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學家白川靜解讀中國文化(套裝共5冊)
- (日)白川靜
- 10字
- 2024-12-02 19:59:45
第一章
古代歌謠的世界
古代歌謠的時代
在歷史迎來黎明之時,古代歌謠也正處在輝煌燦爛的時代。歷史與歌謠是相伴產生的。《梨俱吠陀本集》的圣歌、荷馬的史詩、《圣經》的詩篇,都屬于古代歌謠。它們共同構成了各民族展開其歷史與命運的序章。
印度的《梨俱吠陀本集》成書于前12世紀前后。于此時間稍晚——大概前10世紀左右,中國即開始了《詩經》的時代。雖然絕對年代上相當晚,但日本的《萬葉集》也是具有上述古代歌謠特性的歌集。在各民族歷史開始的時期,為何古代歌謠的時代會突然到來?這是一大謎題。
《詩經》與《萬葉集》都是由民謠發展而成的歌謠。這一點,與由特定擢選的祭司、預言者,或語部稗官編撰而成的古代歌謠是完全不同的。它們都是在廣闊的地域產生,形成于民眾的生活之中。但是之后,《萬葉集》很快進入了創作詩的階段,而《詩經》則在創作詩的形成過程中,其發展戛然而止。不過《萬葉集》之后,也陷入了漫長的國風黑暗時期。古代歌謠在歷史的某個時期忽然出現,并完成了歌謠的定式,隨之成為民族的經典。如此光輝燦爛的詩歌時代,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古代歌謠的世界,真正具有歷史意義;它的形成與發展,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反映著重要的社會史實。
民謠的形成以民眾的形成為前提。古代的氏族社會是具有極強封閉性質的社會,他們信奉的神祇具有排他性與好斗性。而這種以血緣為主要紐帶的社會,會不斷尋求內部的血緣結合。人們無法求得向外部的解放,在族長和宗老的強力統治下,只能對外孤立起來。甚至結婚,也只能以特定集團為規定對象。在這種社會結構中,“民眾”還談不上存在。
在此之后古代王朝誕生,大量氏族在王朝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但王朝的統治只能及于氏族集團之上,并不能滲透到氏族內部,不能達到氏族的核心。在氏族內部,氏族的原則仍然生生不息。由于參與王朝的祭事、行役和戰爭,與外部的接觸日益頻繁,但氏族的原本生活方式還是保留下來。伴隨著王朝統治秩序的加強,氏族內部也產生了階層分化,作為祭祀共同體的統一性相應不斷減少;不過,氏族的傳統制度還是具有很強的規制力。在這種社會當中誕生的原始歌謠,應與氏族社會內部活動特別是祭祀和儀禮等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民眾的感情還沒有提高到需要尋求自由表現的程度。
以強有力的豪族聯盟為基礎建立的古代王朝,很快便強化其集權化傾向,直接統治的范圍開始擴大。各豪族以中央權力的背景開始領主化,占有了廣大的土地和人民。古代的小型氏族漸次喪失抵抗能力而解體,在領主治下成為直屬的民眾或公民。長此以往,他們從氏族的封閉性中蘇醒,逐步脫離了氏族的核心,而解放在朗朗乾坤之下。但是這種解放,同時也意味著從屬于更加強力的政治統治。民眾在喜獲自由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對新時代感到畏懼。在這種一喜一懼之下,古代歌謠的世界就誕生了。
從歷史時期而言,中國古代氏族的解體應始于西周后期,而日本則是在《萬葉集》的早期時代。《詩經》與《萬葉集》這兩部古代歌謠集從本質而言具有很多相似性,都基于這種古代氏族社會崩塌的社會史實。兩者都從此前被絕對畏懼的神靈咒縛之祭祀共同體中解放出來,進入了歷史世界之中。每個人都于此第一次獲得了自由。感情得到解放,愛戀與悲傷可以自由抒發。在新的視角下,自然是新鮮的,人們的感情也變得鮮明。這是人類在歷史上首次經歷的新生時代。人們追求共同的情感,遂將這種喜悅和悲傷形諸歌詠。這種歌詠并不似其他的古代歌謠,只歌詠深刻的冥想、勝利的喜悅,或表現對命運的恐懼。古代歌謠的本質,毋寧須求之于《詩經》和《萬葉集》這種民眾生活感情的豐沛表現。于此,與神祇同在的人們,從對神祇的隸屬之中解放出來,在逐漸鮮明地歌詠中確立了現實感情的精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