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放松一點兒,不妨試著允許自己、允許孩子

起名兒中的智慧與期待——用愛孕育無限的可能性

起名字里面奧秘很多,生辰八字、缺金少土的考量賦予了姓名獨特的魅力。書本里有我們熟悉的“潤土”,時代的使命感把姓名詮釋得神圣而有力,歷史的印記讓一個“1949年”生出萬千個“建國”和“富強”。是啊,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寄托了家族對孩子無限的祝福與祈盼,人們恨不得把世上所有美好的字眼,都濃縮在名字里送給孩子。我家兒女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可”字,兒子名“可棽(shēn)(小名佑佑)”,女兒名“可晗(小名咪咪)”,于是有人好奇:徐老師,你家寶貝名字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園名“愛可園”里面也有個“可”。是的,起名字的過程讓我更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心中對孩子的期待。

可:允許、接納、尊重、平和的敬畏心

愛可園得名的時候,我們希望用“愛”孕育生命無限的可能性。“可”是我們無比珍惜的字眼,因為這是允許孩子做自己的核心,它是一種允許,一種一切如其所是的大愛。它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接納。它是一種看見,是一種對宇宙中“存在”的尊重,就像欣賞落日一般,我只是去默默地看著、觀察著。我看到了,不帶任何評判,我只是帶著一顆敬畏的心,去欣賞這個小生命屬于他自己的精彩。人類從未停息過在宇宙中探索愛的真諦,而事實上,無論我們怎樣詮釋“愛”,它的本質都是一種接納。沒有接納,愛便無從談起。

也許會有人擔心,這所有的“允許”豈不是把孩子慣壞的節奏?其實不然,這種允許是一種深深的信任和謙卑。因為我不擔心沒有我的幫助,孩子就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這美其名曰的“幫助”也許只是一種“干預”,孩子未來的世界存在于我們無法企及又難以描繪和預測的明天!所以我允許他的生命之河按他自己最歡快的、最舒適的節奏流淌;我允許這個世界上人和事的發展與自己想象得不一樣。而我知道,能做到這一切實屬不易。孩子一直在教我踐行這生命中最重要的功課:做從容堅定、平和溫暖的自己。

其實,如果所有的家長和幼兒教育者都不急著把成人的想法、要求和愿望強加在孩子頭上,孩子便能夠真正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愛才可以流動起來。于是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他們的未來甚至會令我們刮目相看。要做到真正的不干預的確不容易,社會主流文化和我們身上的烙印幫我們把內心中的焦慮投射給了孩子,仿佛如果我們不改變孩子,不糾正孩子,孩子就不會發展得如我們想象的那般好,而這樣的擔心說到底是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

我的孩子們和千萬個孩子一樣,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這種生命力也時常被人們詮釋成“淘氣”,甚至是“可怕的”第一反抗期。然而我想說:孩子,你可以是那個說話并不早、黏在媽媽身邊的寶貝;你可以是你現在的樣子,你可以脆弱,在傷心的時候哭泣;你也可以不那么陽光開朗,選擇在角落里默默地獨處;你甚至都不必完美、優秀和堅強,因為你是獨特的你。盡管我不強求,但我卻相信你那強大的生命力會在一個安全、有愛的環境里使你成為最好的自己。我相信,當你被大家信任的時候,便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勇氣、光芒、溫暖和力量。

棽:活在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棽是一個生僻字,枝繁葉茂的意思。我和先生希望孩子擁有充實而富足的內心世界,另外,此字乍看上去有點兒像“夢”。夢是人潛意識中珍貴的資源,它開啟了我們探索內在的大門。我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也希望他能夠帶著自己夢想的翅膀,翱翔在屬于他自己的天空上。

最終讓我毫不猶豫選取“琴”這個字的關鍵,是下邊那個“今天”的“今”字。“活在當下”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本質,讓我們活得自在和腳踏實地,這往往是實現夢想的核心,把一切生命中虛無的、浮躁的干擾通通放下,然后就會看到,我們每個人真正擁有的就只有此時才此地。正如《功夫熊貓》里面那句經典而智慧的臺詞: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now is a gift, which is called present。是啊,昨天是一段歷史,明天又如同迷霧,而當下卻是生命饋贈的禮物!

如今女兒可晗也一天天長大,“晗”是初升的太陽。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愿生命以全新的美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們擁抱陽光,綻放生命的那份喜悅和愛。

我相信,有許許多多的爸爸媽媽都在名字里融入了各種期許,你家寶貝的姓名里又有怎樣的故事和小小心愿呢?

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有些人聽到“允許”二字,如臨大敵,什么?允許?那孩子豈不無法無天了。孩子不爭氣,就是不夠嚴格。嚴師出高徒,你今天不管,明天有你后悔的,社會也會教訓他的。什么?允許自己?不不不,我們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兒,要一日三省、時刻保持對自己高要求,避免出錯!在這里我們先不著急和社會傳統信念系統叫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話沒毛病,但我們需要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你不允許自己哭,悲傷去哪兒了?你不允許自己懶,疲倦去哪兒了?你不允許自己生氣,憤怒走遠了嗎?每天用一把自責的小刀子捅自己,你的感覺如何?如果有人說:不,不,不,感覺不重要,我們要完美的結果,逼自己一下,痛一痛才會成功。”那么我想問,如果從“應該”和“有效”兩者中選擇,你怎么選?每個人都有培養孩子的標準與期待,但如果,你的“不允許”恰恰打亂了孩子成長的步伐,使得他無法調動起自己成長的力量,你會不會在陪娃成長的道路上放緩腳步,多一些沉默,允許更多的自由呢?你也許點頭了,但更多的人會說,即使我想也做不到啊。是的,我們習慣了挑自己的毛病,怎么可能放過孩子?

允許孩子還包括允許孩子失敗,允許孩子無聊,允許孩子憤怒。你不需要做孩子的拯救者或隨時為孩子待命,時刻想著如何安排孩子的“學”和“玩”,成為替孩子服務一生的學習和娛樂委員會秘書。當你真的信任他,不嘗試替他解決問題、填滿他的閑暇時,你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得負責和強大。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什么也不需要為孩子做,只是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平和地允許非我所愿的情況發生。如果恐懼和擔心浸染了我們與孩子的關系,就遮住了我們對孩子的信任與希望。

德國當代系統心理學大師伯特·海寧格先生在《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中有這樣一段智慧的語言: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地評判我,如此地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里,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當我們真正了解了自己,就不會輕易妄自菲薄或感到渺小自卑,我們才會自然而然地給自己允許,允許情緒能量自然地流動起來,允許自己現在是現在的樣子,允許一切的發生,不與之抗拒,允許一切流經我們,但不抓取、不焦慮、不痛苦。“允許”的力量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力量,它幫助我們放下執著與焦慮,內在的智慧自然生發,再大的問題也自動化解,不治而治。

美玲的困惑

美玲為人和善,人緣不錯,可最近她為孩子的事情操碎了心,四歲半的兒子小帥這段時間特別喜歡說臟話,弄得溫文爾雅的美玲帶孩子出去甚是尷尬。“我這兒子怎么突然變成這樣了?什么難聽說什么,什么過分說什么,而且我說他他根本不聽。那天我正和閨蜜帶孩子聚會,他沖著人家便說:‘屁阿姨,臭粑粑!’我也忍不住發飆了,他還繼續說,沒幾分鐘又跟我閨蜜的女兒大喊:‘小心我把你煮著吃了。’我真想找個地縫兒鉆進去,無語啊!我至今記得閨蜜當時看我的眼神”,我問道:“你覺得小帥說這些對他來說有什么好處嗎?”“這我倒是沒想過,能有啥好處?他就是調皮唄!可能覺得好玩,想引起我注意,那天我光顧著和閨蜜講話了!”

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體會到語言的力量,通過說“狠”話感覺自己很厲害、很與眾不同,有些人把這一段兒叫做詛咒敏感期。當我們暴跳如雷、大動干戈時,孩子會愈發體會到侮辱性語言的威力而樂此不疲。但我們如果并不為此緊張,甚至不去回應和糾正他們,他們反而會覺得沒意思了,逐漸放棄這一行為,這就是允許的力量。

了解了這一點,美玲頓時理解了為何小帥的“問題”愈演愈烈了:她總是不失時機地配合孩子給出完美的反饋——憤怒和指責!“但是做到不說他很難呀,我覺得在閨蜜面前特沒面子,人家的小姑娘乖乖的,多招人愛。”“是啊,知道到做到是有距離的,我們需要先足夠了解自己。”經過內在的探索,美玲發現她不接納自己才是不接納孩子的根源,孩子的問題給了她一個機會反觀自己和閨蜜的相處模式。一直以來,她都試圖在攀比中證明自己的價值:彼此的老公夠不夠帥,生活夠不夠富裕,孩子夠不夠乖。仿佛只有外在的砝碼和比較中的優越感才能讓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要維持表面的溫文爾雅,要隱藏深埋于心底的攻擊性,這些焦慮讓她活得不真實,也好累,是時候收回外求的目光,來面對真實的自己了,她突然有點感謝自己眼中“一無是處”的孩子。

你所抵抗的,都將變得更大

我們抱怨孩子不乖、老公不給力、教育太功利、社會太亂,所有這些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的不滿態度加劇了。我們關注什么、對什么興奮,什么就會來得更多、更猛烈。不管你是否相信,這永遠是宇宙的規律。榮格說:“凡是我們抵抗的,都將變得更大!”

我們緊盯著孩子的胃口,不接納他現在的樣子,于是成就了一個需要追著喂飯的吃飯的“困難戶”。我們不允許孩子“吃手”,便賦予了他將吃手進行到底的力量,甚至一輩子都難以戒掉。我們不允許孩子碰危險的東西,他卻總在尋找機會挑戰權威。我們不允許孩子吃零食,他便想盡一切辦法吃到。我們對孩子大喊:“不許哭!”孩子哭得更肆虐了,或許他可以因為恐懼,硬生生地憋回了情緒,但這份內傷不是傷了身體就是傷了心。

也許有人說,不全是這樣吧,我家孩子被我管得很服帖,說一不敢二,是的,很多孩子就像那馬戲團里的小象一樣,在無數次掙扎之后放棄了反抗,直到它長大,哪怕是擁有了龐大的身軀和無與倫比的力量,它也不再試圖掙脫那腳上的鏈鎖。因為它的心早已死去,它已經堅信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和弱小。直到有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讓大象本能地掙脫了鏈鎖,它才憶起自己的力量。可是,不是每頭象都能遇到那場大火,也不是每頭象都耐得住炙烤的疼痛,并迸發出重生的力量。在你為成功馴服了孩子而歡慶的時候,捫心自問,你和孩子的關系好嗎?孩子發自心底地欣賞自己、愛父母嗎?他的內心溫暖而有力嗎?他的才能都能自如地發揮出來嗎?你是否有機會自豪地說:“我的孩子已經十幾歲了,仍然愿意和我說心里話?”對于不少父母,這是他們最欣慰、最自豪的時刻。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陳爸爸感慨頗多,前幾年他和太太都忙于生意,顧不上孩子,但也盡其所能地操心孩子。暴脾氣的他煩躁了就罵,急起來就打,太太則以嘮叨孩子為主。小時候被管得很服帖的兒子上了初中后像是變了一個人:逃學、不與父母交流、早戀。夫妻倆如今每隔一周就趕火車來到我的咨詢室尋求幫助。曾經讓他們引以為傲的乖兒子如今令全家束手無策、陣腳大亂。“唉,沒辦法,誰叫我們倆這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呢!”陳家夫婦剛來的時候很認命地嘆氣。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們來看看你所關注的和抗爭的問題如何變成一個確鑿的事實,可以說,集體意識的力量是巨大的。

其實,世上本沒有青春期與更年期這兩個特殊階段的矛盾問題,說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問題。2005年前后,我翻譯了幾本專門介紹更年期的書,也許是我開始關注了,又或者是社會的趨勢,自那以后,這兩個名詞就開始流行于大街小巷。翻譯書稿的研究學習過程幫我更系統地了解了年齡變化的趨勢、激素分泌水平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給身心帶來的可能是巨大的沖擊,但標簽的強化作用依然難以被否認。過去人們沒有聽說過青春期,青春期問題也仿佛沒那么突出;過去人們沒想到把暴脾氣和睡不著覺往更年期上歸因,也很少有人暗示自己到了某個特殊的時期。現在我們定義它、描述它、談論它、研究它、排斥它,影視作品宣傳它,生理和心理的醫生都重視它、治療它,它便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固化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問題”。

其實,這兩個時期不過是人們身心問題模式積累的集中爆發期。拿青春期問題來說,它最容易發生在回避問題、武斷專制的缺愛的家庭中。孩子很小的時候往往沒有力量和成人抗爭,但當他們身體迅速發育,心理和生飛躍式的發展賦予了他們能量去反抗,他們開始試圖證明自己的強大與獨立,于是那些被壓抑的、曾經不敢表達的情緒與不滿就會變本加厲地發泄出來。對于家長來說,青春期問題不過是來檢視親子關系的。而危機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能否透過問題的暴露迅速學到生命的功課比忙著貼標簽、壓制問題要實惠得多。

陳家夫婦通過對自己原生家庭和自我成長的探索,改善了夫妻關系,學習了新的溝通模式,開始嘗試傾聽孩子,與兒子的關系有了很大緩和,兒子感受到了尊重與理解,也逐漸放下防御,開始了解自己,把抵抗父母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生命動能,真正為自己負起責任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阜城县| 安新县| 十堰市| 青神县| 镇康县| 古蔺县| 临朐县| 沾化县| 邢台县| 香港 | 双流县| 寻乌县| 洪洞县| 高陵县| 阳朔县| 舟山市| 西丰县| 比如县| 长沙市| 丹东市| 武冈市| 七台河市| 台北县| 莱芜市| 门头沟区| 页游| 大埔县| 滦南县| 固原市| 武定县| 合作市| 黎川县| 新平| 乌拉特中旗| 柘城县| 定日县| 颍上县| 夹江县| 天气|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