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二帝治盜
【原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上使使者衣繡衣,持節虎符①,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余級。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覺而弗捕滿品者②,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誅,雖有盜,弗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盜賊寢多,上下相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時,群盜處處并起。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皆勿問,聽以禽討為效。其牧守令長坐界內有盜賊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③,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賊并解散。此二事均為治盜,而武帝之嚴,不若光武之寬,其效可睹也。
【注釋】
①持節虎符:拿著符節憑證。虎符,古代君王調配軍隊所用的兵符,用青銅或黃金做成伏虎的形狀,令牌一分為二,一塊交給將帥,一塊交給帝王。只有兩塊同時使用時,才能調兵遣將。②覺:揭發,上報。③殿最:評定好壞。
【譯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變得越來越多,大的盜匪團伙有幾千人之多,小的盜匪團伙也有幾百人。皇上委派使者穿著繡衣,手里拿著符節憑證,派遣軍隊攻打他們,殺死了大部分盜匪,有時候會殺死上萬人。于是建立了“沈命法”,法律規定:“成群的盜匪出沒而沒有被發現,發現了卻沒有捕獲達到標準的人數時,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和負責這件事的下級官吏都要被判處死刑。”在這個法律頒布之后,下級的官吏因為害怕被殺,即便有了盜賊也不敢上報,只擔心自己沒有按照規定捕獲盜賊,而連累了上級,上級也讓他們不要上報。于是盜賊變得越來越多,上下級之間共同隱瞞這件事,以便躲過法律的制裁。漢光武帝時期,成群的盜賊到處興起,漢光武帝委派使者到各郡國去,任由盜賊們自己互相揭發,五個人共同斬殺一個人的便可以將他們的罪行免去。官吏們即便拖延辦案、逃避這件事、故意放任盜賊的,都不予以追問,只根據捉補的成果來處理。那些郡守、縣令觸犯了管轄區域內有盜賊卻不予以捕捉的罪過的,以及因為害怕懦弱而丟失城池和職守的人,都不認為是過失,都只根據捕獲盜賊的多少來評判好壞,只有包庇隱藏盜匪的人才會被判罪。因此盜賊們互相追捕,最終盜匪團伙全部逃散了。這兩件事都是關于整治盜賊的,但是漢武帝的嚴厲比不上漢光武帝的寬容,最后的效果都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