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員工與企業社會責任
- 《新時代員工與企業社會責任》課題組編著
- 5764字
- 2021-06-03 13:22:44
第四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權益研究中外比較
一、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外比較
(一)關于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推進機制
1.注重推進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落實,法律是最強有力的保障
例如,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頒布的大量環境保護法律,對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做出明確的規定;法國、英國、比利時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頒布和實施了有關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和安全處置的法律;日本2000年頒布了《循環型社會循環形成推進基本法》;墨西哥自1990年開始實施反污染的長期計劃,投資26億美元,幫助企業落實防治污染的措施。由國際先進環保國家分析,將社會責任的道德上升為法律責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嚴格的監督執法體系。
中國政府也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在法律條款第5條中明確規定了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表明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法律依據可循。從實際現狀來分析,我國的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落實還需要完善法律機制和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形成有效的推進機制。在我國多以道德來約束,由于體制、機制、法制和執法力度等方面的不足,還有為數不少的企業違法排污,以犧牲環境利益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武漢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節省廢棄物處置費用,自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間,轉運363噸廢油墨渣危險廢物到湖南宜章、臨武等地傾倒填埋,嚴重污染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光靠企業道德自律是無法實現目標的,必須健全機制、強化法律、加大投入、增強環境執法力度、加大落實政策幅度,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
2.建立企業污染防治資金援助機制,解決企業資金困難
日本政府設立專門的環境治理金融機構來幫助解決企業的資金困難,在此基礎上,日本投入資金較大,力度較大。美國企業的污染防治費用,基本上全部由企業自我承擔,較好地體現了“污染者負擔”的原則。但聯邦與州政府會提供少量的補助和優惠貸款,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建立了污染治理資金的援助機制。
我國也有一些地區進行了相關嘗試。深圳市政府啟動“鵬城減廢行動”,鼓勵企業自覺承擔環境責任。自2006年起,凡是實現單位產量廢物排放量比上年度減少20%的深圳企業,均可向市政府申請獲頒“鵬城減廢”標志和證書,并由此獲得相關政策扶持和獎勵。因此,這一機構的設立對于推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很好的鼓勵效果。類似的援助機制要不斷地完善,對于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如實行銀行優惠貸款、繳納稅款的優惠政策等;對于只顧企業的經濟收入而破壞環境、大量消耗資源的企業,要給予經濟上的制裁,如對于環境污染的罰款或增加資源使用稅等,達到企業不承擔環境責任付出的成本要高于承擔環境責任付出的成本,這樣企業就會主動地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3.企業意識到環境責任既是責任同時也是利益
日本政府在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價值觀方面做出了表率,利用教育手段制定了學校環境教育規則,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環境教育體系,不斷提升公眾以及企業的環保意識。1994年10月,由松下、索尼、富士通等10個企業提供人才和資金,聯合成立了國家級的“日本環境認證機構”,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環境標準制度的國家。
日本及OECD國家不約而同地采取了生產者責任擴大等類似措施以推進企業生態生產體系的完善。企業生產者不僅對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等負責,同時在供應鏈中從原材料、生產加工到廢棄物回收整個過程承擔對環境影響的全部責任,他們意識到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會收獲社會的認同等無形的財富。
相比較而言,我國企業在環境責任承擔方面,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行動上,仍處在被動狀態,常常是迫于政府和社會壓力。大多數企業還是秉承著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經營理念,對環境成本的關注程度與發達國家的企業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國外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Waddock等人的全面社會責任管理“4I”體系、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的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會責任活動融入企業模型以及日本綜合研究所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等。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國家電網公司(2007)提出的社會責任管理七大體系、王曼(2008)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運行結構模型、劉娜(2010)提出的企業戰略管理中企業社會責任融入的導入框架、彭華崗(2011)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六維框架。
(三)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1.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制度背景與基本情況概覽:1905年美國最先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代表公司是美國鋼鐵公司,之后一直進行不同種類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形式: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形式有:描述性報告、部分社會會計報告、貨幣性報告、全面社會會計報告、對內報告、對外報告以及定量內容報告。
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推動力量:(1)會計學會(AAA)、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全國會計師協會(NAA)等會計組織的促進。(2)美國有數額較大的社會責任投資基金,有力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披露。
2.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制度背景與基本情況概覽:企業的社會責任由澳大利亞的遺產部和環境部監管,并按時刊發《澳大利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來自希臘Deni咨詢服務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澳大利亞倫理研究中心共同編制的2005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具有較強的自愿性。
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形式: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形式有:描述性報告、非貨幣性報告以及貨幣性報告。
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推動力量:(1)環境保護團體的關注。(2)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鑒證、鑒證準則和國家審計委員會制定了國際審計準則(IASE)指導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進行審計。(3)政府部門的監管。
3.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制度背景與基本情況概覽:中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在2006年以前,我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描述只是零星地分布在各種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自2006年1月1日頒布實施的新《公司法》,第一次對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形式: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簡單的文字敘述、在現有的財務報告中增加新的會計科目及發布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推動力量:(1)國家政策導向。(2)證券交易所的披露規則鼓勵。(3)獲得國外某些進口商的認可的需要。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自主性較差,有的是為了滿足出口的需要進行國際標準的認證,有的企業是在被迫的政策要求和社會壓力而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另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不充分、披露形式不夠規范,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缺乏會計審計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
二、企業權益研究中外比較
(一)關于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構成
在國際會計準則中,所有者權益部分稱為業主權益和股東權益,它的構成如下:
(1)實繳資本,即股東實際繳入的股本;
(2)資本盈余,即股票溢價;
(3)資產增值,即由于價格水平變動,對企業資產重估而形成的盈余;
(4)留存收益,即企業收益支付股利后的剩余部分;
(5)非股東對企業的捐贈。
與我國所有者權益比較,實繳資本與我國的實收資本是基本相同的。資本盈余、資本增值、非股東捐贈的資產均與我國的資本公積概念相對應;留存收益與我國的未分配利潤相對應。我國有“盈余公積”概念,屬于所有者權益的內容,代表從利潤分配中提取的有關金額內容。在我國,財務制度規定要從稅金利潤中按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并將這兩部分提取的金額放入“盈余公積”之中,而西方國家并不是這樣的,只是將稅后利潤進行股利分配,剩余即是留存收益。
美國所有者權益一般分為實收資本和留存收益。實收資本即股東權益,包括普通股、優先股。若存在超面值繳入股本則將其單獨列為一項。
日本所有者權益即為資本。資本必須劃分為屬于資本金部分和屬于盈余部分。資本金部分應當列示其法定資本額。對于已發行資本分為資本公積金、利潤公積金及其他公積金,并分別列示。資本公積金包括由于股票發行轉入的盈余。利潤公積金包括來源于利潤的盈余。其他公積金包括任意公積金和本期未分配利潤。
英國的所有者權益一般包括資本及準備。通常分為已繳股本、股本溢價、重估價準備、其他準備及損益等7部分。其他準備包括資本收兌準備、自有股份準備、按公司章程提取的準備等。
(二)關于投入資本
這里所說的資本是狹義的資本,即所有者向企業繳入的注冊資本。
對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美、英、荷等國家采取“授權資本制”,根據這種資本制度,公司資本被區分為“額定資本”和“已發行資本”。公司必須在公司章程中載明授權資本的數額,但只占一部分,其余留待日后根據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決定是否發行。所以授權資本不代表公司實際擁有的資產,而只是公司有權通過發行股份而募集資本的最高限額,是一種名義資本,而發行資本才是公司真實的資本。
法、德等多數大陸法系國家采取“法定資本制”,根據這一制度,公司章程中所載明的公司資本額在公司設立時必須由認股人全部認購完畢,否則公司不得成立,公司如增加資本必須修改章程。法定資本制有利于保證公司擁有充實的資本,防止利用公司進行欺騙、投機,但其要求過于嚴厲,已不適應現代股份公司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一些大陸法系國家開始放棄或部分放棄法定資本制而仿效授權資本制,如日本公司法規定,公司在設立時只需發行股份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即可,德國股份公司法規定,當董事會根據股東大會授予權發行新股增加資本時,可以一次或多次完成,但期限不得超過五年。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注冊資本制度。我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企業的注冊資金應當與實用資金相一致。注冊資本是企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資本為限,所以注冊資本亦稱為法定資本。公司法對各類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在其經營期內,注冊資本只能增加、轉讓不得減少,以保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企業注冊資本的增減超過20%時,應按資金使用證明或驗資證明,向原登記主管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如擅自改變注冊資本或抽逃資金等,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
對于所有者投入資金的核算,股份有限公司設置“股本”科目,其他企業設置“實收資本”科目進行核算。所以必須明確實收資本與注冊資本的區別與聯系。實收資本是指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者已投入的資本總和。企業投資者認繳的出資額一般不是在認定后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根據合同或章程規定的出資期限,隨著企業基建、生產和經營的開展而逐步分批投入的。只有當按規定繳足出資額后,企業的實收資本才等于注冊資本。因此,投入資本核算的內容只能是實收資本,而不是注冊資本或投資總額。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資者超面值購買股票時,股票的溢價部分扣除發行費用后計入公司的資本公積,而“股本”賬戶只記載股票的面值。這時,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股本”賬戶記載的金額,而投入資本則包括股本和溢價兩部分。其他形式的企業在收到投資者投入資金時將其金額記入“實收資本”賬戶,所以,其他實收資本與注冊資本、投入資本在投資者按規定繳足出資時是一致的。
(三)關于公積金
我國會計制度中規定的公積金實質是企業所有者共享的但不能作為利潤分配的權益。資本公積是與繳入資本相關的但又不享受權益的資本投入。由于資本是一個法定數額,標志著所有者承擔的風險和享有的權益,只能單獨列示,不能混淆,因此,凡是不能標有限責任也不能享受權益的資本投入必須分開列示。盈余公積則與國外的法定準備相同,屬于限制利潤分配的一種手段。
美國的撥定留存收益完全是公司自己的事,其比例大小由股東大會決定,法律對此未做任何強制規定。撥定留存收益對利潤分配做出限制,不須劃撥相應的資產。對于與繳入資本相關的但又不享受所有者日常權益的資本投入,分項列示,如“超面值繳入股本”“捐贈資本”等。
日本的商法要求公司設立下列準備:(1)資本準備。即前面提到的資本公積金。包括股票溢價和因資本減少或兼并而產生的正差異。如果兼并時所產生的正差異等于法定準備與被合并公司其他留存收益之和,可以不作為法定準備,而在資本準備下列示。(2)法定準備。即前面提到的利潤公積金。日本的公司在每一會計年度,至少按支付的現金股利的10%計提法定準備,提滿股本的25%為止。
法國的準備主要包括法定準備、約定準備、重估價準備以及管制資本利得準備等。法國公司必須按股本的10%提取法定準備;約定準備是根據公司章程有關條款提取的準備或類似的任意準備;重估價準備是根據1975年法定重估價而設立的,一般顯得并不重要。管制資本利得時,如果將利得列入準備,公司就可以要求15%的特別稅率;但若用于分配時,必須納全額的稅。例如,100法郎的利得,15法郎稅金,85法郎準備;若用于分配,稅率為42%,多付27法郎,可供分配的利得為58法郎。分析人員應將27/85分配給遞延稅收,58/85作為永久性權益。
我國公積金分為兩類: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資本公積金包括資本溢價、資產重估價、資本折算差異、捐贈資本。資本折算差異為外商投資企業所持有。盈余公積分為法定盈余公積和任意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按稅后利潤的10%計提,提取注冊資本的50%后可不再提,任意盈余公積由股東大會決定提取比例。我國還有一項既不屬于資本公積也不屬于盈余公積的項目——未分配利潤。按一般理解,稅后利潤在提取各項準備后,即是可分配利潤。未分配利潤既然是可分配利潤而又沒有分配,似乎不易理解。如果未分配利潤理解為利潤分配時的限制,就應當是不可分配的利潤,即任意盈余公積。
(四)關于接受捐贈的會計處理
對于企業接受的捐贈,國際上有兩種基本處理方法:一種是作為收入,另一種是作為所有者權益。在某些國家,規定企業接受捐贈的資產作為所有者權益時,其價值還要視捐贈者是否是公司有控制權的股東而定。如果是有控制權的股東,按歷史成本確定;如果不是公司有控制權的股東,并且該捐贈是無附加條件的,則按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規定企業接受捐贈資產,作為所有者權益,計入資本公積,并且,接受現金捐贈時,按接受贈金額入賬;接受實物捐贈的,按其公允價值入賬。
(五)關于利潤分配
我國規定所有企業均要按程序進行利潤分配。而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稅后利潤是直接向股東分配股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