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天賦教育法
- 王佳玫
- 2146字
- 2021-06-10 14:50:24
推薦序1
中國人有一個優良傳統,即每個成熟的家庭都極為重視孩子的教育。作為父母,不一定望子成龍,但都期待孩子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美好心愿,家庭夢想,如何達成?教育失敗的案例常常成為網絡媒體渲染的熱點:某明星,代孕棄養,遭到社會的道德審判;單親媽媽含辛茹苦撫養大的北大高材生,狠心弒母;游族網絡CEO被合作伙伴毒死,而下毒者是美國公立常青藤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法學海歸。這些熱點看似八卦,但背后是教育的失敗與缺失。孩子不單單要成為精通課本知識的“小鎮做題家”,還要成為心理健康、有責任擔當的陽光少年。學業、特長、身體、心理哪一樣不重要?孩子成長的背后是對家長的考量。
我是研究領導力的學者。領導力的研究常常采用回溯性研究路徑,即對領導者的成長經歷進行回顧分析,看領導者在成長過程中是哪些因素使他取得了成功?哪些因素“形塑”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哪些特質是優秀領導者所共有的?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一定是一個好的“教育產品”。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成功了,人們試圖在他媽媽梅耶·馬斯克身上尋找成功之道、育兒妙方。梅耶·馬斯克67歲時以一頭白發的形象出現在時代廣場廣告牌上,72歲時推出新書《人生由我》。她的教育理念是:倡導孩子們自由選擇并為之負責,家庭成員間也會彼此扶持、相互提建議。梅耶·馬斯克的理念引發了我的思考: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哪些要素更為關鍵?
第一,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心理學家愛德華·L. 德西和理查德·佛拉斯特有一本經典的著作《內在動機》,書中觀點認為,滿足個體自主、勝任和聯結(指人際交往與支持)三種基本需求的環境條件,可以增強人們的主動性,提升人們的創造力、幸福感及績效水平。所以,家長不可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企圖掌控孩子的一切,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緣木求魚。家長和孩子在互動過程中,最高的藝術是讓孩子感覺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家長的強迫。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孩子就不會有青春逆反了,因為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如何反對自己呢?隨著孩子成熟度的增加,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主空間,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被釋放出來,給你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第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領導力的第一品格就是責任心。領導者必須對下屬、組織、社會有責任心,敢于擔當。大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常常設有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其目的就是觀察在沒有指定領導者的情況下,誰更有責任心,主動站出來擔當討論的組織者。責任心是做好一項工作的品質保障,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鑒于此,我們家長應從孩子參與家務、參與學校勞動著手,形塑孩子的責任意識。此外,還需要幫助孩子養成思考行為結果的習慣,包括行為的第一結果和第二結果。第二結果和第一結果常常相反。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養成先思考結果然后再去行動的習慣;另一方面,更具價值的是培養了孩子的決策能力。能夠考慮到第二結果的決策都是英明的決策。這是我在培養領導干部的時候反復強調的決策原則,但是,缺乏少年時期的習慣養成,效果欠佳。
第三,磨煉孩子接受挫折的意志力。挫折是人生經歷的自然組成部分,不存在沒有挫折的人生。正確應對挫折是每一個人所必備的能力之一。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就會產生悲劇。年輕人面對挫折時的脆弱令人震驚。有的父母感慨,自己小時候雖然生活條件差,吃苦多,但什么事情都沒有?,F在孩子條件優越,什么都不缺,一帆風順,反而一堆問題。問題的癥結正在于此。孩子條件太優越了,失去了挫折體驗,也就沒有了挫折的應對能力。如何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我們又不能人為地設計一個艱苦的環境來改變孩子對生活的認知。實際上,有兩條途徑可以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孩子的需求不要百分之百地滿足,有意識地滿足八成,讓孩子習慣于生活中的不滿足;二是鼓勵孩子參與競技性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不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排解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習慣于比賽中的失敗,思考如何轉敗為勝,激發其在逆境中積極作為的心態與智慧。常青藤高校偏愛運動素養好的學生,其緣由就在于此。
第四,改變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成功的企業都以客戶為中心。個體的成功同樣如此,為眾人謀福利的人必然成為眾人的領導者。你為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社會就會給你多大的回報。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任正非、馬云、馬化騰等之所以能夠聚集巨大的財富,正是因為他們所創立的企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為社會帶來了其他人不可比擬的價值。這種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品質是稀缺品質,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假如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缺失了這方面的價值訓導,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迷失方向,欠缺同理心,在追求私欲的過程中頻頻碰壁。因此,支持孩子參與志愿活動很有意義,能夠培養孩子關愛他人、關心公共利益。愛心能夠引領孩子擁有成功而多彩的人生。
教育是個大話題,也是個大難題。上述四點是我30年教育、研究的感悟和總結??雌饋碛行┏橄?,這是學者的特點,也是缺點。令人高興的是,我的學生王佳玫,將這些抽象的理念進行了情景轉化。她的新作《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針對家長所面臨的“成長的煩惱”,通過大量的案例為讀者娓娓道來,講故事,解困惑。父母細品讀,孩子多受益。
祁凡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教授
2021年1月于中國人民大學求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