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氏世范譯注
- (宋)袁采著 賴區平譯注
- 752字
- 2021-06-02 16:08:41
1.12 父母不可妄憎愛
人之有子,多于嬰孺之時,愛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為。無故叫號,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轢同輩,不知戒約,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則曰:“小,未可責。”日漸月漬,養成其惡,此父母曲愛之過也。及其年齒漸長,愛心漸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其小疵,以為大惡。如遇親故,裝飾巧辭,歷歷陳數,斷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實無他罪,此父母妄憎之過也。愛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則徇其母氏之說,牢不可解。為父者須詳察此,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
今譯
有孩子的人,大多在孩子嬰幼時就溺愛,而忽視其丑惡的一面,放縱孩子的要求和作為。孩子無故嚎叫時,不知道去禁止,反而怪罪保姆;孩子欺凌同輩時,不知道去告誡約束,反而責怪他人。如果有人告訴他這樣不對,他就說:“孩子還小,未可責怪。”日復一日,養成其惡,這就是父母曲加溺愛的過錯了。等到孩子年齡漸漸大,父母的愛心也漸漸疏薄,孩子略有過失,父母就憎惡發怒,挑出孩子的小錯,當成是大惡。如果遇到親戚故舊,就修飾言辭,一五一十地數落,斷然以大不孝之罪名加在孩子頭上。但他的孩子其實并沒別的罪。這就是父母妄加憎恨的過錯了。愛憎有所偏私,大多從母親開始,父親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會曲從母親一方的說法,牢固得不可解開。做父親的需要細察這個,孩子幼小時必須嚴格教育,孩子長大后不要減少對他的愛。
實踐要點
為人父母總容易有這樣的傾向:孩子幼小時多加溺愛放縱,哪怕孩子對別人和自己都傲慢不尊,也不嚴加約束;孩子長大后則容易求全責備,哪怕孩子已經表現不錯,也不以為然。尤其是前者,一如《大學》所引當時的俗諺:“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為此,作者給出相應的解藥:孩子幼小時自己必須嚴格對待,孩子長大后不要減少了自己的愛。這是一種世事洞明的老練智慧,足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