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企業對政府的社會責任

第一節 企業對政府的社會責任概述

一、企業對政府的法定責任

在現代社會,政府越來越演變為社會的服務機構,扮演著為公民和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和實施社會公正的角色。在這種制度框架下,要求企業扮演好社會公民的角色,自覺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和義務,并接受政府的監督和依法干預。

企業責任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責任分為法定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兩大類,這兩者絕對不能混同。

企業的法定社會責任是法定的必須承擔的責任,其特點是具有法定性和強制性,因而這種責任企業是否真正履行,直接涉及法律問題,所以它屬于法制性責任。

一般來說,企業的法定社會責任包括三大內容:

第一,為政府提供稅收。這是企業的重要社會責任,企業應該勇于承擔這個社會責任,要堅決按照法律規定為政府繳稅。企業可以合理合法地避稅,但絕不能偷逃稅收,因為前者是企業的合法權益,而后者則是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不法行為。所有企業都應該充分認識到納稅是自己應該履行的法定的社會責任。

第二,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這也是企業極為重要的社會責任。不過,這種就業機會是指合乎法規的就業機會,例如在生產條件和勞動條件等方面是合乎法律規定的,不能是有害于就業者健康甚至摧殘就業者生命的就業機會;又如就業機會必須體現責權利對稱的原則,就業者應該在就業機會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勞動收入和社會保障,而不是克扣勞動者的應有收入和無視就業者社會保障的就業機會??傊?,就業機會應該是符合法規的就業機會。

第三,為市場提供合格產品或服務。企業的這個社會責任關乎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關乎整個社會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因而企業的這個社會責任,要求它必須保質保量地為市場提供優良產品和優質服務,絕對不能搞偽劣產品和虛假服務,否則,就是根本沒有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那些為市場提供劣質產品的企業,實際上是在踐踏自己應有的法定社會責任,是違法行為。

總之,企業必須認真履行上述社會責任,這是具有法制性和強制性的企業社會責任。那些偷逃稅收、以不惜危害就業者身心健康的生產方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等行為,是絕不允許的。相應地,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指標應是為政府繳稅的狀況、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的狀況、為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狀況。

企業的道義責任則是屬于道德性質的企業責任,它不像法定社會責任那樣具有法制性和強制性,而是企業的自愿行為,是意愿性責任。企業的道義責任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社會捐贈,也就是人們所講的慈善事業。我們雖然希望企業更多地將自己的財富貢獻于慈善事業,但不能像要求企業完成自己應有的法定社會責任那樣去強制它履行,而是要立足于自愿。

正因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具有法制性和強制性,而道義責任則具有自愿性,因而企業首先必須完成法定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再去考慮道義責任的問題,再去從事慈善事業,多多為社會捐贈?,F在有些企業不認真完成自己應有的法定社會責任,而去通過慈善事業沽名釣譽,這也是不對的。我認為,就企業責任來說,法定社會責任第一,慈善事業第二。西方國家對于那些從事慈善事業的企業經常會給予減免稅收等政策,但這是建立在企業首先完成自己的法定社會責任基礎上的,并不是無視企業社會責任而只注重企業所搞的慈善事業。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不能將慈善事業作為唯一標準。

企業對于法定社會責任必須完成,是沒有討價還價余地的,但對于道義責任,也就是慈善事業,則要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慈善事業而危及自己的正常經營。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必然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完成,對社會發展是不利的。企業為政府提供稅收、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為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行為,可能比慈善事業更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因而企業應該在確保社會責任能有效完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量力而行地從事于慈善事業。也就是說,企業千萬不要為了慈善事業而影響自己履行法定社會責任。當然,社會也不要迫使企業搞那些超越自身能力的慈善事業。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企業得到很大發展,為社會、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為城鄉人員就業、市場繁榮、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并通過稅收等形式履行著社會責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企業不講社會責任,急功近利、過度開發、污染環境、逃避稅收、財務欺詐、拖欠工資、忽視安全、坑害顧客等。經濟學家陳佳貴指出,這些行為造成了企業與員工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投資者之間、企業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不和諧,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設置了障礙。因此,有必要采取政府引導、法律保障、社會監督、企業自身規范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激勵約束機制,來實現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重要目標。同時,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強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是新的“企業辦社會”,也不能等同于公益事業和社會捐贈,同時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陳佳貴還強調,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要環節,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中國企業在積極參與全球生產體系的同時,也必須遵守國際準則和全球協定,這是我們在進入國際市場中無法回避的??梢哉f,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已經同國際貿易問題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成為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必要環節。同時,追求“基業常青”“永續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是所有企業的愿望。而這個愿望背后的含義,就是企業自身同外部社會適應和匹配的過程,企業不斷得到外部社會的認同過程。

具體而言,企業在不同階段,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條件不同,自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和內容也不同。在孕育期和求生存期,由于所掌握資源較少,能力較弱,社會壓力較大,企業就應從樹立社會責任觀念做起,遵守法律框架下的社會責任。在高速成長期,伴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企業在遵守法律框架下社會責任的同時,更應從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思考更廣泛利益層面的社會責任。當進入成熟期,企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資源,并擁有了一定的能力,企業也就更應該承擔起資源節約、社區責任、慈善和公益事業等道義層面的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當進入衰退期,企業必須思考如何真正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當進入蛻變期,如何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觀念的升華就成為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企業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一)工業文明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實踐證明,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給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災害性的影響。企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環境革命改變了企業對待環境的態度——從矢口否認對環境的破壞轉為承擔起不再危害環境的責任,進而希望對環境施加積極的影響。然而,環境日漸好轉的情況僅僅發生在發達國家,整個人類并未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新興國家人口和經濟的飛速增長。雖然這些政治和社會問題超出了任何一個企業的管轄和能力范圍,但是集資源、技術、全球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動機于一身的組織又只有企業,所以企業應當承擔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這個重任,進而利用這個歷史性轉型實現自身的發展。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和社會的共贏發展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與之相伴而生的是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以及國際社會對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在這其中,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開展國際化經營是上述全球化問題產生的重要來源,也是問題解決的重要力量。也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是經常被交替使用的概念。雖然三者之間確實關系密切,但分別有不同的內涵和側重點,本章試圖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從實現企業和社會共贏角度提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建議。

1.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對于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國際上有相對一致的理解。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對兩者分別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社會責任的定義是:“組織通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這些行為: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祉;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遵守適用法律,并符合國際行為規范;融入整個組織并在其關系中得到踐行?!逼渚劢沟膶ο笫墙M織個體,關注點在于組織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當這種組織是企業時,就是企業社會責任。

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聚焦的對象是整個社會,關注點在于全社會和地球的可持續性,而不是任何特定組織的可持續性或持續生存;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

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指企業的永續經營和持續發展,另一種是與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發展,即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考慮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最終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社會整體的發展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為什么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可以交替使用的原因所在。本章所指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后者。

2.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反映了更為廣泛的社會期望,是組織在負責任行為中應該關注和考慮的內容。社會責任的目標是致力于可持續發展。負責任的組織應該將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融入其社會責任的相關決策和活動之中,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單個組織的社會責任并不必然與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是一致的,比如,一家煙草企業可以為其經營活動對社區和環境產生的影響承擔相應的責任,遵照相應的社會責任標準開展實踐,但是煙草企業本身的存在就是不利于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

同時,在談到單個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時,也需要注意區分組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同的。單個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在一些情況下,二者卻是矛盾的。仍以煙草企業為例,單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對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損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社會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賺取高額利潤,實現自身的盈利和發展。但是從總體來說,單個組織作為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不可避免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其能否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高度依賴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經濟蕭條、環境惡化等問題也會對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從另一個方面講,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也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解決,實現組織自身和整個社會的共贏發展。

對企業而言,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企業通過識別自身決策和業務活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并充分考慮不同利益相關方和整個社會對企業的期望,識別并確認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負責任的行為來回應利益相關方和整個社會的期望,在自身的運營與社會的發展之間建立有機聯系,以此來識別業務活動的風險,并發現利用自身優勢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發展的商業機會,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全球治理背景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在全球治理背景下,企業運營環境更加復雜,不僅受到以往來自政府部門的監管,更受到來自非政府組織、媒體、社區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和監督。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發布、2016年關于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生效等,為企業運營設立了大的宏觀背景;同時各國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出臺,以及民間層面為應對社會和環境問題而出臺的各類可持續性標準/私營標準對企業運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供應鏈的角度看,這些可持續性標準/私營標準已經成為影響企業能否獲取訂單的關鍵所在。可以說,企業可持續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更是企業在全球治理背景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將自身的業務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企業自身的永續發展。

在上述背景下,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簡言之,就是要識別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合理防范風險,抓住機遇,將自身的業務發展和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識別企業自身決策和活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影響,識別利益相關方和社會整體對企業的期望,從而識別企業經營面臨的風險和機遇,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商業機會。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全球治理大背景下國際社會對本行業發展的期望,考慮相關國家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以及行業層面各類私營可持續性標準的要求;同時也要考慮非政府組織、媒體、運營所在地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關注和要求。

其次,充分發揮利益相關方參與的作用,積極與利益相關方開展有效的雙向溝通,使利益相關方不僅是問題的來源,更成為問題解決的重要參與方。以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和利益相關方的共同目標,來調動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并獲取利益相關方的理解和信任,共同面對和解決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此來防范企業運營的風險,同時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再次,根據企業的特點,有選擇地參與國際、國內、行業或地區等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平臺和活動,特別是行業性的集體行動,來共同應對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挑戰,降低處理相關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成本。

此外,還應特別注意的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企業應積極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以此來獲得包括政府、客戶、消費者、社區等重要利益相關方的理解和信任,并爭取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市場機會。

全球治理背景下,社會責任日益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需選擇,只有聚焦核心業務的可持續性,才能永續發展。通過設立“520社會責任日”,在全社會培育企業社會責任的普遍信念和文化規范,從而在政府和企業之外扶持和培育社會力量,有效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同時為各類企業提供一個一年一度評估其在社會責任領域所取得進展的機會,以推動企業的相關信息披露,增加企業透明度,從而增進企業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三、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一)企業與社區的關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就是回饋社區,比如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的公益事業提供慈善捐助,向社區公開企業經營的有關信息等。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意識到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利潤中的一部分回報給所在社區是其應盡的義務。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師孔茨和韋里克認為,企業必須同其所在的社會環境進行聯系,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應,成為社區活動的積極參加者。

(二)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它是以盈利為目的,其運行效率與其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社區作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為企業提供經濟環境和基礎設施、當地勞動力等,從而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得以正常開展。企業作為社區的一分子,對社區的各方面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何使我國企業更好地履行社區社會責任,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世界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全球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中,研究我國企業對社區社會責任的現狀和治理,對我國企業的社區社會責任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重大。企業與社區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社區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社區為企業提供部分原材料和水、電等后勤保障,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充分的消費力和購買力,并可以成為企業免費的廣告宣傳媒介;而企業則可以通過向社區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進行社區投資的方式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提高社區的GDP等各項指標,企業還能夠適應社區政府的要求,為社區分憂解難。企業的社區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向社區政府繳納各種稅金;保護社區環境;吸納社區勞動力,解決社區就業問題;積極參與社區慈善事業。

企業對社區社會責任的進一步分析,見本書第七章第四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南丰县| 卢龙县| 兴国县| 郯城县| 柏乡县| 新龙县| 莱西市| 平安县| 新泰市| 阿克| 株洲县| 仙游县| 琼海市| 澄城县| 紫云| 如皋市| 赤壁市| 思南县| 丹东市| 汶上县| 普宁市| 札达县| 新乐市| 兰西县| 乐安县| 东海县| 靖州| 轮台县| 沙田区| 星座| 柯坪县| 苗栗市| 桂林市| 驻马店市| 江津市| 县级市| 陇南市| 江永县| 巨野县|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