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湯姆·皮特斯(Tom Peters)認為,“執行決定了一切,一項政策只有執行到位才體現價值。”(1)美國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領域專家埃里森(Hargrove E. C.)曾說,“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方案確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決于有效的執行”。(2)可以說,“執行就是一切”,一項好的政策如果執行不到位則一文不值。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絕大多數的政策學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政策制定方面,政策執行問題并沒有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一方面政策執行研究一直處于政策科學或公共政策分析的邊緣位置;另一方面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往往對政策制定或規劃更感興趣。學界普遍認為,當政策制定出來以后,只要輔以一定的物力、財力、人力等相關資源,政策就可以執行,目標自然就會達成,可見政策執行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
國外方面對政策執行的關注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因為當時政策執行的實踐令學界大為失望,甚至有學者提出這是一個讓人們“遺漏的環節”。(3)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政策并沒有按照人們所預期的那樣被貫徹執行下去,正如威爾達夫斯基(Aaron B. Wildavsky)和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執行:聯邦政府的愿景在奧克蘭市化為泡影》一書中所言“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政策建議,但很多政策建議都破產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種種變形、扭曲,使政策偏離了既定的目標,出現了所謂的“執行危機”。以此為起點,學術界掀起了一場研究政策執行的熱潮,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執行運動”。威爾達夫斯基和普雷斯曼在書中寫道“奧克蘭計劃”的落空并不是這項政策在內容上存在政治爭論,也不是因為財力資源的不充分,而在于這項政策在執行方式上出現了問題。作者在書中進一步論述,“要想改變政策科學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問題,就必須要重視政策執行的問題,使政策科學成為行動的科學。同時,要在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4)然而在復雜的理論中建構一套完整的政策執行模式似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埃爾默(Elmore)指出,“沒有一種模式可以簡單地描述清楚執行過程中完整的復雜性”。(5)
第二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對第一階段研究結論進行批判和延伸,研究方向更加側重理論分析和模型框架的建構,代表者為艾德華茲(George C. Edwards Ⅲ)、薩巴蒂爾(Paul Sabatier)、利普斯基(Michael Lipsky)以及霍恩(C. E. Van Horn)和米特(D. S. Van Meter)。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批判與借鑒的基礎上,學者們的研究路徑傾向于從下而上的研究,同時強調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注重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互動以及政策執行者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之所以選擇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是因為研究者們認為,通過對政策執行的深入研究和實踐觀察發現,政策的實際執行過程不僅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管控過程,還是一個復雜、多變、由多方行動者互動構成的反復協調和討價還價的過程。赫恩和波特認為,“在現代社會多元組織并存的背景下,許多重要的公共服務或政策都是由公共機構、私人組織和各種社會團體合作實施的,在這種復雜的關系結構中,沒有一個單一的組織或行動者掌握執行政策所需的全部資源,政策的執行需要眾多相關組織和行動者的共同協作”。由此,他們提出了“執行結構”概念。“執行結構是政策涉及的各種組織通過公共政策紐帶而發展出的一種相互依賴的結構性聯系。”(6)“執行結構不僅是現代政策執行的基本分析單位,也是決定政策能否成功執行的核心因素,它內部的相互依賴關系使得政策執行不再是單一機構貫徹政策目標的活動,而是多元行動者的復雜互動,政策能否有效執行,取決于行動者之間相互談判、妥協乃至達成共識的過程?!?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2_14" id="jzyy_2_14">(7)基于此,大家主張在政策鏈條中應當把基層政府作為觀察和分析政策執行的基點,不應當只重視上層政府制定出來的政策,而應當從基層實際入手思考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路徑。
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政策執行理論的研究上,“執行運動”的倡導者和跟隨者相繼提出了許多理論,如演變型理論、管理型理論、系統型理論、組織型理論、行動型理論等,試圖在影響政策執行的各因素中尋求答案。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政策研究者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政策執行進行研究并建構執行模型,其中比較有影響且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史密斯(T. B. Smith)的過程模型、麥克拉夫林(M. Mclaughlin)的互動模型、巴德克(E. Bardach)的博弈模型、雷恩(Martin Ryan)和拉賓諾維茨(RabinoVitz)提出的循環模型、米特和霍恩提出的系統模型、薩巴蒂爾(Paul A. Sabatier)和馬茲曼尼安(D. Mazmania)提出的綜合模型。(9)更多的研究者注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其他因素變量,更加強調政府在政策執行中的具體情況,研究的宗旨集中在總結政策執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方面。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國外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研究中國政策執行問題的著作。如美國學者米歇爾·弗(Michael Franz Roehrig)所著的《政府政策與中外合資運作——當代中國地方政府的交易角色》,菲利普·蘇(Szue-Chin Philip Hsu)所著的《中國分權體制下的政策執行》,戴偉德·M.蘭普頓(David M. Lampton)編著的《毛澤東之后中國的政策執行》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