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歲前,媽媽要讀的心理學
- 胡琳編著
- 1536字
- 2021-06-04 18:16:58
5~8歲:兒童心理成長叛逆期
父母的煩惱
原本吃飯習慣很好的孩子,最近突然不愛吃飯了。媽媽越是讓他吃,他就越是不吃,還跳下飯桌去玩耍,最后軟硬兼施才讓孩子坐在媽媽懷里吃完了飯。
孩子每天有半小時的動畫片時間,最近,看完規定的動畫片之后,孩子總會提出相同的要求:“我還要看一集動畫片。”平時每天都會為了這個問題爭執一番,終于在一個周末的晚上,媽媽同意孩子多看一集動畫片,但孩子不聽了,也不看動畫片,而是平靜地去玩玩具了。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叛逆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2?3歲的寶寶叛逆期,6?8歲兒童叛逆期,14?16歲青春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通常有一些典型的表現:破壞性強,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本,或故意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堅持要某一件東西,即便是另一件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便季節不符;想要做的事情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父母要求的事情偏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就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愿自己玩,也不和父母一起玩;故意破壞之前訂好的規矩;層出不窮地提出新的要求;和父母講條件,要滿足要求才肯做事;和別的小朋友玩要時,爭搶同一件玩具;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不過又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嚴重時還打人。
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后,必然對“我”的能力產生好奇。所以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探索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會對別人產生什么影響。由于破壞比建設更容易,孩子缺乏能力,所以他們通常通過破壞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建設性行為。同時,由于孩子語言能力尚不完善,還不懂得通過語言來交流,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會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樂于觀察他(她)的攻擊所帶來的效果。
同時,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面,孩子渴望獨立,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這樣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擔心父母會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唱反調”。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前來回游離。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這一現象還會不斷重復,孩子未來究竟能否實現真正的獨立,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心理支招
1.了解孩子叛逆行為的原因與動機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和父母最為親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只有平時多注意觀察,多學習孩子教育的相關知識,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想要自己嘗試、獨立表現的需求,盡可能多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的需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
2.在原則問題上不能遷就
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斷挑戰規則,另一方面又不斷追求規則。假如規則混亂,孩子便缺乏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規則時要講科學,規則一旦制定,就必須遵守。不制定超出孩子能力的規則,例如要求孩子上課不走神等。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只是要求自主行動,例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父母不應當因為怕麻煩而禁止孩子做。
3.以巧妙方法進行引導
叛逆期的孩子問題較多,父母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引導。例如,父母讓孩子吃飯,孩子偏不吃,父母可以采用激將法要求孩子不吃飯,孩子反而拼命要求吃飯;不讓孩子關燈,孩子反而要求關燈。不過父母在使用這個方法時,語氣應盡量真實、平靜,根據孩子的情緒適當調整。
又如,孩子到處扔東西吸引父母注意力,這時父母要假裝沒看見,繼續和家人聊天。孩子發現沒有引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然會停止這樣的行為。
4.耐心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千萬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大哭時,父母可以抱著孩子到安靜的地方,或者靜靜地聽孩子哭一會兒,讓孩子平靜;搞清楚孩子為什么哭,是哪一種情緒,傷心還是憤怒;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緒平靜了,想新的辦法轉移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