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道教是發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其產生過程是多源頭、多渠道的,并且在逐漸的相互靠攏中形成。由于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的,時間上也前后相錯,故難以確定道教具體的創教時間。其主體的形成,與以下幾個方面密切相關。
一、自然崇拜、鬼神崇拜與巫
中國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殷商時代,史前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夢兆迷信,也已發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兇的占卜巫術。這在當時是社會普遍的信仰,帝王更是其信奉者。人們相信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和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體現,而天神的意志和情緒,是依世人對它崇敬的程度和行為的善惡而顯現報應。到了周代,鬼神崇拜更加系統,并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形成了普遍的民間信仰。其中屬于天神的有天帝(俗稱老天爺)及日、月、星、斗、宿、風、云、雷、雨諸神;屬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賢;屬于地祗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瀆之神。這些鬼神中,后來許多被道教所吸收,變成道教的尊神,如上帝演為玉皇大帝,天、地、水三神演變為三官,北方七星宿神演變為玄武(真武),其他如東岳大帝、四海龍王、城隍土地、門神灶神等轉而成為道、俗共祭的偶像。這便是后來道教成為多神教的來源。
為了取悅這些鬼神,求其以無限的權威來降福免災,相應地興起了祭祀活動。于是,出現了如前所述的巫祝,專門負責官方或民間的祭祀活動,掌管人與神之間的交通。其中巫的專職就是托言,把神的意志通過龜殼或蓍草卜筮傳達給人;祝的專職是奉行祈禱儀式,托言把人的愿望申訴于鬼神。后世道教的做法事,如建醮壇、設齋供,就是古人祭祀的禮儀;唱贊詞、誦寶誥,就含有以言辭悅神之意;上表章、讀疏文,也便是申訴和祈禱之用。可見,道教繼承了古代巫祝的遺風。
在道教經典中,有一部分還被直接說成是神之降語,如《真誥》等,等同于巫術中的“扶乩”,這也是直接來源于巫術。
巫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預言,即解釋卜筮的結果、推測未來,從殷墟中出土的大量卜辭可以證明。在周代,曾將“史巫”并稱,史以記載過去已發生的事件為主,巫則以占卜推測未來為主。卜筮的方法從數發展為象,并在周代發展為《周易》,以象數概念作為推理的基礎,內含整體性和辯證法的思想。古代占卜與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及各種學科的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又衍生出望氣、風角、八字、命相、靈簽、六壬等占卜術,五華八門,應有盡有。道教繼承了這些占卜術,并形成了不少這方面的專著。
巫術中常常使用咒語,并認為這些神授語句具有各種神奇的法力,只有巫士才能聽懂和使用。早期的道教也借用了這類咒語,所以在以后道教各派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咒語。
二、先秦方士的神仙方術
神和仙兩字連用,是道教中出現的術語,而神仙思想卻存在已久。在《老子》一書中就提到了“谷神不死”,在《莊子》中形容了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與法術,而在《山海經》中也記載了很多關于復活和長生不死的神話,在《淮南子》和《楚辭》等書中神仙的記載也屢見不鮮。這些神仙都是現實生活中個體生命的無限延伸和直接升華,不僅形如常人,長生不老,而且逍遙自在,神通廣大。可以說“神”的觀念充滿了先秦古籍,作為一種超自然的存在而具有特定的主宰力。“仙”的概念與長生不死有關,在《說文解字》等書中,把仙解釋為“長生仙去”“老而不死”等。這種長生不死的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演變為“神仙信仰”。
既然人們相信可以成仙不死,自然就有不死之方,于是在燕國、齊國一帶,還出現了職業的“神仙方士”。他們專門尋求仙方、仙藥或授人以某種方法和技術,能令人成仙。這些仙方、仙藥及方法和技術,被統稱為“方術”,其中包括行氣、導引、房中、服食、黃白術、存想及辟谷等。這些方士們還運用陰陽五行等學說,來解釋、闡明他們的方術。在秦漢時期,這類神仙方士很多,以至于形成了“方仙道”。這里所謂“方”,是指不死的神方;“仙”自然是指長生不死的神仙。這些方士,利用他們的神仙方術,活躍于群眾中,滲透到燕、齊的上層社會,以此作為謀生手段。從戰國中后期到漢武帝時,方士們迎合帝王的心理,大力宣揚神仙長生,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長生不老藥”的事件。據《史記》記載,傳說渤海中有蓬萊等三座神山,人們都能看到,但很難到達,有些自稱到過神山的人說,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藥。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座神山尋求神仙和不死之藥,規模還越來越大,但都毫無結果,漢武帝到了晚年也認識到了天下并無神仙。故方仙道的興盛期,從戰國后期到漢武帝時為止。從《后漢書·方術列傳》中所列方士的神仙方術來看,如王喬的神術、費長房的符術、左慈的變術等,這些方術都被以后的道教所繼承發展。
方仙道后來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也為道教的發生準備了條件,方仙道的長生成仙說成為后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核心教義。
三、黃老學、道家思想與黃老道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戰國后期至秦漢之際,黃帝在社會上的影響非常大。人們認為世界上沒有比黃帝的思想更高明的學術,故社會上各種學術著作都冠名黃帝,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學術地位,并形成了黃學。齊國稷下的學者們,把黃學和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了黃老學,同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的創始人。稷下黃老學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以道家哲學講刑名法術之學,在齊國一直流傳到漢初。到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也是以黃老清靜之術來治理天下,因而在當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研究黃老學術的學者和著作。由于上述原因,漢代黃老學的內容比較龐雜,既包括君王南面之術,又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漢書·藝文志》中既著錄了《黃帝陰陽》《黃帝長柳占夢》等有關陰陽數術的書籍,也有托名黃帝的古代神仙、醫藥、房中等養生著作,如《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內經》《黃帝岐伯按摩》《黃帝三王養陽方》等。這些著作中有不少被后世道教收入《道藏》中而作為道教典籍。在研究黃老學的人們中,有很多都是神仙方士,他們把黃老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對神仙方術進行理論性詮釋,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又由尊崇黃帝轉為推崇神化后的老子,并逐漸與方仙道結合,在漢代發展成為黃老道,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流行于宮廷上層,黃老道的名稱也正式見于史籍。
以先秦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屬于學術派別,不是宗教,《老子》《莊子》《列子》等書都是學術著作,不是神學經典,而且他們都認為“生也有涯”,即生命有限,所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脫和自由,即追求逍遙游。其觀點似與追求肉體長生不死、羽化成仙的道教不同,但是其中也確實有一些與道教相通的因素。例如,道家崇尚的“道”,是一種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則,有神秘化的傾向,而道教進一步夸大“道”的超越性、絕對性,把“道”變成具有無限威力、全知全能、至高無上的神的代名詞。再如,道家極重視養生,認為有神仙存在,《莊子》中有“勿勞汝形,勿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說法。這些思想都被后世的道教直接吸收,這種飄逸出世的道家思想,可以被當作通向道教世界的橋梁。所以,道教在理論上緊緊依托于道家,打著道家的旗幟,形成了道教與道家不即不離的關系。
道教對道家的繼承,不止在初創時期,之后仍在持續不斷地進行。漢末道教以神化《老子》為主,漢以后又神話《莊子》,唐代尊《老子》為《道德真經》、《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等,宋以后編輯的《道藏》,幾乎把先秦以來的道家著作網羅無遺,統統算作道教經典。
四、道教的形成和演變
由上述可知,道教的形成有久遠的歷史淵源,且道教的教義等內容也由來已久,即主要是在古代哲學中的道、氣、陰陽五行等理論的基礎上,與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巫術、方仙道、黃老道等方面內容結合發展而成。道教研究界大多以張道陵為道教的初創者,并將五斗米教視為道教的初創,這種說法只是針對形成一定規模的組織而言。
對此,潘雨廷先生指出,認識漢代黃老道為道教之源,方能正確了解其哲理。如果僅以張道陵天師道為道教,則不能說明道教在中國發生、發展的史實。事實上,漢末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正是在古代巫術、方仙道、黃老道的基礎上,在漢代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受佛教的影響應時而生的。
漢代統一帝國的建立并趨于穩定后,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社會秩序,漢高祖、漢武帝等都大力提倡“神道設教”,使各種學說都發生了向神學轉化的傾向。兩漢之交至東漢,各種迷信充斥著社會生活,神學更為流行。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傳入并慢慢興起,道家思想也與方仙道、黃老道合流,向道教轉化。佛教傳入以后,至漢末呈興盛之勢。佛教教人遺家棄國,拋卻今生,與儒家重禮救世的傳統思想不合,但是在息欲、超俗等方面又與道家、道教較為接近,因而佛教最初是依伴道教而流行。從楚王英到漢恒帝,都并崇“浮圖”“黃老”,把佛、道看成一體。這種佛、道不分的風氣對兩者都有益處,當佛教逐漸顯示出其理論與組織上的獨立性后,也刺激了道教的發展。正是由于佛教的介入與影響,道教才在漢末魏晉崛起,并在南北朝以后具備了一個上層大教的規模和面貌。
東漢末年,經學衰落,社會危機加深,許多人到儒學以外尋找新的精神支柱,于是佛教轉盛,道家復起,道教也趁機而興,試圖用一套宗教救世之方,重新恢復社會秩序的穩定。《太平經》就屬于這一思潮下的著作,它提出了一套道教式的改革方案和人生理想,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普遍共鳴,對于漢末民間道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發揮了道教理論肇始者的作用。
一種宗教要形成一股社會力量,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和擁有眾多的下層信徒。方仙道、黃老道主要流行于社會上層,是個人分散的活動,無教團憑借。由民間巫術發展起來的教派雖然也以長生成仙為宗旨,但是其主要活動是符水治病、祈禱除災,又提倡互助救困,使信仰者能在疾病和危難中得到安慰和保護,在社會下層有較大的吸引力,而東漢末年黑暗的政治和動蕩的社會,又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創立提供了條件。
河北張角的太平道,是民間巫術與黃老崇拜相結合的產物。據《后漢書》記載,張角得到《太平清領書》后,自稱大賢良師,以符水、咒語治病,治愈了很多人,很受百姓信賴推崇,十余年間,其信徒竟達數十萬之眾,于是“置三十方以統屬之”,創立了“太平道”,通過為病人治病等手段,傳播其教義。由于太平道的創始者有武裝起義的預謀,因此傳道的目的在于借用太平道為起義做思想和組織準備,并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等口號,利用太平道發展為黃巾起義。黃巾起義持續了十多年,遭到了殘酷的鎮壓,最終雖然失敗了,但漢王朝也隨之被崛起的新軍閥所瓜分,可以說太平道與漢王朝在對抗中同歸于盡。
五斗米道的情況與太平道不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后,蔚然成為道教正宗,受到社會上層貴族的歡迎。五斗米道的形成和發展有前后期之分。它的創始人和前期領袖是張修。五斗米道同太平道一樣,是下層民眾的宗教,活動于漢中、巴郡一帶,并且配合黃巾軍舉行過起義。張修的五斗米道也用符水治病,并修習《老子五千文》,設靜室作為病者叩頭思過的場所。后期領袖是張魯,這時五斗米道的活動也更加充實,但已變得平和自守,不再有反叛朝廷的行為,于是朝廷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后來,張魯投降曹操后,官拜鎮南將軍,始終享有高官厚祿。漢末出現的用神學注解《老子》的作品──《老子想爾注》,是進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也是老學與長生神仙、民間信仰合流的最明顯的標志,開創了道教系統運用《老子》的新時期,在早期道教發展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
魏晉以后,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向上層發展,如東晉醫家兼道教學者葛洪,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為道教構造了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和理論,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對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以后,上清、靈寶等派別相繼出現。在道教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傳播著“通俗宗教”。
北魏年間,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的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設立新法,稱為北天師道。在南朝宋明帝時,廬山道士陸修靜,搜集各派經典,“總括三洞”,匯歸一統,并借鑒佛教修持儀式,制定道教齋戒儀范,以改革五斗米道,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范,經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以后,便逐步定型。醫家兼道教學者陶弘景,繼續吸收儒、釋兩家思想,充實道教內容,構造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合流,對以后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隋唐北宋時期,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對道教的興盛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時期,道士人數大增,宮觀規模日益壯觀,神仙系統也更為龐大,經書數量日增,并匯編成“藏”,正式刊行。此期研究道經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學者相繼出現,可以稱為道教的興盛時期。
南宋偏安,道教內部新的宗派紛起,都力圖革新教理,主張道、儒、釋三教結合;在修煉方術方面,著重于內丹,強調精、氣、神的修煉。
金元時期,王重陽創立了全真道,因其弟子丘處機見重于元太祖而盛極一時。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派逐漸合流,到元代并為正一派。于是,道教分為正一、全真兩大宗派繼續流傳。
明代中葉以后,道教逐漸轉衰。清代重佛抑道,使道教在上層的地位日趨衰落,但民間通俗形式的道教仍然很活躍。以各種宗教互相融合為特點的民間宗教,雖然派系繁多,思想淵源復雜,但不少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組織上,同道教仍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