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語言與人性的奧秘
- 王新剛
- 1021字
- 2021-06-03 10:45:32
理論結構
任何一個理論都包含兩部分:一是大量的觀察和測量;二是對這些觀察和測量的規律的總結,它往往由一系列的理論命題構成。對于有些復雜的學科,還必須包括解釋以前從未觀察過的現象,這就是預言。例如,在物理學中,由于很多重要物理現象發生在很難直接測到的極大的宏觀水平或極小的微觀水平,新理論往往必須通過大量的預言來為其提供有力的解釋。像心理學這樣偏重于應用的學科,對一個理論的檢驗最好的方法是看它在應用中的有效性。我們知道心理結構必須來自生理結構,所以它們之間有極大的相似性。生理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功能,二是功能聯結。心理結構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功能詞(實際行為等價于行為功能詞),二是功能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大多數心理理論也具有動力學結構,邏輯作用本身的核心就是因果關系。在心理矛盾中,功能極化的不一致會產生尋求一致的動機,然后我們就可以采用轉化作用使其達到一致。強化直接就是對與行為相關的動機的刺激。
人具有社會性,社會性的心理和行為在大腦中也有功能區作為物質基礎,但是直到今天我們并不知道這些功能是如何產生作用的,與其他功能區的作用方式是否有所不同。根據心腦同一性原理以及前面的例子,我們假設心理的社會作用模式和生理的社會功能作用模式具有相似性。心理的社會作用模式的核心是交互反射機制。交互反射的心理機制在現實中能夠找到很多例子,例如,有些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他人的反應和自我行為之間總是能保持高度敏感,能夠在不同情景下做出更合理的行為;而有的人則在社會交互中表現得比較遲鈍。交互反射是一種心理機制,但是它在大腦中代表某種本能性的反射過程。這就是一個心理學反過來促進對生理學認識的例子。
一個好的心理學理論能夠使我們盡可能對心理和行為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用這一理論來解釋事件的時候能夠詳細地說明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鏈條,就像物理學中有粒子物理學和原子物理學,粒子物理學相對于原子物理學來說處于更基礎的水平。在心理學中我們建立了功能主義心理學,并且認為功能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最終的基礎水平,不能再向下研究了,再向下研究就是神經學了。這也就是我們認為新理論是一個統一性的理論的證據,因為一門學科要想統一,必須在這門學科最基礎的水平上統一。一直以來,心理學都處于極大的混亂之中,在功能這樣一個基礎水平上,所有的高層次理論都能得到解釋。雖然這種解釋可能很少,并且過于簡單,但是對于理解它來說已經足夠了。至少新理論有可靠的神經學基礎,大家在心理上比較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