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關系心理學
- 彩云心理編著
- 1950字
- 2021-06-04 18:22:42
第五節 日常用語顯露對方真實品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幾句日常用語,這些語言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由于習慣而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一般情況下,日常用語簡潔明快,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有幾句口頭語。所謂“窺一斑可知全豹”,在看似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日常用語中,經常隱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品性?,F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日常用語看似是隨便說出口的,其實跟說話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狀態密切相關,日常用語也影響著其他人對說話者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常用語其實也不完全是無心之言,它其實是一種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反映了說話者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從不同的日常用語里,我們也可以洞察對方的品性特點。
老李的日常用語就是“是”“好”,同事經常開玩笑:“對你的工作還滿意吧?”他總是笑呵呵地回答:“是的?!彼坪酰麖膩砭蜎]有反對的意見。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意見,老李對這位說:“是,你說得對。”回過頭,對那位也說:“對,你說得沒錯?!边@樣沒有立場的說話態度,總是讓同事很掃興。
剛開始同事接觸他,以為他這樣說話是由于陌生的關系,不想得罪人。時間長了,與同事都熟絡了起來,他還是這樣說話,同事就覺得很討厭了,而且,總覺得他這個人比較“虛偽”,不愿意與之交往。上司也覺得老李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會一味地順從,認為他這樣的人對公司將不會有很大的幫助,于是就一直沒有重用他。
在公司,沒有誰能與老李談得來,因為大家覺得他這種模糊的表態方式讓人非常不舒服。所以,最后老李既沒有得到領導的賞識,也沒有獲得同事的好感,而且還非常令人討厭。
實際上,老李那“是”“好”的日常用語是源于其唯唯諾諾的個性,并不是虛偽的表現。面對一些事情,他不愿意表態,其實也是懼怕表態,害怕因為自己真實的意見而與他人發生不快。于是,他甘愿只當個老好人,無論別人怎樣,他都不發表任何意見。不承想,這樣一來,使得人們覺得他態度不夠鮮明,好像很虛偽。由此可見,一個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語,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真實的品性,從而幫助我們深層次地了解他。
下面,我們對一些日常用語所表達的個人品性進行分析。
1.習慣說“聽說”“聽別人說”
有的人喜歡說“聽說”“聽別人說”之類的語言,他之所以不說“我說”而是說“聽說”,是在告訴別人,自己所說的話并不是發自內心,而是道聽途說,如果這些話不可信,那么,也不會是自己的責任。有時候,即使這些話并不是聽來的,而是自己想說的話,但為了推卸責任,他們也會在話題前面加上“聽說”,以此達到“不負責任”的目的。
這樣的人每做一件事情總是為自己留條后路,以備不時之需。在做事的過程中,他們辦事圓滑,但卻缺乏一定的決斷力,常常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2.習慣說“應該”“一定”“一定要”
有的人喜歡說“應該”“一定”“一定要”之類的話語,聽上去,話語里含有強烈的命令性以及確定性。經常說這類話的人,可能有著較強的自信心,他們做事較有條理,理性大于感性,即使遇到了困難或阻礙,他們也不會慌亂,而是顯得異常冷靜。
3.習慣說“老實說”“真的”“不騙你”“絕對是真的”
有的人喜歡說“真的”“老實說”“絕對是真的”“我真的沒有騙你”之類的話語,其實,當他們這樣反復強調的時候,其內心卻是不確定的。反復強調的結果是希望別人相信自己所說的,同時,也是刻意表明自己確實值得信賴。這類人時常處于憂慮狀態,他們總擔心自己說出的話被人懷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被誤解、懷疑的經歷。
另外,這樣的人大多性格急躁,對于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他們常感到憤憤不平。對自己所說的事情,他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而對于所說的話,他同樣在意他人的評價。因此,在說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會一再強調自己所說內容的真實性,在其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4.習慣說“但是”“可是”
有的人喜歡說“但是”“可是”之類的話,緊接著,所說的話題就開始了轉折。喜歡這樣說話的人,總喜歡用后面的談話內容來為自己辯解,或者是尋找理由。當然,當事人后面所說的話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給自己前面所說的話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
5.習慣說“也許是吧”“可能是吧”
有的人喜歡說“也許是吧”“可能是吧”“大概”之類的話,給人的感覺很模糊,搞不清楚到底是“是”,還是“不是”。經常說這類話的人,他們習慣性地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以此來保護自己。即使在朋友面前,他們也會有意識地保護自己,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另外,他們善于待人接物,其冷靜辦事的個性,贏得了不少好人緣。
6.習慣說“啊”“這個”“那個”
有的人喜歡說“啊”“這個”“呀”“那個”之類的話語,習慣這樣說話的人,他們給人的感覺是反應比較遲鈍,其實并不是這樣,而是因為他們有著較深的城府。在很多時候,之所以假裝沒聽清楚,是因為需要時間來思考自己到底該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