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醫辨證論治學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
一、辨證
(一)癥、證、病的含義及其關系
癥,是指病人患病后所出現的各種異常表現,包括癥狀和體征。癥狀是指病人自己感覺到的軀體不適及異常變化,如頭痛、耳鳴、腹脹等;體征是指醫生檢查病人身體時所發現的異常征象,如舌紅、脈數、喉中痰鳴等。癥狀和體征又被統稱為廣義的癥狀,簡稱為癥。
證,又稱證候,是中醫學所特有的一個診斷概念,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等所做的概括,表現為一組具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證比癥更為全面、深刻、準確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
病(名),是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做的概括,如痢疾、肺癰、痛經、消渴等。
病和證通過癥狀、體征表現出來,而癥狀、體征又是辨病與辨證的依據;同一種病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即所謂“同病異證”;不同的疾病可表現為同一種證,即所謂“異病同證”。
(二)辨證與辨病的含義及其關系
辨證,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四診所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出某個證的思維過程。
辨病,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四診所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病名診斷的思維過程。
病與證對疾病本質反映的側重面有所不同。辨病是從疾病的致病因素、病理變化全過程認識疾病的本質。辨證則重在從疾病當前的表現中,判斷病變的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勢。所以,中醫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病論治,是指在確立疾病診斷之后,根據疾病確立治療原則。然而,許多疾病存在著比較復雜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病理變化不盡相同,很難找到一個一成不變的、一貫到底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能根據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病理狀況來確定治療方針,也就是說,不是單純根據病,而是結合證來確定治療方法。因此,中醫學強調辨證論治,并與辨病論治相結合。
1.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證又辨病。同一種病,由于致病因素、氣候地域、機體反應的不同,常常表現為不同的證。所以,必須在辨病的基礎上結合辨證,才能有效地施治。如感冒,常常可由于致病邪氣和人的體質不同而表現為風熱表證和風寒表證等。根據不同的證,應當分別采用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等方法治療。因此,辨證論治既不同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癥療法,又不同于不分階段和主次、一方一藥對一病的治療方法。
2.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季節、地區及患者機體反應的不同,或處在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因而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如感冒,因有發生在暑季與冬季的不同,所感受六淫邪氣的差異,當分別采用不同的解表方法進行治療。再如麻疹,病變發展階段不同,表現的證候各異,各個病變階段的治法也不一樣,初期宜發表透疹,中期應清宣肺熱,后期卻又要養陰為主。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了相同的病機,也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療。如久痢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疾病,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就都可以采用補益中氣、升提清陽的方法進行治療。
可見,中醫治病不僅要著眼于病的異同,而且更應重視對證的區別。“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即相同的證,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證,應采用不同的治法。
(三)常用辨證方法
隨著中醫辨證理論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這些辨證方法從不同角度總結、歸納了各種疾病的證候特點及演變規律,既各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又相互聯系,在臨床上多兼蓄并用。
二、論治
論治,又稱施治,是指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如果選取中藥作為治療的方法,則是指在辨證并確定治則的基礎上,選取或配伍組成恰當的方劑。
(一)治則
治則,是指治療原則,就是治療疾病應遵循的法則。中醫學的治療法則,是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治療規律,具有指導臨床具體立法和處方用藥的作用和意義。具體包括治病求本、標本緩急、扶正祛邪、正治反治,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
(二)治法
治法,是指在臨床上辨明證候后,以治療法則為指導,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治療方法。該方法在方劑學中常被稱為“立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重要依據。治法可概括為以下“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臨床上當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三)方劑
方劑,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在辨證、確定立法的基礎上,根據配伍理論,選擇適宜藥物組合而成的藥方和制劑。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單味藥發展到方劑是藥物運用的一次質的飛躍。藥具有個性專長,作用單純,適用范圍狹窄,容易產生毒副作用;而方突出了藥味的合群之力,加強了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配合,有的可增強藥效,有的能減輕毒、副作用,并可隨證加減藥物,擴大了治療范圍,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