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高校應把握好三個課堂,即實現第一課堂(思政課、文化課和專業課)、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和第三課堂(社會實踐)三個課堂育人相結合,這樣才能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從我校的育人實踐看,以下幾個方面在育人過程中非常重要。
一是重視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思想引領,使學生樹立信仰、堅定自信。一個人要有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和職業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靈魂,就談不到理想和自信。從我校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觀”教育,用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激發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堅定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信仰、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倡導“人人是勝者”的教育理念,實施“揚長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優長,堅定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素養教育。從2003年起,我校建立了“五板塊”財貿素養教育體系,2017年,我們把“五板塊”內容進行了修改完善,確定為“感恩、愛心、誠信、責任、創新”。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每個學期一個板塊,搬上課堂,注入學生心里;同時注重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推行“青春成長護照”制度,把學生在校期間的點滴善行義舉和成長軌跡記載下來,建立考核標準體系,在頒發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按標準頒發“財貿素養證書”,此舉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三是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通過進課堂、開設選修課、講座和報告等形式進行,也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禮儀進行。我校在注重把傳統文化搬進課堂的同時,在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分別設計了“拜師禮”“謝師禮”;對滿18歲新生設計了“成人禮”,實施了“明禮修身工程”;建立了藝術團民樂團;在教師節上設計了“新教師入職宣誓”和年輕教師拜師活動;建立了素養文化(京商文化)基地,開展京商文化教育,開展老字號文化進校園活動;等等。潛移默化地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使他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是發揮學校文化作用。學校文化是一個有形與無形的“大熔爐”,學生進入校門,所聽、所聞、所看、所接受、所感受到的東西,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我校重視學校文化建設,以京商文化和學校傳統為根基,提煉了以“厚載商道、精益財貿”的校訓為核心的文化理念體系和基本行為體系,設計了體現貨幣元素的校門和反映古代商業文化的“商苑”,建設了運河文化微縮景觀,編排了反映商業文化的組舞、反映學校文化的校歌,開辦了校史展,使學校變成一個文化大課堂,使學生時時刻刻受到文化的暗示和浸潤。與此同時,我們拓展了圖書館的文化功能,通過各種展覽展示和交流活動,把圖書館建成師生共享的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園。
五是加強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高校實現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服務體系。在制度上和具體管理過程中,變硬性管理為幫助、引導、教育和服務;在教育教學組織中,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校園管理與服務中,管理人員同保安人員、保潔人員、食堂服務員、宿管人員等一樣,從廣義來講都是老師,對他們進行教育,關懷體貼,給予信任,賦予責任,提高他們的教育意識、服務意識,反過來,他們就會更好地教育、服務學生,發揮很好的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作用。
六是加強社會實踐育人。在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是重要的一環。在這一方面,學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引企進校,開辦“企業課堂”,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加強學生實訓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與服務,組織學生參加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活動、開展游學活動等。只有堅持開放辦學、開放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期間逐步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才能使他們在畢業后迅速進入職場、適應社會,盡快成為合格的職業人。所以,高等職業院校用好“第三課堂”——社會實踐課堂特別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環境遠比校園環境復雜,社會實踐育人需要精心設計,通過組織更多安全、有益、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增加更多正能量,才能達到校內校外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1)2017年3月26日至4月7日,參加中央黨校“北京市屬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專題研討班”學習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