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琰隱形
介琰者,不知何許人也。住建安方山,從其師白羊公杜受玄一無為之道。能變化隱形。嘗往來東海[1],暫過秣陵[2],與吳主相聞。吳主留琰,乃為琰架宮廟,一日之中,數遣人往問起居。琰或為童子,或為老翁,無所食啖,不受餉遺。吳主欲學其術,琰以吳主多內御,積月不教。吳主怒,敕縛琰,著甲士引弩射之。弩發,而繩縛猶存不知琰之所之。
[1]東海:古郡名,秦置。楚漢之際也稱郯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西。西漢轄境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2]秣陵:古縣名。秦始皇改金陵邑而置。在今江蘇南京。

介琰,不清楚是哪里人。他住在建安郡方山,跟從他的老師白羊公、杜(契)學習玄一無為的道家法術。能夠變化、隱身。他曾經到東海郡去,回來時在秣陵暫時停留,和吳國君主孫權有往來。孫權留介琰住下,于是給介琰修建了官廟,一天之內,多次派人詢問起居。介琰有時變成小孩,有時變成老人,不吃不喝,不接受饋贈。孫權想學他的法術,介琰因為孫權宮中有很多妃嬪,好幾個月都沒有教他。孫權生氣了,下令把介琰捆綁起來,讓甲士拿弓箭射他。箭射出去,綁的繩子還在,介琰卻不知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