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醫辨證論治學發展史

中醫學是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所形成的傳統醫學,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養生和診療手段。中醫學受到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是一個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氣、血、精、津液等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其內容包括了傳統哲學思想、對正常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認識,以及預防和診療疾病的原則、方法與手段。中醫辨證論治的診療思想是指導中醫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形成

早在公元前5世紀,著名醫家扁鵲就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為中醫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發展的基礎。《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系統闡述了人體結構、生理、病理,以及病證的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等問題,其內容包括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針灸和湯液治療等,從而以豐富的內容和系統的框架奠定了中醫辨證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不僅在診斷學的方法上奠定了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而且提出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全面考慮。

《難經》系秦越人所著,成書于漢以前。全書內容豐富,共有八十一個問答,稱為“八十一難”。該書以問答的形式,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則和治法等,尤其在脈診等方面,其內容較《黃帝內經》更為詳細,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也成為后世指導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公元前2世紀,西漢名醫淳于意創“診籍”,開始記錄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狀及方藥和就診日期,以作為復診的參考,為辨證論治臨床經驗的總結奠定了基礎。

方劑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有悠久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運用單味藥治療疾病。時至商代,經過長期醫療實踐,藥物知識逐漸積累,人們開始把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制成湯液,成為最早的方劑,故有伊尹創湯液之說。據考證,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早于《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的最古老的一部方書。收載臨床各科醫方達283首之多,而且還有了湯、丸、散等簡單劑型,說明在周代方劑已經廣泛地被用于治療疾病?!饵S帝內經》載方雖然只有13首,但對辨證、治則、處方、配伍、宜忌等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特別是提出了“方制”的概念,指出制方的基本規律,為方劑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東漢末年,著名中醫醫家張仲景繼承《黃帝內經》理論,總結臨床經驗,編著了《傷寒雜病論》。該書在宋代經林億等整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本書以條目的形式,論述了疾病的臨床表現,并辨析為某種病證,從而提出治法和處方用藥?!秱摗反_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金匱要略》則以臟腑的病機理論進行分證論治。這兩本書共載方300余首,以病脈證治統括方劑,六經病證均有代表方,隨證加減又設衍化方,將理、法、方、藥融為一體,已初步形成了“八法”的雛形。每首方劑均組合有法,選藥精當,配伍周密,療效顯著,示人以法。這兩本醫籍對外感病證和內傷雜病進行的論治,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原則?!秱s病論》既是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又是集漢以前方劑之大成,為方劑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內容,為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另外,杰出的醫學家華佗詳論證、脈,論臟腑寒熱虛實、生死順逆之法,為臟腑辨證奠定了基礎。

二、魏晉隋唐時期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發展和病因病機專著的產生

隋代巢元方等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是中醫學第一部詳論病源和病因病機證候學的專書。全書分67門,列各種疾病的證候共1739論,內容豐富,診斷明確。宋代陳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在病因學方面提出了“三因學說”,他在梁代陶弘景《補闕肘后百一方·三因論》的基礎上,提出病因應按外所因六淫、內所因七情和不內外因三類進行劃分的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對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

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兩本以記載處方和各種治病手段為主的方書。書中在論述方劑的分類和各種處方的適應證時,對《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有所發展,尤其在臟腑辨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使其內容更豐富和系統化。該書強調診病時,既要注重掌握病源與病機的演變,又要重視色、脈和按診。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由于醫療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對疾病的認識和醫方創制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方書著述的數量急劇增加,但在方劑學的理論闡述方面沒有新的突破。這個時期方書已達數十種,但可惜多已亡佚。僅存的只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書中記載大量驗、便、廉的有效方劑,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北齊徐之才著《藥對》,將藥物按功效分為10種,后人轉引為方劑分類方法,改稱“十劑”,為方劑按功效分類打下了良好基礎。隋代的《四海類聚方》多達2600卷,《四海類聚單方》也有300卷之多,足可見方劑學發展之一隅。唐代更出現了集前世之大成的醫學類書,如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其中《備急千金要方》收集了漢以后歷代醫家的經驗方和民間流傳的單方、驗方,共5300多首。特別是提出了“處方”的概念,對于選藥組方的加減變化規律做了初步闡述,對后世有一定影響。王燾的《外臺秘要》博采唐以前的醫學名著,凡方均注明原始出處,使后人得以窺見晉唐期間許多已散佚方書的基本面貌,對于保存史料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

三、宋金元時期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四大醫學流派對辨證論治理論的貢獻

宋代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名醫輩出,是醫方編纂的一個鼎盛時期。由政府主持,醫官王懷隱、陳昭遇等編定了《太平圣惠方》。該書載方16834首,收集了大量效方、驗方和秘方,為我國第一部方典。書中還收載了許洪的《用藥總論指南》,其中提出了“處方法”的概念,對處方用藥的方法和步驟做了初步總結,對于從方到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短交菝窈蛣┚址健饭?0卷,載方700余首,是官方和劑局制售成藥的處方和制劑規范,是我國第一部由朝廷頒發的成藥典。繼之,國家又組織編撰了《圣濟總錄》,載方2萬余首,后世稱其為對方劑的第三次總結。當時醫家自撰的方書也有多種,如王兗的《博濟方》、沈括的《蘇沈良方》、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嚴用和的《濟生方》等,也都收載了大量有效方劑,從各方面充實了方劑學的內容。

金元時期,出現了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丹溪四大醫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稱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在《黃帝內經》病機學說和運氣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以火熱立論,提出了百病多因于“火”的理論,用藥以寒涼為主,后世稱為主火派或寒涼派。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尤其對溫病學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故治病首先當以祛邪為要務,臨床多采用汗、吐、下三法,以達到驅邪外出的目的。后世稱為攻下派或攻邪派。李杲繼承了劉完素的學術思想,十分注重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或情志所傷,皆損傷脾胃,導致百病叢生。故養生首先要保護脾胃,治療也應以補益脾胃為主,后世稱為補土派或脾胃學派。朱丹溪集河間、東垣和子和之學,善治雜病,創見頗多。他認為痰和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提出“一有郁滯,諸病生焉”,“百病多因痰作祟”等理論,在臨床治療中注重解郁和化痰。另外,他還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理論,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后世稱為養陰派。金元四家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各有發明創見,都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醫藥學的內容。

同時,金元四大家在治療上也獨樹一幟。劉河間善用寒涼,著《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傷寒直格》等;李東垣專于補土,著《脾胃論》《蘭室秘藏》等;張子和主張攻下,著《儒門事親》;朱丹溪長于滋陰,著《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對方劑的運用各有創新和發揮,促進了方劑學的發展。同時代的金人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藥方論》,選傷寒方20首,依《黃帝內經》理論一一為方作解,開方論之先河,標志著方劑理論研究的新起點。

四、明清時期溫病學說興起,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日趨完善

溫病學理論源于《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經過后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尤其是明代吳又可著《溫疫論》,提出“溫疫”的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溫疫”的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入,這在溫疫和溫病的病因、病邪入侵途徑等方面,從理論和實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對溫病的病因病機學的發展是個很大的促進。至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等創立以“衛、氣、營、血”和“三焦”為核心的溫病辨證論治理論和方法,使溫病學日趨完善,在病因、辨證、論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在這一時期,另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許多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體會,在前人理論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集大成式的總結。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國家組織編撰的《醫宗金鑒》和《四庫全書·子部》,以及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對古代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為后世對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此外,許多醫家也開始探索人體自身的奧秘。如趙獻可和張景岳提出人體調節臟腑陰陽的樞機是命門,認為命門中所藏的陰陽水火是五臟六腑陰陽的根本,命門中陰陽的盛衰決定著全身臟腑陰陽的盛衰,這種學術思想為溫補學派奠定了基礎。李中梓在前人對臟腑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體會,提出了“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的論斷,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清代醫家王清任著《醫林改錯》,重視解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

明清時期,方劑學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方劑數量的增加,更注意從理、法、方、藥的內在聯系上深入研究方劑,促使實踐經驗上升至理論階段,并出現了由博返約的新趨勢。明代朱■著《普濟方》載方61739首,已達方書之最。繼成無己之后,吳崑著《醫方考》,匯編各家名方,對其方藥、見證一一作考,詳析方義,是歷史上第一部方論專著。此后清代有大量方論著作問世,如王子接的《絳雪園古方選注》、羅美的《古今名醫方論》、吳謙的《刪補名醫方論》、汪昂的《醫方集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等。隨著醫方數量的驟增,清代出現了大量便于閱讀、記憶的方歌手冊,如汪昂的《湯頭歌訣》、張秉成的《成方便讀》、陳修園的《傷寒方歌括》《長沙方歌括》《時方歌括》等,深受初學者歡迎,流傳甚廣。程鐘齡著《醫學心悟》,首先明確提出“八法”的概念,并對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類處方規律進行了具體闡述,開創了“以法統方”的先河。晚清,由于以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等醫家為代表的溫病學派的建立,創制了大量治療溫病的新方,使方劑學的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

五、近代和現代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發展

民國時期,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帝國主義的侵略,中醫藥事業受到嚴重打擊,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但是在中醫先賢們的努力下,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一方面,前人的學術經驗和成果得到了整理,如曹炳章的《中國醫學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醫學大成的巨著;另一方面,隨著西方醫學知識大量的傳入,中西醫論爭逐步發展到中西醫匯通,然后走向中西醫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少數民族醫藥和海外醫藥學知識不斷被納入中醫藥學體系,使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得到豐富。另外,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哲學、科學技術等理論及醫學知識大量涌入,由于中西醫兩種醫學體系不同,在長期爭論過程中,中西醫雙方在學術上逐漸取得了一定的溝通。一些有識之士率先提倡中西醫匯通,如張錫純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一部很有價值的中西醫學匯通的專著,其載方189首,其中自擬方160首。該書以中西匯通思想為指導,立法處方均有新見解,對后世產生一定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醫藥事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辨證學和方劑學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對古醫籍的大量發掘、整理及歸納的基礎上,國家開始組織編寫供中醫藥院校使用的《中醫診法學》《中醫辨證學》《方劑學》及《中醫辨證論治學》等教材,使中醫辨證論治學的理論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不斷加強,其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與此同時,西醫藥學界也不斷研究和吸收中醫藥學,產生了一些成果,如麻黃素、延胡索乙素等。在國家大力倡導下,西醫學及許多現代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中醫藥學;中西醫在臨床診治中的有機結合,也促進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發展。

近60余年來,中醫辨證論治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研究的方式除了傳統的經驗總結和文獻整理外,還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進一步揭示了其現代科學的內涵。作為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支柱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藏象學說、運氣學說,以及氣血津液理論和痰、瘀等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斷深化,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證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永安市| 岑巩县| 玛纳斯县| 东光县| 湾仔区| 裕民县| 裕民县| 百色市| 龙岩市| 浦江县| 彭水| 吴忠市| 庄浪县| 遵义市| 明溪县| 玛多县| 会理县| 永丰县| 景谷| 彰化县| 通城县| 承德县| 横山县| 唐海县| 许昌市| 岑巩县| 红河县| 庆阳市| 定安县| 永寿县| 巴林右旗| 全州县| 壤塘县| 福贡县| 施秉县| 岑溪市| 宁波市| 泾阳县| 桂东县| 彭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