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解第三
【原典】
孔子閑居,曾參侍①。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于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②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閑也,難對,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③衣而退,負席而立。
有頃,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
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焉。”
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⑤,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⑧市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
【注釋】
①侍:《大戴禮記》作“得”,意為等到。
②戶牖:門窗。
③摳:用手提。
④服乘:使用,指駕車或騎乘。
⑤七教:指后文所說的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教化。
⑥折沖:使敵人的戰車后撤,即擊退敵人。
⑦皋陶:也稱咎繇。傳說為舜的大臣,掌刑獄之事。
⑧關譏:在關口設立關卡檢查行旅。
【譯文】
孔子在家閑居,弟子曾參陪伴在他的左右。孔子說:“曾參啊!現如今身居高位的人,聽到的只能夠是士和大夫的言論。至于那些有高尚品德的君子的言論,聽到的就很少了。唉,如果我能夠將成就王業的道理說給身居高位的人來聽,他們不出門戶就能夠將天下治理好了。”
曾參謙恭地站起來,走下坐席問孔子:“先生,到底什么才是成就王業的道理呢?”孔子沒有回答。曾參又說:“等到老師有閑余的時間也難,所以才敢大膽向您請教。”孔子又沒有應答。曾參感到非常緊張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邊。
過了不久,孔子長嘆一聲,回頭對曾參說:“曾參啊!我和你談談古代明君治國之道吧!”
曾參回答說:“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資格能聽懂您談治國的道理,只是想聽聽您的見解來學習。”
孔子說:“坐吧,我來說給你聽。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因此沒有高尚的德行,道義就不會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不會被發揚光大。就算一個國家有一匹上好的馬,但是不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來騎乘,它就不能在寬闊的道路上馳騁。雖然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君主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管理,也不可能成為霸主或成就王業。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在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七教’修成,就能夠保衛國家;‘三至’實行,就能夠討伐外敵。一個賢明君王的治國之道,能夠守衛國家,一定也能夠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對外征伐,也一定會勝利回朝。所以說,君王在內實行‘七教’,就不會因為政事而煩勞;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于勞民傷財。這就是所說的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國之道。”
曾參問道:“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叫作明君,這其中有什么道理可以和我說嗎?”
孔子說:“古代帝舜的身邊有禹和皋陶兩位得力的臣子,他不用走下坐席就治理好了天下。這樣的話,君王還會有什么可以煩勞呢?國君最大的憂患就是國家政局不安;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責。如果稅率實行十分之一,民眾一年服勞役不超過三天,不濫征稅讓百姓按季節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交易場所也不濫收賦稅,這里所說的都是生財之路,而圣明的君主節制使用,怎么還會浪費財力呢?”
【原典】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①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②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后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③,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④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⑤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⑥,非以盈宮室也;征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⑦以損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饑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里之外者也。”
【注釋】
①表:表率。
②愨(què):誠實、謹慎。
③尋:度量單位,兩臂伸開為一尋。
④福積資求:積累生活資料。一本“求”作“裘”,《大戴禮記·主言》作“畜積衣裘”。
⑤蠻夷:代指四方少數民族。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貶稱。夷:古代對東方少數民族的貶稱。
⑥弋:以繩系箭而射。
⑦禮節:以禮來節制。
【譯文】
曾參問:“敢問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回答說:“身居高位的能夠尊敬老人,這樣下層的民眾就會更加遵行孝道;身居高位的人能夠尊重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百姓就會更加地敬愛自己的兄長;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就能夠寬厚待人;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百姓就會選擇品格好的人交朋友;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百姓也就不會隱瞞自己的想法;身居高位懂得憎惡貪婪的行為,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居上位的人清正廉潔,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這就是上面所說的七教。治理民眾的根本就是這七種教化。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么治理百姓的根本就是對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將是百姓的榜樣,有了榜樣還有什么是不正的呢?所以君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仁,因此大夫才能夠忠誠于君主,而士也自然會講信義,民心敦厚,民風淳樸,男人謹慎、誠實,女子忠貞。這六個方面,就是通過教化而得到的結果。如果將這種教化散布天下,各地都不會產生埋怨情緒,用來治理尋常的百姓家庭也不會遭到拒絕。人的等級尊卑用禮來區分,以道義立身處世,按照禮法來做事,那么百姓放棄惡行就好比用熱水來澆灌積雪一樣了。”
曾參又說:“這確實是治理國家的好方法,只是我還不能夠進一步深入去理解它。”
孔子說:“你以為這些就夠了嗎?還有很多呢!古代賢明的君王治理百姓,會按照一定的法規,將土地分封給官吏來治理。賢良的人不會被埋沒,頑劣的暴民也就沒有地方可以躲藏。定時派遣官員去視察考核,引用賢良的人,退用那些才能品德差的官員。這樣的話,賢良的人就會愉快,而德行差的人就會感到恐懼。憐憫無妻或喪妻的老年男子和無夫或喪夫的老年婦女,撫養從小失去父母的孤兒,同情困苦貧窮的人,引導百姓尊重兄長孝敬父母,挑選有才能的人。國家能夠做到這七個方面,那么四海之內就不會有犯罪的人。身居高位的人愛護百姓,如同手足愛護腹心;百姓擁戴身居高位的人,就好比幼兒對待慈母。上下能夠相親相愛,上面的命令百姓就會聽從,措施也得以推行,百姓就會感激他的德政,身旁的人也會愉悅地服從,遠方的人會來歸附,政治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此。把手伸開就會知道寸的長短,伸開手可以知道尺的長短,舒展開肘臂可以知道尋有多長,這是近在身邊的準則。周朝的制度以三百步為一里,一千步見方為一井,三井合為一埒,三埒成為一矩,五十里的疆域可以建大城市,分封百里的土地可以建國都,這是為了積蓄生活物品,讓安居的人幫助居無定所的人。所以,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雖然所穿的衣服不同,說話的語言不同,沒有不歸附的。所以說‘百姓也不會因為缺乏生活用品就會有市場交易,社會秩序不會因為有嚴刑峻法而混亂’。捕獵野獸魚鱉不是為了充盈宮室,征斂賦稅也不是為了充實國庫,這樣做是為了可以更好地補救災年的不足,淫逸奢靡可以用禮節來防范。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文飾,禮法就會得到遵守,君主的命令百姓就會聽從,君主的行為就會成為民眾的榜樣。民眾和君主之間就好比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民眾對君主的信任就好比相信寒來暑往的規律一樣。君主雖然離百姓比較遠,其實就像在身邊一樣,這不是距離的遠近,而是在普天之下都能夠感受到圣明的德政。因此不用武力就有震懾的力量,不需要賞賜財物臣民就會追隨,天下百姓都能夠體會到君主的恩惠。這些就是一個圣明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也是能打敗千里之外敵人的原因。”
【原典】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①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②,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③。”
【注釋】
①篤行:努力去做。
②咸通:全部。
③衽(rèn)席之上:舊注,“言安安而無憂也。”衽席,睡覺用的席子。
【譯文】
曾參又問:“敢問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回答說:“不謙讓而天下得到治理,這是最好的禮節;不耗費財物能夠使天下的人愉悅,這是最好的獎賞;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這是最美妙的音樂。圣明的國君能夠努力做到這三點,就知道誰是治理天下的好君王,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也都能為他所用。”
曾參問:“敢問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說:“古代圣明的國君一定會知道所有天下賢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又能夠了解他們實際的才干,知道他們所住的地方及他們的人數,然后再封給他們天下的爵位使他們得到尊崇,這就是最高的禮節,不謙讓能夠治理天下。使天下的士人因為天下的祿位而得到富貴,這就是最高的獎賞,不用消耗浪費天下的財物能夠使天下的士人都會開心。這樣一來,天下的人就會重視名譽,這就是所說的最美妙的音樂即使沒有聲音也能夠讓百姓和睦。所以,天下最仁慈的人,能夠與天下至親親和;天下最聰明的人,能任用使天下百姓和睦相處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夠任用天下最賢明的人。做到這三個方面,然后再向外征戰。因此,一個仁慈的人莫過于愛護人民,一個有智慧的人莫過于知道賢人,善于執政的君主莫過于選拔賢能的官吏。擁有疆土的國君能做到這三點,這樣全天下的百姓就會和他一起同呼吸共命運了。禮法廢弛的國家是一位圣明的國君所要征伐的國家。因此就要殺掉這個國家的君主來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安撫這個國家的百姓而不是搶奪他們的財產。因此圣明君主的政治就像及時雨,降落下來百姓就會高興。所以,他的教化得到更多民眾的親附,施行的范圍也就越來越寬廣,這就是軍隊出征能得勝還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