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創新網絡中的派系問題研究
- 鄭向杰
- 1384字
- 2021-06-03 11:06:31
四、博弈理論
博弈理論又稱游戲論或對策論,是研究博弈各方如何理性決策的理論。在我國,有關博弈理論的思想最早出現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在經濟學的相關文獻中,“寡頭壟斷”,尤其是“雙頭壟斷”條件下的價格和產量選擇問題研究,以及企業行為相互影響的分析(古諾與艾奇沃斯等對“雙頭壟斷”的研究)都為博弈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淵源。
1944年,馮·諾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并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這標志著博弈理論的誕生(21)。在書中,他們構建了經濟博弈的理論框架,提出了策略模型、擴展模型等基本博弈模型以及預期效用理論,并定義了博弈的最大解和最小解的概念,但其所論述的大多是合作博弈的內容。后來,約翰·納什(John Nash)在1951年提出了“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用來解釋塔克(Tucker)對“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討論(22),并基于這一概念闡明了博弈論與經濟均衡的內在關系,這一內容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論基礎。此后,澤爾騰(Selten)基于動態視角對納什均衡的概念進行演化,提出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Perfect 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海薩尼(Harsany)在1967年考慮了信息的不完全性并將其引入了博弈模型中,提出了貝葉斯納什均衡的概念(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加之后來的克瑞普斯(Kreps)和威爾遜(Wilson)等研究了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問題,非合作博弈才算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
博弈論認為,戰略競爭的本質是局中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任何局中人的決策都依賴于其他局中人實際和預期的決定。“囚徒困境”模型說明了博弈雙方都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每一方都可選擇合作或背叛的策略,只是在各自選擇行動的基礎上,支付的結果將有所不同。自利的局中人會選擇背叛的策略,以保證無論對方選擇何種策略,自己的收益總是最好的,因此雙方都會選擇背叛。與雙方選擇背叛相比,如果雙方選擇合作,每一方都將會得到更大的支付結果。如果其中的局中人一方選擇欺騙,而另一方選擇合作,那么在短期內,選擇欺騙的一方會收到最大可能的支付結果,而選擇合作的一方會失敗。
加拉提和諾里亞(Gulati & Nohria, 1992)(23)認為戰略聯盟是企業間資源共享的一種承諾,參與聯盟的企業通過長期或短期的合作,能夠從聯盟中獲得各自最高的收益。在聯盟合作中,盡管存在參與一方采取欺騙行為獲取短期收益的機會,但是聯盟成員趨向于不采用這種短期欺騙行為,因為欺騙會損害他們與現在參與方或未來的參與方建立新聯盟的聲譽,導致得不到未來合作發展的機會。因此,在企業雙方或者多方確信的方案中進行合作,使他們相信這樣做對他們最有利,并通過各方確信對局,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強調長期收益,會出現與囚徒困境問題不同的結果。所以,在考慮欺騙方選擇的影響下,要鼓勵正面加強合作,而非做出懲罰活動,針鋒相對的方式會導致不信任,而雙方或多方確信的方式更可能建立信任、確定的承諾。
在企業間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觀察企業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博弈論包含的重要思想之一。對局者可以從合作產生的雙贏結果中受益,替代了競爭導致的要么贏、要么輸的結果。與傳統上很少觀察企業是否進行競爭或合作選擇的觀點不同,博弈理論確認了競爭中合作的作用。
目前,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科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同時也是一種分析個體或組織間關系的常用方法。高科技企業必然要理性地權衡和選擇合作伙伴,探索雙贏或多贏的合作機理,博弈論不僅提供理論上的研究視角,而且也是研究企業間合作問題不可或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