??鬃诱f:“封泰山、禪梁父可以數得出的有七十二家。”帝王接受天命改朝換代,改變制度以順應天時,天下太平,成就功業就要祭天地,用來向天地報告天下太平。之所以一定要到泰山,是因為宗是長的意思,萬物之長,陰陽交替,云碰到石就飄出來,云氣聚合,不用一個早上就能讓天下遍受雨露的,只有泰山了。封就是立一塊一丈二尺的石頭,在石頭刻上:“用禮來侍奉上天,用義來安身立命,用孝來侍奉父親,用仁來成就民眾,四方之內,沒有哪里不設置為郡縣,四夷八蠻,都來進貢,與天一樣沒有邊界,人民繁衍生息,長久得到天的恩賜?!奔漓氤缟杏煤谏木破鞑[上盛有生魚的俎。祭壇寬十二丈,高三尺,臺階三級。封土于祭壇之上,表示增加高度。在石頭上刻上名號,是為了顯明自己的功績。有人說:以黃金為印泥,以銀為捆扎藏放玉牒書的玉匣的繩,蓋璽印封緘。禪于梁父山下,以禮祭祀地神,除掉地上的衰草,表示增加廣度。禪指稱壇和這兩種儀式,應該是有所依據的。三皇在繹繹山封禪,表明自己成就功業離開,有德之人當據有此地,繹繹是無窮無盡的意思。五帝在亭亭山封禪,德化比不上三皇,用亭亭為山命名,表示自己禪位給圣人。三王在梁父封禪,梁是延續的意思,延續父親的是兒子,這是說父子相承。
孝武皇帝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書祕書①,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②,五色土益雜封③,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④,加祠,兕牛犀象之屬⑤。其贊享曰⑥:“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⑦,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其夜有光如流星,晝有白云起封中。于是作明堂汶上⑧,令諸侯各治邸⑨,車駕前后五至祠。以元鼎六年告封,改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緣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禍福,必有征應,權時倒讀,焉能誕招期乎⑩?奉車子侯,驂乘弄臣?,不預封事,何因操印沒石?乃正暴病而死?,悼惕無已?。又言武帝與仙人對博,棋沒石中,馬蹄跡處,于今尚存,虛妄若此,非一事也。
【注釋】
①玉牒書:帝王封禪所用的文書,寫在簡牒上,用玉作裝飾。祕書:當作“書祕”,寫著隱秘的內容。
②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一種有三道棱的白茅作為祭祀所用貢品的襯墊。
③五色土益雜封:把五彩顏色的土混和在一起堆起來。雜,錯雜。封,堆土,培土。
④縱:不拘束。此處是廣泛采用的意思。
⑤加祠,兕(sì)牛犀象之屬:增加兕牛犀象之類的祭祀祭品。加,增加。兕,雌犀牛。
⑥贊:一種文體,用于頌揚。享:用食物供奉神明。
⑦泰元:泰一。神名。為諸神中最尊貴的一種。神策:卜筮用的蓍草。
⑧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汶(wèn):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今山東萊蕪北,至梁山縣東南入濟水,今主流又西注東平湖,北入黃河。
⑨治?。盒藿ǜ?。
⑩焉能誕招期乎:按,句意不明?!兑饬帧芬讹L俗通》作“神無福矣”。
?弄臣:帝王狎昵的臣子。這是說奉車都尉霍子侯年少以恩澤侍左右,如弄臣一般。
?正:正是。這里是說子侯自以暴病死,非武帝所殺。
?悼惕:憂傷恐懼。
【譯文】
武帝建祭壇一座,寬一丈二尺,高九尺,壇下埋著寫著隱秘之事的玉牒書。長江、淮河之間生長一種有三道棱的靈茅,用它作為祭祀時擺放貢品的襯墊,把五種顏色的土混雜在一起加在祭壇上。用遠方的奇獸、飛禽以及白山雞等物來祭祀,還增加兕牛犀象之類的祭品。有贊辭說:“上天增授給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实垓\地祭祀泰一神?!边@天夜里有像流星那樣的光芒,白天有白云從祭壇中升起。于是武帝在汶水邊上修明堂,命令諸侯各自在泰山下構筑府邸,武帝的車駕前后五次到明堂。因為是在元鼎六年行封禪之禮,所以年號改為元封元年,那時武帝已經四十七歲,怎么又反而拿到十八歲這樣的玉策呢?就算如前面所說,明神禍福,一定有所征驗,為了變通而倒著讀,怎么就能得到所期望的年壽呢?奉車都尉霍子侯,只是掌管車輿的弄臣,并不參與封禪之事,為什么能拿起印璽毀掉石上裂紋征兆呢?實際上他是暴病而死,武帝還為此憂傷不已。又說武帝和仙人下棋,棋子沒入石頭中,馬蹄留下的痕跡,到現在還有,諸如此類的虛妄之事,不一而足。
予以空偽①,承乏東岳②,忝素六載③,數聘祈祠④,咨問長老賢通上泰山者云,謂璽處克石,文昧難知也,殊無有金篋玉牒探籌之事。《春秋》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親見之人,斯為審矣⑤。傳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⑥?!逼潆E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对姟吩疲骸叭笤谔?sup>⑦。”《論語》曰:“古皆沒⑧。”《太史記》:“黃帝葬于橋山⑨?!彬T龍升天,豈不怪乎?烏號弓者,柘桑之林,枝條暢茂,烏登其上,下垂著地,烏適飛去,從后撥殺,取以為弓,因名烏號耳⑩。
【注釋】
①空偽:謂徒有虛名。與下面的“承乏”“忝素”均為謙辭。
②承乏:因人才缺乏而勉強承擔。東岳:泰山別稱。應劭曾任泰山太守。
③忝(tiǎn)素:此謙稱任職。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素,素餐,白吃閑飯。
④數聘祈祠:多次經歷過祭祀祈禱的事情。聘,經歷。
⑤審:明白,清楚。
⑥“五帝圣焉死”幾句:語見《戰國策·秦策》載范雎語:“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賢焉而死,烏獲之力焉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語又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略有不同。
⑦三后在天:語見《詩經·大雅·下武》。三后,指周太王、王季、文王。后,王。
⑧古皆沒:《論語·顏淵》云:“自古皆有死?!睕],通“歿”。死。
⑨黃帝葬于橋山:《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睒蛏?,在今陜西黃陵西北。沮水穿山而過,山狀如橋,故名。按,前句《太史記》,當指《史記》。
⑩“烏號弓者”幾句:說本《淮南子·原道訓》高誘注:“烏號,柘桑,其材堅勁,烏歭其上,及其將飛,枝必橈下,勁能復巢,烏隨之。烏不敢飛,號呼其上。伐其枝以為弓,因曰烏號之弓也?!辫希▃hè)桑:亦名黃桑,木材質堅而致密,是貴重的木材,可制弓。
【譯文】
我因為徒有虛名,勉強擔任泰山太守,任職六年,多次經歷祈禱祭祀之事,詢問上過泰山的通達長老賢人,都說印璽刻石之處,文字不明難以明白,尤其是沒有金篋玉牒抽簽問壽之事?!洞呵铩氛J為“傳聞的不如親眼看到的”,親眼所見之人,他們才是清楚的。古書說:“圣明的五帝死了,仁慈的三王死了,聰明的五霸也死了?!彼麄兊膲勖?,都不能達到一百年?!对娊洝氛f:“三位先王靈在天。”《論語》說:“自古以來都難逃一死?!薄短酚洝氛f:“黃帝安葬在橋山。”騎著飛龍升天之說,不是很怪誕嗎?烏號弓,是說柘桑樹林,枝繁葉茂,烏鴉在上面棲息,枝條直垂到地面,烏鴉剛剛飛離,枝條從后面彈撥,將其打死,取這樣的枝條作為弓,因此取名為烏號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