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1449字
- 2021-06-02 16:04:30
二、高帝十年侯國數目及侯國分布圖
高帝六年十二月至高帝十年九月,劉邦共分封侯國103個。其中陽夏侯陳豨(25)于高帝十年八月反叛,國除。截止于高帝十年九月,共有侯國102個。現已知高帝十年漢中央及各諸侯王國所轄郡目及各郡轄域范圍,我們可以將見存于高帝十年九月的102個侯國,根據其地理方位,確定各侯國所在之郡。現根據本書附表,編制《高帝十年侯國名目綜表》(見表2-3),該表以郡名為綱,將各侯國分別排列于其所在郡目之下,并在各侯國名后標明該侯國在附表中的編號。
表2-3 高帝十年侯國名目綜表

(續表)

說明:部分侯國雖然知道所在的郡目,但卻不清楚其具體方位。對此類侯國,本表通過標識“*”來予以區別。
見存于高帝十年九月的102個侯國中,有89個侯國可推知大致方位(參見本書附表)。在已明確高帝十年漢中央及各諸侯王國所轄郡目及各郡轄域范圍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以上信息繪制高帝十年的侯國分布圖(圖2-1、2-2)。
對于圖2-1、2-2的郡名標繪,有一點需要說明。西漢初年,諸侯王國的行政體制與漢中央一致。《漢書·諸侯王表》序云:“(高帝末年)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又《漢書·百官公卿表》序曰:“(諸侯王國)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漢初,漢中央的行政制度承襲自秦代,乃以內史治京師,郡守治郡。《百官表》曰:“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與漢中央一樣,諸侯王國同樣設有內史。《百官表》曰:“諸侯王,高帝初置……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史籍中也可以找到漢初王國設置內史的記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曹)參以(魏勃)為賢,言之齊悼惠王。悼惠王召見,則拜為內史。”又《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留侯條曰:“(文帝)五年,侯不疑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當死。”以上兩條記載可證劉肥之齊國、劉交之楚國皆置有內史。另外,《齊魯封泥集存》、《臨淄封泥文字》著錄有“齊內史印”,[1]而山東洛莊漢墓出土有“呂內史印”封泥,[2]《漢書·高五王傳》載高后元年至七年以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故上述兩件封泥可視為漢初諸侯王國置有內史之證據。漢中央以內史掌治畿輔,則諸侯王國同樣以內史掌治畿輔。錢大昕對此已有考辨,其《漢百三郡國考》曰:

圖2-1 高帝十年侯國分布圖

圖2-2 關東地區局部放大圖
漢初立諸侯王國俱有內史,與京師官稱相等,且王國各有所領之郡,國都則內史治之,與郡守權不殊。[3]
由此看來,高帝十年趙國、燕國、齊國、梁國、楚國、荊國都城所在之邯鄲郡、廣陽郡、臨淄郡、碭郡、彭城郡、吳郡皆應稱作內史。只有淮南國、長沙國的情況不明,因《史記·灌嬰傳》載灌嬰“擊破(英)布上柱國軍及大司馬軍”,另《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義陵侯條載高帝九年吳程“以長沙柱國侯”,淮南、長沙兩國行楚制,未必置有內史。但戰國時代,國都附近由中央直轄乃是列國的通例。淮南國、長沙國絕無設置九江守和長沙守之道理,即便兩國無內史之官職,也必有相應官員管轄畿輔地區,故圖中仍將九江、長沙兩郡書作“內史”。本圖的這一標繪方式與《西漢政區地理》存在差別,還望讀者留意。
[1] 孫慰祖:《古封泥集存》436、437、438,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75—76頁。
[2] 崔大庸、房道國、寧蔭堂:《章丘發現洛莊漢墓》,《中國文物報》2000年6月7日。
[3] 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一六,第264頁。另外,周振鶴先生也曾有類似的看法,他在《西漢長沙國封域變遷考》提到“(漢初)王國獨立性很大,也跟中央政權一樣將封域分為內史和支郡”,“吳姓長沙國在分封之后曾分為長沙內史和桂陽郡,武陵郡三部分”(載《文物集刊》第2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