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的高加索—中國之行
也是在同一時期,旅行家們開始了對另外一個半亞洲半歐洲的國家的研究,這里說的正是高加索。
18世紀下半葉,一位俄國醫生約翰·安東·格里頓斯坦特到訪了阿斯特拉罕,他還到達了俄國統治的邊界—位于捷列克河邊的基茲利亞。他訪問了格魯吉亞,在那里他受到了伊拉克利王恭敬的接待。他來到了第比利斯和伊梅列季亞。之后在1773年,他訪問了大卡巴爾達和東庫馬尼亞,參觀了麥得然利廢墟,到達了切爾卡瑟和亞速,考察了頓河的河口。他本打算考察完克里米亞就結束這趟漫長的旅程,然而在那里他突然被召回了圣彼得堡。
格里頓斯坦特沒能將自己的探險報告全部發表,他在整理材料的時候突然離世。在圣彼得堡出版這些材料的人是一位出生于普魯士的德國年輕人,他的名字是海因里希·朱利葉斯·克拉普羅特,后來這位年輕人也完成了對該地區的考察。
1783年10月11日,克拉普羅特出生在柏林。早在童年時期他就表現出學習東方語言的驚人能力,十五歲時他自學了漢語。他剛一完成在哈雷和德累斯頓大學的學業,就開始發行《亞洲雜志》。受波托茨基伯爵邀請來到俄羅斯后,他立即被任命為圣彼得斯堡科學院東方語言研究所的初級研究員。
克拉普羅特不是那種“為人敬仰”、成天只會寫書看書的書呆子學者。他對科學的理解要寬得多。在他看來,完全掌握東方的語言與風俗的最切實可靠的方法就是身臨其境。
因此,克拉普羅特請求陪同戈洛夫金大使走陸路前往中國。在辦理完一些必要的手續之后,這位旅行家兼學者獨自前往了西伯利亞,在那里他拜訪了涅涅茨人、通古斯人、巴什基爾人、雅庫特人以及生活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然后,他到達了伊爾庫斯克并在那里追上了戈洛夫金。在恰克圖短暫停留之后,戈洛夫金于1806年1月1日越過國境進入中國。
當時,蒙古的統治者想讓使者按照他們的禮儀見面,而俄國使團認為這樣做有損自己的尊嚴,雙方都不愿意讓步,最后,使團不得不返回俄國。克拉普羅特不愿沿著相同的路線返回;他想往西伯利亞的南部走,去看看那里不曾見過的部落。在這歷時二十個月的漫長的旅途中,克拉普羅特收集了大量的書籍—有中文的、滿文的、藏文的和蒙文的。這些書后來都被用到了其鴻篇巨著《多種語言的亞洲》中。
回到圣彼得堡后他被任命為編外院士,并在波托茨基的建議下,被派往高加索地區研究當地的歷史、考古及地理。克拉普羅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旅行,經常冒著危險穿越一些國家和地區,克服了種種困難,探訪上世紀末格里頓斯坦特曾到過的地方。
克拉普羅特寫道(如果和同時期其他旅行家的描寫對照來看的話,接下來這段描寫非常有趣):“梯弗里斯(第比利斯的舊稱)這個名字取自于這里的溫泉。這個城市分為三部分:梯弗里斯或叫舊城;卡拉,即要塞;及其郊區伊斯尼。由于庫拉河的沖刷,城墻外時而可見一片片的廢墟。這里的街道都非常狹窄,在描寫東方的著述中經常提到的四輪馬車或者高輪板車也很難通過最寬的街道。而其他的街道就更窄了,騎兵也只能勉強通過。房子是用粘土泥漿混合著鵝卵石和磚塊砌成的,壽命很可能連十五年都到不了。梯弗里斯有兩個市場,但這里的東西都極其昂貴,披肩和其他真絲織品一樣是產自周邊的其他亞洲國家,但售價卻比在圣彼得堡還要高。
說到梯弗里斯就不得不提到這里的溫泉,這里再引用克拉普羅特的一段話:
“這里遠近聞名的溫泉浴池曾經富麗堂皇,但現如今卻一片破敗。有些浴池里還能看到鑲著大理石的墻壁和天花板。溫泉水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在這樣的水中沐浴對身體很有益處。當地的居民,特別是女人們,毫無節制地洗溫泉,她們常常帶著午飯,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這里的主要食物是“布里”,至少在格魯吉亞的山區如此—這是一種用十分奇怪的方法烤出來的又硬又難吃的面包。
報告中寫道:“首先揉好面團,然后用干柴點上火放進高約四英尺寬約兩英尺的粘土罐并埋入土里。當火燒得正旺的時候,把約有兩個拳頭那么大的面團扔進去。罐口馬上用蓋子封住,上面蓋上布防止熱氣外流,這樣面包就能烤好了。然而,這種‘布里’經常烤不熟,而且很難消化。”
說完貧窮的山里人吃什么,我們現在來看看克拉普羅特和大公是如何共進午餐的。
他寫道:“在我們面前鋪開來一張長長的條紋桌布,寬度約為一肘半,桌布非常臟。桌布上面每位客人的面前都擺著橢圓形的奶酪,長約三拃,寬約兩拃,約一指厚。然后,端上來很多裝著羊肉抓飯、油炸雞肉和奶酪塊的小銅碗。大公和格魯吉亞人吃的是煙熏鮭魚配新鮮蔬菜,因為當天是齋戒日。在格魯吉亞沒有勺子、叉子和餐刀這樣的概念。他們直接從碗里喝湯;直接用手抓肉,撕成小塊吃。當他們想要表示友好時就朝對方扔過去一塊美味的肉。所有的菜都是直接放在桌布上的,當午餐結束時就擺上葡萄和干果。吃飯時整桌人都慷慨地倒上自制的品質絕佳的紅葡萄酒。他們從像小碟子一樣的銀制淺盤中飲酒。”
這個描寫當地風俗的畫面確實引人入勝,克拉普羅特游記中其他的情節也很有意思。接下來他描述了探尋捷列克河源頭之行。此前格里頓斯坦特曾準確地指出了捷列克河的源頭,雖然他沒能沒親眼見到。
“3月17日,在一個美好而涼爽的早晨,在十五個奧塞梯人的陪同下,我從一個叫烏特斯法爾汗的小村莊出發了。走了半個小時之后,我們開始沿著陡峭而艱難的道路攀行,直到烏特斯法爾-頓河流入捷列克河的入口處。接下來路況變得更糟。我們沿著河的右岸走了差不多一里約,由于積雪融化河水漲起來了,河岸只有約十步寬。在岸的這一側沒有什么房子。我們繼續攀爬,到達霍奇山腳下,這座山也叫伊斯基爾-霍奇。最終,我們走到了一處河道里堆滿了大石頭的地方。我們輕松地渡過河,來到了河對岸的切夫拉特坎村并在那里享用了早餐。在這里許多條小溪匯聚在一起形成了捷列克河。我非常高興能夠到達此行的目的地,于是我向水中灑下一盞匈牙利產的葡萄酒,接著又撒了第二杯來祭奠捷列克河發源之山的山靈。而奧塞梯人認為我在完成某種宗教儀式,都聚精會神地看著我。我下令在一塊巨大頁巖的光滑面上用紅漆寫下我們的旅行日期、我的名字和我同伴們的名字。接著我們又往前走了不遠,來到了列西村。”
在旅行報告的最后,克拉普羅特總結了他搜集到的有關高加索居民的信息,特別強調了格魯吉亞方言與芬蘭人、沃古爾人的語言出奇的相似之處。這是一組新鮮而頗有意思的對照。
克拉普羅特搜集到的資料十分有趣。旅行家本人的洞察力和機智勇敢也非同一般,他的記憶力也好得出奇,正因為如此,這位學者也為語言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①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都城之一。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6世紀,后來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陷并燒毀,該城于公元前3世紀被遺棄。
② 菲爾多西·阿布爾·哈基姆(生于公元934-941年間,卒于公元1020年)—偉大的詩人,塔吉克和波斯文學的經典作家,主要作品為著名史詩《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