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孩子,看見自己:寫給媽媽的心靈成長書
- 徐靜
- 3134字
- 2021-05-31 12:37:29
第一篇 透過孩子,看見并療愈自己
第一節 心理學邂逅教育,用爰與尊重陪伴生命的成長與綻放
我們一起“長大”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常常感到很幸運,能夠從事著一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溫暖和力量的行業是幸福的!每當有來訪者或學員帶著頓悟和重生的微笑閃著淚光對我說:“徐老師,謝謝你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過往,帶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我都會為他們綻放的笑臉而倍感欣慰。然而一個成年人決定覺察和面對自己內在的問題時需要很大的勇氣、耐心甚至機緣,也不得不忍受“劇痛”以期望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喜悅!多少人為了療愈心靈深處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小孩,忍痛揭開童年的創傷,為了能感受和擁有的幸福多一點兒,在精神枷鎖與心靈自由間反反復復地掙扎,這一路走來,我深知其中的不易。
兒時的經歷對于人生的命運至關重要,那些缺失的安全感,那些被壓抑的、印刻在記憶細胞中的情緒和被打擊的自信心以及那一顆顆不常被大自然和美好事物滋養過的心,那些因缺少陪伴和尊重而變得孤寂和桀驁的靈魂,那些沒有體驗過真正的愛與自由而受傷的心,需要我們事倍功半的精力去修復和填補。
多少善良的人們在迷茫、焦慮和恐懼中度過看似忙碌而充實的每一天,他們也許功成名就并擁有光鮮的外表,但他們會在某一個普通的夜晚突然醒過來,被莫名的恐慌和空虛占據著心靈,拷問自己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似乎總有無數的壓力、憂慮和不幸充斥在周圍,使得我們離那顆感恩、喜悅和被愛充盈的心漸行漸遠??此品e極健康向上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全然地活在當下、享受生活、享受人際互動的樂趣和感受家庭中的愛與溫暖呢?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沒有人可以再來一遍。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害怕和哭泣,脆弱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和我們內心中最真實的部分做朋友吧,只有我們面對和接納它,我們才有可能變得真正強大。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窗外的鮮花和掌聲,他們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他們的笑容同樣可以開懷。我們會讓孩子知道,即使前方的路布滿荊棘,或者生活似乎并沒有眷顧你的付出,你也一樣可以悅納上天這份獨特的禮物,感恩生活,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篤定地邁出生命的每一步。
滋養心靈的教育
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真正地讓每一顆心靈都被滋養到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為孩子健康和獨立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他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也不能確保他學到的知識就會讓他過上富足的生活,更難說這種富足是他自我實現的精神愉悅。孩子們會勇于成為他們自己,他們的靈魂是自由的,因為他們的幸福感來自于自己強大的內心,他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們快樂,不是因為“我比你幸福”,而是源于“我們都幸?!?。他們會愛自己、接納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也是美好的,是值得信任的,他們愛身邊的伙伴,有愛心,愿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世界本就布滿了無處不在的險惡,我們要教會孩子時刻提防。我們要用善意引導孩子更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對自己的一切保有清晰的覺知。但是一個內心無力、軟弱和冷漠的孩子在危險的時候反而是不會保護自己的,不安的敵意和防御并不會降低遇到危險的概率,相反,孩子們只會在惡性循環中驗證更多的世間兇險。而心中充滿恐懼的靈魂只會吸引到更多帶給我們恐懼感的人、事、物。盡管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似乎常常讓人失望,我們的周圍也的確充滿了各種挑戰和事與愿違的無奈,但孩子們仍然熱愛這個世界,未來有著無限憧憬。他們愛爸爸媽媽,不是因為有孝順和贍養的義務,而是因為靈魂深處的連接和那份發自心底的感恩和愛。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不是叮嚀、檢查、監督和審查他們,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
人類生來就具有兩種基本的能力:一種是愛,一種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教育的初衷本是要誘發孩子對知識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促成其智慧的生成,而不是在大人殷切的期望和填鴨式的教授下把學習變成責任和負擔。遺憾的是,在全民焦慮、攀比心和功利心盛行的教育氛圍中,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卻悄然地在高壓的學習競賽中變了味。
也許有家長說,沒有辦法,這個世界的競爭就是這么殘酷,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如果一個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探索精神,又不會主動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不會感受生命、感恩和欣賞他人,他其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求知的樂趣和意義也早已蕩然無存。當有一天他為工作壓力、人際關系、家庭矛盾和生活的意義而苦悶的時候,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尋求心理幫助去撫平內心的掙扎和深層次的困惑。而對于一個內心有愛、尊重規則、對世界充滿善意和好奇的生命,擁有令人敬佩的才能和學識只是享受生命的過程中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不是萬能,教育也不是無能,教育是無限可能。沒有尊重就不是愛,沒有愛便談不上教育。不是蹲下來說話,就是尊重孩子;也不是凡事都點頭,就叫做給孩子空間;更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規則與要求去給予期望就是重視。帶著對生命的愛和珍視,近些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在了兒童早期家庭教育上,這是一個深刻而富有歷史使命的課題,同時創辦了一個溫暖的小幼兒園——愛可園。它沒有高大上的圍墻,但是它孕育著愛和童年無限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看到生命可以這樣美好!用尊重陪伴生命的成長和綻放。希望我們微薄的力量能帶給孩子們和他們的家庭以滋養心靈的教育,陪伴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收獲成長的幸福。
當有一天,孩子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擁有一顆篤定而溫暖的心的時候,他們會發自心底地微笑著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