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的大旅行家
- (法)儒勒·凡爾納
- 1896字
- 2021-12-29 18:41:21
中文版序
葉永烈
當我在電腦屏幕上展讀戈信義先生發來儒勒·凡爾納《地球開拓者》譯稿時,腦海里不時浮現一位老朋友的形象:稍胖,頭發灰白,操廣東口音的普通話,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便是資深編輯黃伊,凡爾納著作中譯本最初的策劃者和編輯者。由于他的推動,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陸續出版了許多凡爾納著作的中譯本,至今共計19部29冊。現在,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戈信義等譯的《地球開拓者》,使凡爾納著作中譯本增至20部。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作家,是世界科學幻想小說大師。據黃伊說,他在1953年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則資料,當時凡爾納的作品就已經被譯成54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
凡爾納也是第一個被介紹到中國來的西方科學幻想小說作家。老作家端木蕻良在1981年1月10日《書訊報》上發表過一篇《十五小豪杰和我》,回首往事道:“幾乎六十年了,我平生看到的第一篇外國科學幻想小說,就是法國凡爾納寫的《十五小豪杰》,它是梁啟超等翻譯的……那時,我還是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充滿幻想……我很小就走出我們關外被禁閉的化外王國,離開家鄉大地的海,到處流浪漂泊,我從未失去信心,希望的帆影總在前招引著我,我想,《十五小豪杰》對我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接著,他又說:“由于我的切身感受,我想,我有權力說明,科學幻想小說,對青少年有極大的啟發教育作用。兒童們的好奇心理,好像一座探索的雷達,能在科學幻想小說中得到回應。他們在得到藝術營養的同時,不但能得到科學知識,并且還可以觸摸到科學的遠景,增添健康的幻想。這種科學幻想小說的作用,是別的小說做不到的。”
《十五小豪杰》(即《兩年假期》),是凡爾納在1886年完成的一部長篇。1903年,凡爾納的《兩年假期》被譯成中文。譯者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另一譯者為披發生。他們用章回小說體翻譯。
此前,1900年逸儒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由世文社發行出版。在《十五小豪杰》出版的1903年,正在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留學的魯迅,也翻譯了兩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即《月界旅行》(《從地球到月球》)與《地底旅行》(《地心游記》),分別由進化社出版及《浙江潮》雜志連載。
由此可見,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在中國很早就產生過廣泛的影響。魯迅在《月界旅行》序言中,說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話:“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架棟汗牛,而獨于科學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茍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正是為了“導中國人群以進行”,我國出版界才不斷出版凡爾納著作中譯本。據黃伊說,儒勒·凡爾納早年譯為儒勒·維恩,是法文翻譯李震羽先生根據法語發音仔細斟酌,改為更為準確的中譯名儒勒·凡爾納。從此,這一中譯名隨著凡爾納作品中譯本的不斷出版,被廣泛認可。
在我國,凡爾納的作品已廣泛傳播,但是一直未觸及翻譯《地球開拓者》。戈信義先生從小就是“凡粉”,他決心補譯《地球開拓者》一書。此書初版于1872年,后出版過英譯本、俄譯本及世界各國的其他多種文本。戈信義先生得到1958年版俄譯本之后,多年來細心拜讀,體會良多,后又千方百計得到俄語新版本以及1882年版英譯本。現在他以俄譯本為藍本,參考英譯本,反反復復修改譯稿最后才成書。此書譯稿始于1972年,后斷斷續續,直至現在終于完成。
《地球開拓者》一書不是科學幻想小說,卻與凡爾納那些神奇的穿越時空的科學幻想旅行小說一脈相承。在哥倫布、麥哲倫的時代,他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者,而是未知航線、未知大陸的探險家,他們擔負著“開拓地球”的神圣使命。正是這樣一批旅行者,發現了地球上諸多人類未知的處女地。為了寫好《地球開拓者》,凡爾納在精通多種語言的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格伯利埃爾·馬塞爾先生幫助下,“追蹤源頭”,從最原始的第一手的文獻中求勝探寶,以極其嚴謹的態度追尋先人的足跡。正因為這樣,《地球開拓者》至今仍有著寶貴的史料價值,得以在中國出版。凡爾納筆下的那些探險家們的求知、探索、無畏、奉獻的精神,至今仍鼓舞著我們在科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戈信義先生與我是溫州同鄉,且有著世交之誼。在今日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溫州,難得有戈信義這樣埋頭青燈黃卷,花費多年時光翻譯法國作家1872年出版的作品,這種鍥而不舍、追求文化價值的精神,令人感佩。倘若凡翁天上有知,一定會對這位中國譯者深情地說一聲:“謝謝您,戈先生!”
隨著凡爾納先生這部《地球開拓者》著作在我國的出版問世,而且加上,據說,最早出版凡翁著作中文版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將再次整理推出凡爾納的再版譯作,那么,我相信,閱讀凡翁著作熱將在我國再一次掀起,那將是很現實的事。
2015年7月27日寫于上海“沉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