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研究
- 陳美
- 5字
- 2021-06-03 13:29:54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企業為了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進行研發和創新,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能夠長期存續的根本動力(Porter, 1992)。企業創新作為國民經濟科技創新的主體,不僅對于企業生存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國民經濟繁榮發展、謀求國際競爭力更加關鍵(Solow, 1957)。因此企業創新一直受到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根據熊彼特(Schumpeter, 1934)對創新的定義,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系統。熊彼特所稱的“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市場、組織和管理創新。其中,企業創新投入要素是指企業為了實現創新活動所投入的人力、財力和技術等,是完成企業創新整個過程不可或缺的參與要素。這些投入要素的基本特征:一是專用性程度較高(如人力資源);二是可塑性(可以重新移作他用)程度較低(如專有設備和專有技術)。
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創新投入已成為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投資決策行為。不過,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非常復雜,大致會經歷開始、失敗、突破、新技術的誕生、專利權的獲得、新產品的推出等一系列過程(Kelm et al.,1995),需要對其投入和產出進行綜合考慮。而且,研發創新投入具有投資金額大、周期長、變現慢等特征,同時還會受到外部資本市場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引起的各種問題的影響。作為一項高風險性投資,企業創新活動形成的無形資產往往無法通過實物抵押的方式向銀行貸款。因此,企業在進行創新投入時往往存在諸多顧慮,積極性受到抑制(王亮亮和王躍堂,2015)。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會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構建自主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中國總體研發(R&D)投入規模呈高速增長的態勢,2015年全國R&D經費支出14169.9億元,比2014年增長8.9%;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7%,比2014年提高0.05%。盡管中國政府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越來越重視,很多企業也將創新發展深深地嵌入到未來發展藍圖中,但是從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產出和績效來看,與世界頂尖企業的創新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福布斯》雜志2017年公布的全球最具有創新力企業的100強名單顯示,中國僅有6家企業上榜,而美國企業則占據了半壁江山,排名前十的企業就有7家。雖然中國也出現了華為等高度重視企業創新的高科技企業,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仍然較低。如何在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下,提高企業創新效率、提高國家整體科技創新水平,成為中國政府、企業以及學者普遍較為關注的話題。
由于中國政府機構主要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次,因此國有企業也可以被劃分為中央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張純和高吟,2010)。與地方國有企業相比,中央企業在承擔研發和創新任務方面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根據統計,在2011年到2014年期間,中央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從2700億元增長到3513.5億元。2014年,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0.2%,相當于全國研發經費總額的26.4%和全國企業研發經費的34.92%,占主營業務收入的1.41%。
與其他類型的企業不同,中央企業實際上是一個兼顧經濟利益、政府職能和社會責任等多種目標的財務主體。作為一個企業實體,中央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此外,中央企業還承擔著穩定宏觀經濟、增加就業、維護國家安全和從事長遠基礎科研等社會政治功能。作為企業集團,中央企業具有明顯特征:中央企業集團子公司的層級結構表現為“二級為主、三級為輔、多級并存”。中央企業集團“控制權”和“現金流權”是不一致的,二者關系特別復雜(羅乾宜,2012)。根據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又可以將中央企業分為按《企業法》注冊的國有獨資企業和按照《公司法》注冊的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資本控股公司(楊瑞龍等,2013)。目前,絕大多數中央企業為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在國有獨資企業中,最高職位是總經理(總裁)和黨委書記。在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資本控股公司中,董事長、總經理(總裁)以及黨委書記這3個職位都是公司的最高職位,最常見的情況為3個職位分別由兩位中央企業領導擔任,其中一人身兼兩職,通常為董事長以一把手身份兼任黨委書記,而另一位中央企業領導以二把手身份擔任總經理。
有關企業創新理論的研究文獻大多關注民營企業,或者將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對比研究,但單獨研究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的文獻則寥寥無幾。中央企業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創新型國家的主導力量,但同時中央企業在利益主體、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等多方面與一般上市公司存在顯著差異,過往研究形成的相關結論是否適用于中央企業還缺少相應的經驗證據。近年來,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的數量逐漸增多,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的創新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監管部門也在逐漸完善上市公司創新活動信息披露制度和考核辦法,這也為本書以中央企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機。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構建了中央企業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并進一步從資本市場股價表現的視角檢驗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的經濟后果,為中央企業的創新行為提供經驗證據。
1.1.2 研究意義
目前,西方學術界已經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因素做出了相當豐富的研究,國內學者也從不同視角探究了影響中國公司創新行為的因素。不過,國內絕大多數研究都是以制造業或民營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中央企業作為以集團為組織結構的公司類型,受數據可得性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圍繞其創新行為進行的實證研究目前較少。
近幾年,中央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投入已超過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四分之一,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央企業創新投入,提高創新產出,并對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的經濟后果展開研究,就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
本書對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展開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不僅能夠豐富企業創新行為相關的研究話題,構建圍繞中央企業創新行為的財務管理理論,還能對推動中央企業創新、提升中央企業創新能力有著直接的實踐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