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百年燈火闌珊(儒家的故事系列)
- 李太仆
- 8261字
- 2021-12-31 15:45:40
第三篇 經學江湖
第一回 門派初立
惠帝四年(前192年), “三月甲子,除挾書律①”。秦始皇時“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漢朝建立后,這條律法并沒有被廢除,反而被劉邦繼承下來。惠帝雖然執政只有七年,政權也都在呂雉掌握之中,卻用“除挾書律”為漢朝的文化復興開啟大門。
“除挾書律”仿佛一聲號角,撩撥起江湖各大門派的心弦,百家諸子蟄伏已近百年,其間只見孔武有力之士在沙場上大展拳腳,或見詭計多端之謀在朝廷上肆意縱橫。飽讀詩書之人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里,偷偷摸摸地講授著師傅們傳授的經典?,F在,機會終于來臨,號角之下,宛如開閘泄洪,又如萬馬奔騰,群英蜂擁而出。
隨著皇權對儒家的逐步認可,儒家士人的政治地位開始提高,在“皇權指揮棒”下,“天下之學士靡然相風矣”,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投奔儒家。
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加入儒家,會讓儒家產生更多高質量的作品(作品是廣義而言,不僅僅是著作,還包括鞏固皇權的措施),和皇權形成良性互動,其間又有董仲舒等大儒涌現,讓儒家思想熠熠生輝,終于形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格局,儒家在文化復興運動中獲得冠軍,取得絕對領先優勢。
這場運動的冠軍授予者是皇權。儒家在運動中和執政者進行緊密互動,又一次獲得皇權的認可,成為皇權執政的指導方略。此后,無論皇權如何更替,儒家和皇權一直伴隨始終,直至皇權滅亡。
儒家內部冠軍的爭奪,同樣無比激烈,爭奪的焦點是“立于學官”。所謂“立于學官”,相當于確立為官學的學科,類似于今天被教育部設立的學科。比如2016年,教育部公布增補專業,其中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被一些人解讀為“玩游戲也能上大學”,相當于“立于學官”。當然,現在的學科遠較漢朝時更多且復雜,不可同日而語。
立于官學之后,學科就成為正宗。“學科帶頭人”會被皇帝任命為“博士”,帶頭人的學術解讀則相當于這門學科的標準教材。
所以,學科能否被“立于學官”,學者能否拜為博士,決定著本派的江湖地位,決定著是否會有更多弟子愿意來投靠,競爭自然異常激烈。
我們且看儒家的內部“冠軍”是如何產生的。
儒家的學術主要是經學,是指儒家經典《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因《樂》早已失傳,實際只有“五經”存世。
《詩》指現存的《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
其中,《風》有十五國風,共計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兩個部分?!缎⊙拧?0篇,其中6篇有目無文,實存74篇?!洞笱拧?1篇?!俄灐贩譃椤吨茼灐贰遏旐灐贰渡添灐罚灿?0篇。因此,《詩》現存305篇。
相傳,《詩》由子夏從孔子處傳承。從子夏到漢朝的傳承,則眾說紛紜。傳說,曾參的兒子曾申跟從子夏學《詩》,再傳魏人李克,李克三傳趙人孫卿子。
漢初,《詩》的傳習涌現出魯、齊、韓、毛四家。
魯詩是魯人申公對《詩》的傳承。據說申公曾和劉邦的弟弟劉交(后被封為楚元王)、魯穆生、白生,共同向浮丘伯(孫卿子的學生)學習《詩》。文帝時,申公被立為博士。
申公的魯詩是四家之中影響最大的一派,申公弟子眾多,且大都成為大儒。
比如,孔子的后代孔安國曾向申公學《詩》。瑕丘江公(瑕丘人,姓江)曾跟隨申公學《詩》和《春秋》,盡得精華。然而,江公不善言辭,曾與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辯論,結果敗北,董仲舒成為博士。后來,江公以研究《春秋》為主,其孫成為博士。
申公的弟子里做官的很多,著名的如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趙綰,申公弟子里擔任博士的有十多人。
齊詩是齊人轅固對《詩》的傳承。轅固在景帝時期擔任博士,后擔任清河國太傅。轅固弟子中最為著名的是曾任昌邑國太傅的夏侯始昌。
韓詩是燕人韓嬰對《詩》的傳承,韓詩有著作傳世,據說有《內傳》4卷,《外傳》6卷。但現存只有《韓詩外傳》10卷,應是后人修訂合并,并非《外傳》原書。
韓嬰在文帝時任博士,后在景帝時任常山太傅,常在燕趙之地傳授《詩》,也傳授《易》。燕趙之人喜《詩》,不喜《易》,所以韓嬰就以講《詩》出名。
毛詩是戰國時期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對《詩》的傳承。毛詩和其他三家詩都不同,它出現得比較晚,是經過河間獻王劉德(景帝第二子)在民間重金采購而得,經過整理后,才重見天日。
河間獻王所收集的毛詩采用古文,被稱為古文經學。魯、齊、韓三家采用今文,被稱為今文經學。今日所見的《詩經》即由毛詩流傳而來。
毛詩雖然出現得較晚,在平帝時才被立為學官,但傳播至今,遠較魯、齊、韓三家久遠。
《書》即《尚書》,它在漢初主要靠伏生口傳。
文帝時,尋求能解說《書》的人。文帝聽說只有濟南的伏生能講,就想把他請到京城里去。結果,一打聽才知道,伏生已經九十多歲,如果從濟南去長安,恐怕半路就一命嗚呼。文帝就派晁錯去向伏生學習。
之所以全天下只有伏生能講,是因為他在秦朝禁書時,把《書》偷偷藏到墻壁里,漢初,他從墻壁里挖出29篇,其他都已丟失。伏生就靠著這29篇在齊魯大地講授。
伏生底本原是用秦小篆抄寫,在漢初改為隸書,被稱為“今文尚書”。其后發展出歐陽(創始人歐陽高,伏生弟子歐陽生的曾孫)、大夏侯(創始人夏侯勝)、小夏侯(創始人夏侯建,夏侯勝的侄子、歐陽高的學生)等三家,皆被“立于學官”。
景帝有個兒子叫劉余,被封在曲阜,史稱魯恭王,他覺得宮殿不夠氣派,就想重新裝修擴建,還把孔子故居拆除了,劃入王宮的范圍。
這本是一件令儒家極為憤慨的事,卻拆得驚天動地,拆得讓儒家“感激不已”,且影響至今。
魯恭王拆房后,從孔子故居的墻里發現《書》《禮》《論語》《孝經》等一系列古書,共幾十篇。這些書籍都是用古代蝌蚪文寫成,沒人看得懂,被人稱為“古文”。
其中,古文《書》經孔安國整理后,翻譯成今文,獻給皇帝,比伏生口傳的“今文尚書”多出16篇。而孔安國的版本到東漢末年就已失傳。
東晉梅賾①給朝廷獻上一部《古文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二十八篇中析出五篇)、古文《尚書》25篇。但從宋朝以來,很多學者都考證說,梅賾的版本是偽造的。
清代孫星衍編定《尚書今古文注疏》,將篇目重新定為29卷,大抵恢復了漢朝《尚書》傳本的面貌。
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竹簡,其中關于《書》的部分正逐步在研究。
《書》是記錄中華上古文獻的資料,在五經中歷史最為久遠,但也最撲朔迷離,它的本來面目還有待通過更多的考古證據去還原。
《禮》包括《儀禮》《禮記》和《周禮》,被稱為“三禮”?!秲x禮》的傳承主要是魯人高堂生傳下的17篇,由高堂生傳授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后蒼,后蒼傳給戴德、戴圣、慶普。戴德、戴圣、慶普,三家皆被“立于學官”。
戴德、戴圣是一對叔侄,他們覺得流傳的《禮記》太過龐雜,就將其刪選成兩本書,叔叔戴德選編的85篇叫《大戴禮記》,后有散佚,到唐代只剩下39篇。侄子戴圣選編的49篇叫《小戴禮記》,即今日所見《禮記》。
《周禮》又名《周官》,據說在河間獻王所獻的書中,但當時人并不知情。后由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獻才被發現,并加以著錄。王莽時,劉歆奏請,《周官》被“立于學官”。
《周禮》的發現過程令人疑竇叢生,又由于是王莽所立,《周禮》并不被人信服。
《易》是儒家唯一躲過浩劫的經典,原因在于它是一本用來卜筮的書。因此,它的傳承一直沒有中斷。
相傳,魯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子木傳給魯橋庇子庸。子庸傳給江東馯臂子弓①。子弓傳給燕周丑子家。子家傳給東武孫虞子乘。子乘傳給齊田何子莊。
這是漢以前的傳承。
漢初,《易》的傳承是從田何開始。田何是齊國王族之后,號杜田生。其后,傳有楊何、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都先后被“立于學官”。武帝最初只立楊何為《易》博士。宣帝時,調整為施讎、孟喜、梁丘賀等三家《易》博士,楊何傳習的《易》就不再見到。元帝時立京房為《易》博士。
相傳,田何將《易》傳給王同子仲,王同子仲傳給楊何。
相傳,田何將《易》傳給丁寬,丁寬傳給田王孫,田王孫傳給施讎、孟喜、梁丘賀。其中,梁丘賀特殊一些,他先向京房學習,此京房是一位,受學于楊何,曾任太中大夫、齊郡太守,西漢的兩位京房,他們都對《易》有深入研究。在京房出任齊郡太守后,梁丘賀轉投到田王孫門下。
相傳,另一位京房受學于焦延壽,焦延壽自稱學《易》于孟喜,但是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又都不承認。
民間流傳有費直、高相兩家《易》學說,劉向整理古文《易》的時候,認為費直《易》和古文相同。
至漢代時,闡釋《春秋》有《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鄒氏傳》《夾氏傳》等五種之多。
相傳,左丘明讀《春秋》后擔心“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就作《左氏傳》。
《春秋》所貶損的那些君臣有權力,因而內容隱而不宣,通過口頭傳授。由此形成《公羊傳》《榖梁傳》《鄒氏傳》《夾氏傳》?!豆騻鳌贰稑b梁傳》被立于官學,《鄒氏傳》無師,《夾氏傳》無書。
相傳,《公羊傳》由戰國時齊人公羊高口授,到景帝時代,由其玄孫公羊壽與胡母生(也作胡毋生)一起將《公羊傳》錄成文字。其后有公羊大師董仲舒,再傳嚴彭祖、顏安樂,有嚴氏、顏氏學派。
《榖梁傳》由戰國時魯人谷梁赤口授,西漢時成書。
以上即是儒家五經的門派。
第二回 犧牲本是平常事
門派初定,是儒家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其間的辛苦,冷暖自知。儒生埋頭學問之時,頭上卻懸著暴秦的屠刀,并承受著劉邦的蔑視。即使“除挾書律”后,屠刀也時不時會劃過他們的頭頸,犧牲是平常事。
齊詩的宗師轅固曾經和黃生在景帝面前爭論。
黃生氣勢洶洶地說:“商湯和周武王不是受命于天的,而是弒君篡位?!?/p>
“湯武革命”事關儒家理論的根基,如果湯武是弒君篡位,所有儒家理論都會土崩瓦解。此言論明顯是在攻擊儒家。
轅固斷然反駁:“不是這樣。夏桀、殷紂淫亂,天下之心皆歸順湯武,湯武順應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的百姓不肯為之效命而歸順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不是受命于天又是什么?”
黃生反駁:“帽子雖破也是戴在頭上,鞋子雖新也是穿在腳上。為什么?這里有上下的區別。桀紂雖失道,也是君主;湯武雖圣,卻是臣下。君主行為不當,臣子不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之尊,反而因其有過錯而誅殺他,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么?”
黃生的反駁在邏輯上是有漏洞的,他把君與臣的關系看得一成不變,這就被轅固揪住。
轅固答道“:照你的說法,那么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
景帝一聽,已經討論到自己爺爺頭上,生怕壞事,趕緊打圓場道:“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味道好壞;談學問的人不談湯武受命,不算愚笨?!庇谑莾扇瞬辉贍幷?。
這次爭論,看似轅固占上風,其實不過是兩人各打五十大板,平分秋色。
等到轅固再和人辯論時,就充滿了驚險和血腥,因為他辯論的對手換成景帝的母親竇太后了。
竇太后喜歡《老子》這本書,召問轅固他讀此書的體會。問一位大儒,道家的經典著作如何?這顯然是惹是生非的舉動。
轅固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話罷了。”
竇太后大怒:“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到底是太后,罵人的話也相當高級,不好理解。司空是古代掌管刑法的官,城旦是秦漢時針對男犯人的刑罰,意思是“筑城”。秦始皇曾規定:“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p>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你說《老子》是普通人言,你們儒家的書不過是囚徒看的書罷了。罵完,竇太后還覺得不解氣,下令讓轅固進豬圈和豬打架。
景帝知道,太后發怒但轅固直言無罪。于是賜給轅固鋒利武器,以作防衛。誰知,轅固下到豬圈后,直刺豬心,豬應手而倒。竇太后未料老家伙居然有這一手,默然無語,不再加罪。
不知轅固身手伶俐因其本就是練家子,還是僥幸,如果他刺偏,后果可想而知。
申公的弟子王臧和趙綰,就沒有轅固幸運。他們在武帝時,是萬人之上的高官,王臧官拜郎中令,是九卿之一,趙綰官拜御史大夫,僅次于丞相。
兩人的對手也是竇太后,只是在武帝時,竇太后已成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看到兩人在任職之后,積極議立明堂、封禪等事,都是儒家的主張,便覺厭煩。
所謂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明堂上通天象、下統萬物,天子在明堂聽察天下,宣明政教。
對明堂的具體功能、構造,學術界頗多爭議。在《禮記》中有《明堂位》一章,記載“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
所謂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向天地報告自己的偉大功業。
后來,王臧和趙綰建議武帝不再向竇太皇太后奏事,把老婦人惹火了。她讓人暗中收集兩人的過錯,然后向武帝實名舉報。武帝不能像景帝一樣庇護二人,只能將王臧、趙綰下獄,后賜自殺。明堂、封禪諸事自然作罷。
兩位儒家高官的鮮血成為儒家發展歷史上的印記。經歷拋頭顱、灑熱血,儒家經學終于獨占官學。
秦朝的博士不單有儒家,但在歷史上留名的十多人都是儒生。劉邦未設立博士制度,文景時期,開始恢復博士制度,但當時都屬于經學博士,且都是一經博士,還沒有形成規定模式,比如張生、晁錯是《書》博士,轅固、韓嬰是《詩》博士,胡母生、董仲舒是《春秋》博士等。當時的博士可能還包括百家諸子、其他典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置五經博士,諸子百家被排除于官學之外,儒家的五經成為獨占官學的權威。
五經博士設置之初,并不清楚具體人數。宣帝末年,增至十二人。東漢初年,博士有十四人。分別是:
《詩》三:魯(申公)、齊(轅固)、韓(韓嬰);
《書》三:歐陽高、夏侯勝、夏侯建;
《禮》二:戴德、戴圣;
《易》四:施讎、孟喜、梁丘賀、房京;
《公羊傳》二:嚴彭祖、顏安樂。
皆是今文經學,直到東漢末年,博士人數無所增損。
博士的弟子們,在武帝時是五十人。昭帝時,增弟子滿百人。宣帝時增倍。成帝末年,增弟子至三千人。漢末,太學盛,諸生至三萬余人。
自此之后,師生之間的傳承關系不再像秦漢之際那么模糊,儒生之間要恪守門戶,守師法和守家法,先有師法,再有家法。
所謂師法,就是門派宗師的說經。所謂家法,就是繼承人的說經。
恪守師法和家法的是今文經學,古文經學不受此限制。
比如董仲舒說《公羊傳》,開宗立派,他的說經就是師法,其后繁衍出嚴氏公羊、顏氏公羊,就是家法。
門戶之見由此產生,如果不守師法、家法,不能成為博士。即使成為博士,一經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
比如,孟卿讓兒子孟喜向田王孫學《易》。但是孟喜自吹自擂,說田王孫死時枕在自己膝上,單獨傳給自己。其實,他并不恪守家法,得到易家候陰陽災變書,以陰陽災異解說《周易》,這和田王孫的學術是沖突的。結果被同門梁丘賀揭穿,田王孫是和施讎一起離世的,當時孟喜不在,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
四川人趙賓胡亂解釋《易》,說自己的師傅是孟喜,孟喜也為他站臺。后來趙賓死了,孟喜又不肯為他站臺了。
孟喜因為被認為改了師法,就沒有被任命為博士。
儒家門派確立之后,門派之間內耗開始,儒家的對手不再是法家、道家的學者,而是同為儒家的學者。一片腥風血雨又在江湖上席卷而來。
第三回 今古之爭
儒家的內耗,最典型的是今文經和古文經之爭。
現在,我們一聽到“今”,就會認為是先進。一聽到“古”,便會認為是因循守舊,實則不然。
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差異,最初只是體現在書寫字體的早晚上。
今文經是用漢朝流行的隸字書寫,出現于西漢初年。
古文經是用先秦六國時流行的字體書寫。
在出現時間上,古文經要較今文經晚。
兩者在學術上有文字內容、篇章多寡之爭,在政治上更有學風、態度之爭。
發展到后來,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區別脫離字體的不同,儼然成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學術派別。他們由于理念不同,在史料詮釋、解讀經文的方法上產生了許多分歧。
古文經的出現有幾個源頭:
其一,景帝的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在民間重金征集的古文經書,主要有《詩》《左傳》《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等書。
河間獻王劉德,被人譽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對文化復興的貢獻非常大。他獻書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保存文化,真正大公無私。
其二,武帝時,魯恭王裝修宮殿,從孔子故居墻壁里發現古文經籍。魯恭王喜歡造宮殿、養狗玩馬。他是無心插柳,得到古文經。
其三,哀帝時,劉歆隨父親劉向領校“中秘書”(內秘府藏書),協助校理圖書,在河間獻王和魯恭王所獻之書的基礎上,對古文典籍分類整理作出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劉歆父子發現戰國遺存的《易》古文本,用其來校對流行的隸書本,結果只有費氏《易》與古文本相同,于是確認費氏《易》為古文經。
二、首次披露了古文《書》和《逸禮》的來歷。前文所述,孔安國整理出的古文《書》,被藏于秘府。劉歆將其整理出來,將其與伏生傳授的今文《書》進行對校,發現一些脫簡和文字相異之處,劉歆做《移讓太常博士書》記錄此事。
三、把《毛詩》歸于古文經。
四、堅持古文經《左傳》“立于官學”。
劉歆對文化的貢獻很大,爭議也很大,由于他在政治上和王莽同生共死,為儒生們唾棄。這也影響人們對其學術水平的評價,甚至有古文經都是劉歆偽造的說法。
劉歆之所以要高舉古文經的大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作為學者,總有求真務實的追求。選擇更接近源頭的古文經,是一種求真。
其二,劉歆曾批評,今文經學者滿足于簡陋茍且、不求改進,埋頭于支離破碎的文字分析中,語言煩瑣零亂,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學者們皓首窮經,卻對實際的國家大事無所裨益。
今文經學者們在漢初“除挾書律”后,是何等朝氣蓬勃,何等生機盎然,何等堅貞不屈。然而,當他們登上盟主大位、號令天下時,又是何等門派森嚴,何等黨同伐異,何等故步自封?
天下事大概如此,劉歆在批判今文經,推崇古文經之時,是否料到,當古文經推翻今文經,奪得大位后,是否一樣會抱殘守缺?
自劉歆樹起挑戰今文經的大旗后,王莽在政治上也給予了他很大支持。平帝時,立古文經《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為博士。新莽時,復立《周禮》為博士。
劉歆在王莽時期是非常得勢的,王莽需要漢家皇室宗親的支持,劉歆和父親劉向既是宗室,又是大儒。而劉歆也愿意通過政治勢力,獲得學術地位。兩人合作,可謂互補雙贏。王莽封劉歆“嘉新公”、國師。
后來,劉歆才覺大事不好,終于明白王莽極力扶持古文經,是想為自己創立新朝尋找理論依據。他極力想擺脫,于是謀誅王莽,結果事泄自殺,真是可憐、可嘆。
劉歆雖死,王莽覆滅,但他們掀起的古文經浪潮卻并未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其后,光武帝以符瑞圖讖起兵,即位后崇信讖緯。所謂“讖緯”,即讖與緯,“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兇福禍、治亂興衰。讖有讖言、圖讖等形式。
“緯”即緯書,和經相配合,是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行有“七緯”,即《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
東漢初年,光武帝“宣布圖讖于天下”,對古文經采取打壓之勢,自然是為了去除王莽的影響??墒?,已精通古文經的儒生們并不買賬,一旦古文經失勢,他們也就會失去政治和學術地位。
東漢中后期,古文經學有大批學者涌現,如鄭興、鄭眾、賈逵、馬融、鄭玄等人,他們反對圖讖,學術上不拘泥于古文經,甚至跨越儒家,如馬融注有《老子》《淮南子》《離騷》,學術視野開闊,不再拘泥今古之爭。
東漢末年,鄭玄以古文經為宗,兼采今文經之說,綜合兩派,遍注群經,成為漢朝經學的集大成者。在一批大學者的努力下,古文經學終于奪得盟主之位,東漢到唐朝時,古文經占據絕對主流。一直到宋朝,理學興起,古文經和今文經才一起沒落。
東漢,某一學者如果研究《左傳》《毛詩》《古文尚書》《周禮》,我們就可以認為他是古文學者,但他也會研究《公羊傳》等今文經。同時,還會研究非儒家的著作。
古文學者認為,五經只是古代史料,孔子對其進行了整理。他們以周公旦為“先圣”,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師”、歷史學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所以,古文學者對六經都會有所涉及,并不拘泥于一家,在研究中更注重名物制度和文字訓詁。
今文學者則不然,他們只研究今文經,根本不碰古文經,更不用談非儒家的著作。在研究中,他們恪守家法,家法不可逾越,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他們認為五經都是孔子所作的,以孔子為政治家,尊孔子為有帝王之德而無帝王之位的“素王”,所以今文學者偏愛經文中的微言大義,注重從中尋求和闡發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喜歡講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災異讖緯。
如此故步自封,對今文學派來說,衰弱是必然之事。今文學派從東漢開始一蹶不振,跨越千年,直到清末才有所恢復,龔自珍、魏源等公羊學大師,高舉《公羊傳》,借經學諷時政??涤袨橐泊罅μ岢泴W,為變法維新提供理論依據。
① 挾(音ji?。?,秦始皇在進行焚書時實行的一項法令:“敢有挾書者族”,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
① 梅賾(音zé),字仲真。東晉汝南人,曾任豫章內史。
① 馯(音hàn),姓。馯臂子馬,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衍作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