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篇 英年早逝的天才

洛陽人賈誼(前200—前168)的一生就像煙花一樣,迅速升空,綻放出絢麗的圖案,然后迅速落下,冷卻到土里。

少年得志的賈誼,18歲時因“誦詩屬書”在郡中聞名。他運氣很好,遇到人生的伯樂:吳公。

吳公的職務是河南守,不僅工作非常出色,政績考核天下第一,也很有資歷,他是秦朝名相李斯的老鄉,常向李斯求學。

文帝聽說此事后,就召吳公入朝,擔任廷尉。

吳公入朝后,向文帝推薦賈誼,評價他“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愛惜人才,立刻召賈誼為博士,當時賈誼才20歲出頭,是博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賈誼擔任博士后,每次文帝下詔,讓博士們討論問題,老先生們都說不出什么,他卻能一一應對。博士們都認為賈誼能說出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才能杰出,無與倫比。文帝也非常喜歡賈誼,越級提拔他,賈誼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

這個官職可不小,前文提及陸賈屢立功勛,再被啟用、兩次出使南越,也只是拜為太中大夫。

賈誼,一個剛出道的毛頭小子,就和“老同志”一個級別,簡直是“火箭”般的速度。

文帝當然不會做折本的買賣。他迅速提拔賈誼,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

文帝,是劉邦和薄姬所生的兒子。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被漢軍擊敗,他死后,劉邦下詔將薄姬納入后宮。入宮一年多,薄姬卻連劉邦的面也沒見過。

年少時,薄姬與管夫人、趙子兒交好,約定“先貴毋相忘”。

有次,劉邦外出游玩,管夫人、趙子兒在旁服侍,兩人笑說起當年與薄姬的約定。劉邦問起緣故,兩人俱實以告。

劉邦聽后,心生憐憫,當晚就臨幸了薄姬。薄姬很爭氣,一擊即中,生下兒子劉恒,后封為代王。

薄姬懷孕后,劉邦就不怎么和她相見。薄姬反倒因此未得呂后嫉妒。劉邦駕崩后,呂后準許其出宮,隨劉恒到代地就國,是為代王太后。

薄姬品級不高,劉恒原本和皇位毫無關系。周勃、陳平的將相和,將諸呂一網打盡后,決定擁立寬厚仁慈的代王入朝為帝。

劉恒聽聞此信,并未高興,反擔心是詭計,怕遭人暗算。大部分臣屬建議靜觀其變,唯有宋昌支持他入朝。劉恒又去找母親商量,薄姬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找人占卜,得到吉兆。薄姬又派弟弟去京城打探消息,弟弟回來后說,基本上確認可信,沒什么可懷疑的。劉恒這才決定入朝。

劉恒入京后,并未進皇宮,而是直接入代王府邸。陳平、周勃、陳武、張蒼等開國重臣勸說半天后,他才答應登天子位。當晚,文帝進入未央宮。

入宮后,文帝一夜未睡,連夜任命宋昌為衛將軍,掌管南北軍。任命另一臣屬張武為郎中令,負責皇宮守衛。同時連夜下詔大赦天下。

文帝入京當夜,就牢牢掌握了兵權。幾年里,他逐步削弱劉邦時代的遺老重臣權力。比如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陳平,他讓兩人換一換,陳平從右丞相降為左丞相,太尉周勃擔任右丞相。陳平有大功卻降職,凌駕其上的是同樣有大功的周勃。然而,周勃即使位在其上,也根本不好受,他本是武將,做不來文官。沒幾年,他的丞相也被免職。

后來,有人告發周勃謀反。周勃被捕下獄,受到獄吏百般凌辱,還是薄太后親自向文帝發難,周勃才被釋放。周勃雖被放出,卻再也不敢惹事,沒幾年就去世了。

既然削弱遺老,就要積極使用新人。在此政治考量下,像賈誼這樣才華橫溢、又沒有政治根基的青年才俊,適合重用。

賈誼擔任太中大夫后,意氣風發,連續提出幾項建議,起草各種儀式法度的草案,主張色彩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確定官制名稱,完全改變秦朝舊法。

文帝考慮剛即位不久,只修改了部分法令,并未實施全面改革。不過,他還是很欣賞賈誼的建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

20多歲的年輕人要擔任高級官員,引得老臣們非常反感。以周勃為首的開國之臣本就不滿文帝的排擠,無處發作,正好拿賈誼出氣。他們說,這個洛陽人年輕學淺,專欲擅權,把政事搞得一團糟。

文帝不是沒有主見的皇帝,只是他還不愿意得罪有輔佐之功的老臣,于是逐漸疏遠賈誼,不用其議,讓其離開首都,出任長沙王的太傅。

京官到諸侯國做官,等于貶官。長沙王太傅雖是閑職,也不算很差。外放之后,賈誼的缺陷暴露出來:他才華橫溢,卻難以承受打擊;他有極高的政治見解,卻難以負重前行。

蘇東坡貶官不斷,但能樂觀地看待人生,寫下無數的好詞佳句。王陽明被貶貴州,卻在龍場悟道,終成一代宗師。相較他們而言,賈誼的挫折很小,然而失落很大。

賈誼認為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恐怕去了后壽命不會長久。也許是年輕的他身體很不好吧,難以忍受南方的卑濕,人還沒到那里,就開始胡思亂想,難免會抑郁。路過湘江之時,他作賦吊唁屈原說:“阘茸①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吊屈原文》)即不肖之人得顯貴啊,諂諛小人得志;圣賢不能修正道啊,方正屈居下位。

賈誼是在屈原處尋找共鳴,感慨小人對他的陷害。但如果說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等詆毀他的人都是小人,恐怕不合適。周勃屢立功勛,自不必說。灌嬰亦是開國功臣,參與過平定諸呂之亂,和張相如、馮敬都曾率兵抵御匈奴。景帝時,馮敬在雁門關和匈奴力戰而死。可以說,詆毀賈誼的都是于漢朝有大功的人,不能看成是小人,他們只是政見和立場不同。

長沙居三年,賈誼的抑郁越來越嚴重。

一天,一只貓頭鷹飛入房中,賈誼自己作序說是“ ”①,賈誼認為其是不祥之鳥,寫下一篇名賦《 鳥賦》。

鳥賦》寫得文辭灑脫,充滿道家哲學,感嘆福禍無常、人生苦短,賈誼在當時已是出離了悲憤,反而在文章中處處反其道行之,他現實越是凄慘,寫得越是歡娛。前途越迷茫,寫得越灑脫。他越寫得圓融,越是襯出那顆早已破碎的心。

寫完《鳥賦》沒多久,漢文帝又想起賈誼,就召他回京。召見的時候,漢文帝“方受釐”②,文帝就在皇帝齋戒的宣室召見賈誼,談到鬼神之事時,賈誼詳細地說明了其中的道理。

文帝聽得很入神,直到半夜。聽完之后,文帝慨嘆:“我好長時間沒有見到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才知道還是不如。”

其后,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國的封地處于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相較于長沙國,地理位置更好。梁懷王是文帝的小兒子,深受寵愛,又喜歡讀書,賈誼當其老師,境遇比前段時間好很多。

賈誼輔佐梁懷王頗為用心,可惜運氣不佳。幾年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非常自責,覺得自己太不稱職,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年僅三十三歲。

天黑得久了,人們都期待光明。賈誼恰如一顆流星劃過黎明的長空,熠熠奪目。能見到流星的人是幸運的,可流星本身也許是憂傷的。后人有許多憑吊賈誼的詩詞、評論,司馬遷在《史記》中將賈誼和屈原合列為一篇,是因為他們都才華橫溢,都是在文學上成績斐然,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人。

司馬遷評論兩人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憫屈原的志向。來到長沙,看到屈原沉江自殺的地方,無法不垂淚惋嘆,想象他高潔的人品。后來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如果以自己超人的才華游事諸侯的話,哪個國家不能容身呢?把自己弄到這等地步。讀過《鳥賦》之后,體會到生死同等,看輕去留的道理,又不禁黯然若失。”

縱觀賈誼一生,因其遍通百家諸子,精通詩、書,由此登上政治舞臺。然而當遇到人生坎坷時,他卻向道家尋求解脫。這又和諸多漢初儒生相似,他們以儒家的“仁義”思想為根本出發點,又糅合道家、法家的思想,這是時代特有的現象。

賈誼的文賦寫得很好,留下諸多名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后經劉向在西漢后期整理編輯,成《賈誼新書》,現已散失頗多。

《賈誼新書》也和作者的人生一樣,命運多舛。一些學者認為除去《史記》和《漢書》所收錄的幾篇,其他都是門人或后人偽造的,朱熹也認為《賈誼新書》質量不高。

雖然《賈誼新書》的篇章,良莠不齊,但是那些公認的名篇卻是精彩異常,現在讀來,仍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激揚文采。

年輕的賈誼留有后代,他的兩個孫子在武帝時被提拔為郡守,其中賈嘉還在昭帝時期,擔任九卿的職位。

我尊敬賈誼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但覺得年輕人不宜學賈誼,因為我們學不到他的才華橫溢,而他面對困境卻益發抑郁的態度,也不值得學習。

誠如蘇軾所評論:“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賈誼論》)即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的萬分之一,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然而,我們懷念賈誼,我們不喜歡老于世故、奉迎取巧的人。人無完人,且讓我們向賈誼這位年輕人送上莊嚴的敬禮,告別他!

① 阘(音tà),庸碌,鄙下。阘茸,指人品卑劣或庸碌無能。

(音fú), 是古書上記載的鳥,形似貓頭鷹,因夜鳴聲惡,古稱之不祥之鳥,據《史記》記載說是“鸮(音xiāo)”鸮是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

② 釐(音xǐ),釐是指祭天地時,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國祭祀之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方受釐,正在接受祭神的胙肉,象征受神賜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金寨县| 禹城市| 南昌市| 南华县| 弥勒县| 太谷县| 新建县| 湘潭县| 毕节市| 和硕县| 涿州市| 黎城县| 黄山市| 江都市| 临安市| 永修县| 松原市| 铁岭县| 伊川县| 东至县| 扎兰屯市| 隆化县| 永平县| 鹤峰县| 延长县| 福海县| 宜昌市| 宝山区| 宁河县| 加查县| 彭泽县| 边坝县| 兴国县| 泾源县| 凤山县| 秀山| 墨竹工卡县| 阿荣旗| 安阳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