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共和興亡史
- (英)保羅·萊
- 3095字
- 2021-06-03 16:30:20

克倫威爾是英國歷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并于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后,克倫威爾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隨后征服蘇格蘭和愛爾蘭,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以護國公身份出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聯邦的最高領導。

1637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長老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必須采用英格蘭教會的祈禱書,結果遭到蘇格蘭人抗議。1638年,蘇格蘭人訂立《民族誓約》,對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進行抵制。為討伐蘇格蘭,查理一世被迫召開長期議會,結果又與議會決裂,導致英國內戰爆發。

因懷疑國會有人串通蘇格蘭軍,查理一世在1642年1月4日帶衛隊闖入下議院,卻撲了個空。這一行為帶來了一場政治災難,因為此前從未有國王敢武裝闖入下議院。1月10日,查理一世被迫離開倫敦,逃往北方。在那里,他將組織一支軍隊對抗議會。

愛德華·海德是“大叛亂時期”第一位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務實的保王黨人,在漫長的復辟王位斗爭中最終取得勝利。

約翰·蘭伯特是護國公制時期僅次于克倫威爾的二號人物,一直都被視為克倫威爾的接班人。蘭伯特是一名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理想主義者,但他的宗教信仰至今仍讓人難以理解。

喬治·蒙克是蘇格蘭軍隊指揮官,也是一位“君主主義克倫威爾派”。他采取的決定性行動促成了查理二世復辟,他也因此獲得了大量土地和公爵爵位。

馬斯頓荒原戰役是第一次英國內戰中的一個轉折點。1644年7月2日,國王軍與議會軍在約克城西郊的馬斯頓荒原交戰。在兩個小時的戰斗中,由克倫威爾指揮的議會軍騎兵將國王軍騎兵擊潰,并殲滅了殘余步兵。克倫威爾在軍隊中的聲望也是在該戰役中樹立的。

在國王與議會雙方都召集完軍隊后,查理一世在開戰前夕召開了一次軍事委員會,決定把軍隊集結在埃奇希爾的懸崖峭壁上。由于國王軍和議會軍的士兵都沒有什么戰斗經驗,這場戰役造成的拉鋸勢態使第一次英國內戰持續了四年。

相比于保王黨的軍隊,議會從民間招募的士兵作戰能力較差,議會為此于1645年授權克倫威爾訓練新軍,即后來著名的新模范軍。1645年6月,新模范軍在納斯比戰役中重創國王軍,基本奠定議會勝利的局面。克倫威爾亦在此戰中截獲了國王的一些私人文件,這些文件證實了國王勾結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外國勢力的意圖。

位于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貝辛莊園是保王派的一處重要駐軍基地。1645年10月,克倫威爾率軍對貝辛莊園進行圍困,并于10月14日成功攻破莊園宅邸。由于議會下令要將貝辛莊園夷為平地,所以就通告士兵和附近居民,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拆毀宅邸并拿走所需東西。

查理一世被俘后,議會本想在以憲政限制王權的體制下恢復其王位,但由于其勾結外國勢力的文件曝光,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議會成員決定對國王發起審判,起訴的罪名包括叛國、戰爭造成的謀殺、掠奪毀壞以及對國家的損害等。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據說,由于天氣很冷,他在上刑場時穿了很多衣服,因為他不想讓公眾看到他由于寒冷而發抖,由此誤以為他很膽怯軟弱。在短暫的祈禱后,查理一世把頭放在刑臺上,示意劊子手他準備好了。斬首干凈利落。他的最后一句話是:“朕將從肉身轉變為不朽,不復蒙塵。”

一般來講,被判叛國的人都會被公開處以絞刑,身上會寫下諸如“叛國者鑒”之類的話。雖然查理一世的首級被當眾展示過,但其尸體上沒有寫任何東西。克倫威爾還同意將他的首級縫回到尸體上,以示尊重。1649年2月7日,查理一世被下葬于溫莎城堡圣喬治禮拜堂亨利八世的墓穴中。

查理一世死后,保王黨開始聚集在其子查理二世身邊,并于1650年5月1日宣稱查理二世而英格蘭國王,隨后便開始召集軍隊準備反攻。同年9月3日,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與國王軍在鄧巴交戰,大獲全勝。

在鄧巴戰役失敗后,保王黨在蘇格蘭重新集結軍隊,并于1651年8月由查理二世領軍攻入英格蘭。9月3日,雙方在伍斯特展開作戰,最終克倫威爾率領的新模范軍贏得了英國內戰最后一場戰役的勝利。此后,有組織的保王黨抵抗運動瓦解,查理二世亦開始流亡海外。

從1640年11月到1653年4月的長期議會,最初是查理一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起義的經費而召集的,然而議會與國王的矛盾卻催生出英國內戰。在內戰過程中,長期議會因普萊德清洗而變為殘缺議會。克倫威爾獲得內戰勝利后,殘缺議會內部的分歧日益增大,其發揮的作用也日漸減少,對此感到憤怒的克倫威爾于是解散了殘缺議會。

白廳得名于懷特霍爾宮,是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英格蘭國王的寢宮。1622年,伊尼戈·瓊斯設計建造國宴廳,為懷特霍爾宮的延伸。1647年,克倫威爾遷至白廳,查理一世于兩年后在國宴廳前被執行死刑,克倫威爾也在1658年于白廳去世。

國宴廳是英國倫敦白廳街上的一座建筑,是昔日規模宏大的懷特霍爾宮唯一剩下的部分,也是英國建筑史上第一座古典主義建筑。國宴廳始建于1619年,于1622年建成,耗資一萬五千多英鎊。《尊奉詹姆斯一世》是國宴廳中的著名壁畫。

雖然有組織的保王黨運動因內戰結束而停止,但仍有一部分上層貴族暗中支持著國王,這群人被稱為“騎士黨”。他們有鮮明的形象特點,包括飄逸的長發,色彩艷麗的衣服,以及蕾絲制的衣領和袖口等。

與騎士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圓顱黨。身為清教徒的圓顱黨人將頭發理短,外貌與當時的權貴極為不同。由于沒有長發或假發,頭顱顯得相對較圓,因而得名。主張共和制的圓顱黨與暗中謀求復辟的騎士黨在英國共和時期一直針鋒相對。

貴格會,又稱公誼會或教友派,由英國人喬治·福克斯于17世紀中葉創立。該新教教派在初創時強調“內心靈光”,反對律法主義,同時抨擊英國圣公會和清教徒,而福克斯和一些貴格會早期成員也因此遭到圣公會和清教徒的迫害。

成為護國公的克倫威爾實際上已經是共和國的獨裁者,隨著身體狀況日漸糟糕,政府中的一些領導人希望克倫威爾能戴上王冠,使其統治能以世襲的方式長期延續下去。這一想法遭到克倫威爾的嚴詞拒絕,他明確表達自己“不會謀求戴上那頂天意已將其摧毀并丟棄于歷史塵埃中的王冠”。

1657年4月20日,英國海軍名將羅伯特·布萊克在獲悉一支西班牙珍寶船隊駛往加那利群島的圣克魯斯-德特內里費港口后,率艦隊前往捕獲該船隊。在圣克魯斯-德特內里費海戰中,布萊克重創了這支珍寶船隊,并使西班牙的岸防炮臺遭受嚴重破壞,為英國贏得了作為歐洲主要海軍強國的聲譽。

在本國的珍寶船隊遭到英國海軍劫掠后,西班牙決定支持在歐洲大陸流亡的查理二世以對抗克倫威爾政府。1658年6月14日,西班牙的老對手法國與英國結成聯盟,圍攻被西班牙占守的敦刻爾克要塞。英法聯軍獲勝后,敦刻爾克作為法國給英國的酬謝而歸由英國統治。

隨著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其子理查繼任護國公,因無力鎮壓反叛勢力,理查繼任近一年便辭去護國公的職位。出于對無政府狀態的擔憂,新議會于1660年4月25日召開,不久便發布了表示歡迎查理二世回歸的《布雷達宣言》。厭倦了清教徒禁欲生活的英國人以熱切與愛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登基。

約翰·瑟洛在克倫威爾執政時期負責掌管情報工作,是伊麗莎白時代間諜組織頭目當之無愧的接班人。據稱,他是一位天才人物,各方面的才華都很突出。

羅杰·博伊爾在領導議會方面的才干非常突出,他希望能夠廣泛推行保守的新教,但這招致了軍隊激進分子的反對。

威廉·佩恩在遠征西印度群島中的表現算不上出色,回國后便被關進了倫敦塔。他的命運因查理二世復辟而發生改變,后來他被委任為海軍特派員,塞繆爾·佩皮斯在日記中經常提到此人。

伊麗莎白·克萊波爾是克倫威爾最喜愛的女兒,她嫁給了克倫威爾的御馬官約翰·克萊波爾。1658年8月,伊麗莎白在痛苦中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一個月后,護國公也去世了。

1660年5月29日,也就是在自己三十歲生日時,查理二世在倫敦接受公眾祝賀并坐上了圣愛德華寶座,史稱“王政復辟”或“王室中興”。查理二世的復辟結束了英國共和時期,英格蘭聯邦滅亡,英格蘭重新成為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