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社區治理體制改革與實踐40年
- 張巍
- 4951字
- 2021-06-03 10:34:35
四、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和社會治理一樣,是人類知識積累和實踐創新的生成物,(56)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程,(57)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內容。社區治理應當是屬于地方治理的范圍,但兩者亦有不同,最主要的區別是兩者治理的基礎或者背景不同,因為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地方治理,其基礎在行政管理體制上,都是政府的權力發揮主導作用,都是一級政府,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而社區本質上應當是居民自治,不應當存在一級政府,所以,政府的權力不應當起主導作用。社區治理應當是全部治理系統的基礎。(58)
總體來說,學術界對社區治理的內涵達成了共識,普遍認同林尚立教授的觀點,即“社區治理是指政府或民間的公共組織依照某種規則(法律規則或者村規民約),運用公共權威對社區事務實施管理,為社區成員提供服務,以維護或者增進社區公共利益”。(59)夏建中在2010年發表的《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一文中在概括“全球治理、民族國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理論”三種治理理論共同特點的前提下提出了“社區治理應當是全部治理系統的基礎”,社區治理可以彌補政府與市場失靈,為居民提供物質公共產品和培育社會資本,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總體來看,社區治理就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層次復合的社區內,依托于政府組織、民營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以及個人等各種網絡體系,應對社區內的公共問題,共同完成和實現社區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過程。這里講的“多層次復合”的社區,在我國主要是指居民委員會的轄區和商品房小區等多種層次復合的居民社區,而不是某種單一的社區,因為這些社區目前都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社區。(60)
社區治理機制的創新本質上是國家與社會關系重構情境下的一種基于治理理念的社區自組織制度設計的探索實踐過程。城市基層社區的治理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它融合了國家的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兩種治理路徑,它是國家自上而下的政治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基層自治之間的一個耦合系統,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理念更多地強調多元主體參與,它區別于以往的那種單純強調自上而下的“統治”或管理的理念,城市社區治理的理念是對傳統的管理模式的一種“矯正”或革新;同時,城市基層社區治理也是一種基于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不斷成長的政府與社會協商互動的過程。社區治理結構建構的規定性既來自社區之外宏觀社會治理結構對其功能的要求,也來自社區自身對其功能方面的訴求。(61)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是指在特定的公共區域內,政府、社區及與社區事務密切相關的不同利益主體,為實現社區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達成價值共識或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針對社區事務而進行的一種建立在相互協商、談判機制基礎上的以合作、互動為基本特征的政治和社會過程。(62)
社區治理的必要性:社區治理首先根源于市場失靈和國家失靈,社區能做到市場和政府不能做到的事情。薩謬爾·伯勒斯和赫爾伯特·基提斯指出:“與國家和市場相比,社區能更有效地培育和利用人們傳統上形成的規范自己共同行為的激勵機制:信任、團結、互惠、名譽、傲慢、尊敬、復仇和報應,等等。”作為治理結構,社區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①社區中互動的成員未來相互之間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存在一種強力推動人們以有益于社會的方式行為而避免未來遭受報復的激勵機制,實際上,這是人們長期互動過程中的互惠鏈機制。②社區成員相互作用越頻繁,也就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的活動越多,越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且可以更多地發現其他成員的特點。信息越易于獲得和廣泛傳播,社區成員就越有動力以促進集體效益后果的方式行動。③社區通過成員之間懲罰“反社會”的行為而克服“搭便車”的問題。(63)
社區治理的主體:關于社區治理主體,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政府、社會組織與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劉嫻靜認為,“社區治理主體由單一化(政府)轉變為多元化(政府、社區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轄區單位、居民)”。(64)馮玲、李志遠則認為,“治理主體間界限模糊,為實現共同目標,治理往往體現為主體間多樣化的行動、干預和控制,可以是契約性合作,也可以是國家讓渡部分管理權給社會其他組織”。(65)在我國,社區仍然有黨和政府的派出機構——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所以,社區治理的主體包括這些準政府組織和各種非政府組織,具體而言,治理主體包括黨的組織、政府在社區的派出組織、居民委員會、居民社團或者興趣團體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公司、志愿者組織以及居民個人等。
社區治理目的:為居民提供公共產品,這些公共產品包括物資和非物資兩方面,前者指的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設施建設等的物資,而后者更重要,主要是社會資本。薩謬爾·伯勒斯和赫爾伯特·基提斯認為,社會資本也是善治的基本組成成分,社區的社會資本主要包括信任、對自己所屬團體的關心以及遵守社區規則。(66)伯明翰大學研究地方治理的學者海倫·蘇利文也指出,社區治理有三大核心主題,即“社區領導力、促進公共服務的供給與管理、培育社會資本”。(67)青木昌彥進一步指出,社區中產生的自愿組織,最主要的意義不在于提供公共產品本身,而是社會資本。(68)具體到我國現階段,主要就是社區就業,社區社會保障,社區救助,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社區安全服務以及社區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等多方面內容。不過,在非物質特別是社會資本的培育和提供方面,今后應當特別加以重視。
社區治理方式:合作、自治、參與以及建立更多的橫向結構居民組織。普特南以及很多學者的研究都證明,社會信任源于公民參與的網絡聯系和互惠規范,尤其是那些由各種不同社團“水平”構成的居民結社活動,而垂直網絡的組織結構,因其強調下對上的職責且信息不對稱,則很難產生這種信任關系。
(1)[美]桑德斯.社區論[M].徐震,譯.臺灣:臺灣國立編譯館,黎明文化事業發展有限公司,1982.
(2)王明美,程宇航.社區建設——中國和江西的實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8.
(3)王明美,程宇航.社區建設——中國和江西的實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1-12.
(4)費孝通.社會學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57-364.
(6)唐忠新.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3.
(7)李寶庫.關于社區建設的幾個問題[J].城市街居通訊,1999(12):3.
(8)王青山,劉繼同.中國社區建設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5.
(9)夏學鑾.中國社區建設的理論架構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10)孫桂華.社區建設[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2006:39-46.
(11)李學舉,等.實踐與思考——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1992年年會論文集[M].北京:萬國學術出版社,1993:13-14.
(12)參見沈陽市沈河區1999年4月制定的《社區建設實施方案(試行)》文件。
(13)香港社區工作教育工作者聯席會議.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121-123.
(14)孫桂華.社區建設[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2006:40-41.
(15)汪向陽,胡春陽.治理:當代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熱點[J].復旦學報,2000(4).
(16)汪向陽,胡春陽.治理:當代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熱點[J].復旦學報,2000(4).
(17)胡祥.近年來治理理論研究綜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3).
(18)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26.
(19)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政治學,2000(1).
(20)吳志成.治理創新——歐洲治理的歷史、理論與實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1)滕世華.公共治理理論及其引發的變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3(1):44-45.
(2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
(23)胡仙芝.治理理論與行政改革[J].中國行政管理,2001(1).
(24)孫柏瑛.全球化時代的地方治理:構建公民參與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平臺[J].教學與研究,2003(1).
(25)[美]詹姆斯·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劉小林,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6)[美]詹姆斯·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劉小林,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7)[瑞典]卡爾松,蘭法爾.天涯成比鄰——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報告[M].趙仲強,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2-3.
(28)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
(29)朱德米.網絡狀公共治理:合作與共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5-13.
(30)[美]查爾斯·沃爾夫.市場或政府——權衡兩種不完善的選擇[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93.
(31)MUELLER RK. Changes in the Win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1: 8-14.
(32)易晉.我國城市社區治理變革與社會資本研究(1978—2008)——一種制度變遷的分析視角[D].上海:復旦大學,2009.
(3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86-96.
(34)[英]格里·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M]//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5)智賢.GOVERNANCE——現代“治道”新概念[M]//劉軍寧,王炎,賀衛方.市場邏輯與國家觀念.北京:三聯書店,1995:55.
(36)毛壽龍,李梅,陳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
(37)吳曉林,李詠梅.治理研究的中國圖景及其“中國化”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
(38)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闡釋[J].政治學研究,1997(1).
(39)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
(40)唐賢興.全球治理:一個脆弱的概念[J].國際觀察,1999(6).
(41)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6).
(42)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前線,2014(1).
(4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4)王浦劬,燕繼榮.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12.
(45)唐賢興.全球治理與第三世界的變革[J].歐洲,2000(3).
(46)俞可平.作為一種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和善治理論[J].新視野,2001(5).
(47)易晉.我國城市社區治理變革與社會資本研究(1978—2008)——一種制度變遷的分析視角[D].上海:復旦大學,2009.
(48)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49)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2(5).
(50)陳家建.項目制與基層政府動員——對社會管理項目化運作的社會學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13(2).
(51)王洛忠,劉金發.從“運動型”治理到“可持續型”治理——中國公共治理模式嬗變的邏輯與路徑[J].未來與發展,2007(5).
(52)黃科.運動式治理:基于國內研究文獻的述評[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
(53)周雪光.運動型治理機制: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再思考[J].開放時代,2012(9).
(54)曹龍虎.國家治理中的“路徑依賴”與“范式轉換”:運動式治理再認識[J].學海,2014(3).
(55)楊志軍,彭勃.有限否定與類型化承認:評判運動式治理的價值取向[J].社會科學,2013(3).
(56)張康之.論社會治理中的知識[J].學海,2014(5):20-28.
(57)唐忠新.社區治理: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工程[N].光明日報,2014-04-04(11).
(58)夏建中.基于治理理論的超大城市社區治理的認識及建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59)夏建中.基于治理理論的超大城市社區治理的認識及建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60)林尚立.社區民主與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16.
(61)隋玉杰.城市社區治理結構:三種理論視角的探討[J].探索,2014(4).
(62)曹惠民.基于耦合理論的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研究[J].探索,2015(6).
(63)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3:135.
(64)劉嫻靜.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比較及中國的選擇[J].社會主義研究,2006(2):59-61.
(65)馮玲,李志遠.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結構變遷的過程分析——基于資源配置視角[J].人文雜志,2003(1):133-138.
(66)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3:129.
(67)HELEN SULLIVAN. Modernizations, Democratiza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J].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2001, 27(3): 1-24.
(68)[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