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道術

道士即道術之士,會各種道術,自稱掌握天地自然變化之至理、交通人神、消災禳禍、求子求福、延年益壽,以致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所不能,上以悅面南之君,下以解百姓之危,是中國宗教神祗。

對于神通如此廣大的道士,除了頂禮膜拜,自然要考察其仙術如何神異。據道書記載,道術也并非超自然力之法術,其中的主要內容與當時的醫學成就相關,道士就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具有醫學技能的醫士?!缎拚嬉肌吩浐喢鞫笠貙Φ佬g做了說明,認為“道者,虛無之至真”,也就是說,道是宇宙萬物、大千世界中固有的最為重要的自然規律;“術者,變化之玄伎”,也就是說,術是指掌握、駕馭促進自然變化的技能。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時時處處都起著作用,所謂“冥冥之中,自有主宰”,潛心悟道,即可成真。道之要妙,至深至廣,無所不包,但其實質不外陰陽一氣流行而已,確是易知的,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至于術之精華,“唯符與氣、藥也”(《云笈七簽》,又見《修真旨要》)。符、氣、藥三者是道術之秘。

所謂符,又稱符箓,并伴咒語,是可以交通天地、神靈、上真的憑證文件。據此,代表掌握天地奧秘的真人神祗即可為人消災禳禍。得此一道護身符箓,無異于拿到了尚方寶劍,魑魅魍魎、鬼怪妖魔、邪毒丑類皆邪不敵正,不可侵犯,極富宗教色彩。所謂氣,即陰氣、陽氣,一氣流行,為萬事萬物之根本,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氣和則生。內功導引,接陰陽,煉元炁,一直是丹道之徒的至上法門。所謂藥,本草木之寒溫,稟五行之性味,用以療疾健身,此乃真正消災禳疾之秘要,亦道士所以為人敬重之緣由。可見道術并不神秘,后世之荒誕妖術,詭稱道術者,自當別論。

一、道術之一——符箓

圖1 神水清明符

符箓咒語是道士用以禳病祈福之法,細考《道藏》要籍,發現其具體操作之時,也含有醫學內容,有的時候甚至是醫師借用道術以神其醫技。

圖1載于《云笈七簽·卷四十五》,是為解穢而作之符箓。據說書此符后,要叩齒三通(三遍),還要虔誠地三度(三次)口稱合明天帝曰,然后閉口閉氣,書此符放入水碗之中,用刀柄左轉攪水三匝(三周),心想北斗七星在水中,并念咒語:

北斗七星之精降臨此水中,百殗之鬼速去萬里,如不去者斬死付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

念完咒語然后含符水噴灑,穢氣即散。更為有趣的是,當噴之時,心存正一派道真身穿朱衣、頭戴菉中九鳳之冠的形象,口中含水噴灑,其穢亦可自解。

除了噴灑房前屋后,以使居室潔凈外,在沐浴洗面之時也可用此符水,不過咒語不同,換成四言韻文:

四大開朗,天地為常,玄水澡穢,辟降不祥,雙童守門,七靈安房,云津煉灌,萬氣混康,內外利貞,保滋黃裳,急急如律令!

古人認為,天地之前宇宙成“混沌”狀態?!盁o晦無明,未有陰陽”(馬王堆帛書《十六經》),直到盤古開天辟地,日月運行,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時陰陽,地水火風,形氣相感以生萬物,天地生靈才有規律地運轉生長。用天一之水(玄水)可除去污穢,并可避免不祥。不僅如此,由道士云津煉灌(修煉時含氣漱口所生之津液),混氣噴灑,還可保人體內外安康如常,皮膚容貌姣好??梢姶朔粌H可以辟穢,還有潔身美膚之功用。單單一個盛有符箓的符水,怎么會有如此大的作用?原來除了“神水清明”四字可以增強人們心理抗病除穢的信念外,另有奧妙。盛符的水并非普通的水液,而是藥水。其方名“解穢湯方”,載于《真誥》:

解穢湯方

竹葉十兩 桃白皮四兩

上以水二斗,煎取一兩沸,適寒溫,先飲一盞,次澡浴,兼以水摩發,穢自散也。

陶弘景在《真誥》中還明確該方“既除殗穢,又辟濕痹瘡”,認為“竹清素而內虛,桃即折邪而辟穢,故用此二物以消形中之滓濁”。如果遇見尸體和喪車等穢物沖撞,有形之穢不能自去,那就得加“意念”,“速存火從己心中出往燒之,令火赫然,與尸柩等并為灰燼,便想烈風吹之”。再不行,那就只有保持自身潔凈,“又閉目內視,令火自焚,舉體潔白,見穢氣自滅”,即眼不見為凈,自是無上妙法。無論如何,用了此法都會奏效,所以“忽于街衢道中見諸穢,尤要此法也”。

從醫學角度剖析,上列解穢湯方中,竹葉清心除煩可治時行發黃、咳逆上氣,有一定的解毒功能,據現代研究,竹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桃白皮系桃樹之內皮,選取部位是“樹皮、根皮皆可,用根皮尤良。并取東行者,刮去粗皮,取白皮入藥”(《本草綱目·果部》),其藥性“治疰忤心腹痛,解蠱毒,辟疫癘,療黃疸身目如金,殺諸瘡蟲”(《本草綱目·果部》),“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名醫別錄》),綜合各《本草》記載,桃皮入藥,氣味苦平,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附有十五個方劑,治療不同的疾病,包括天行疫癘(即今之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疾?。?、黃疸、喉痹(扁桃體炎、喉炎)、咽炎、心虛健忘、急性心痛、陣發性心痛、蠱毒、惡瘡、瘰癘、熱病口瘡、五痔、濕癬、狂犬病、水腫、閉經、牙疼、頰腫乃至小兒白禿等。為什么以東行為貴?原來東行者即東引枝,指樹枝向東伸展者,日照時間長,最得春升陽氣,所以藥力尤純。

古來取桃符辟邪,實際是因為桃木可以辟穢。宋代兒科名家錢乙治小兒積熱、結胸,用巴豆、硇、汞之藥,以桃符煎湯送下,也是辟穢清熱解毒之義。可見用桃之枝、葉、根、核辟鬼祟產忤,不僅道士,在醫家亦由來已久。

關于桃木解穢辟毒,靈驗無比,還有種種神話傳說。有說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西方為太陽落處,主金,主刑,為西王母這位死亡之神所在,主管不死之藥,故稱仙木),味辛氣惡,故能滅伏邪氣者(《典術》);有說羿死于桃棓,棓,杖也,故鬼畏桃(《說文解字》);有說遠古王者吊喪,則巫祝用桃枝作帚以為前引開道,辟其不祥(《札記》);甚者有認為戶上著桃枝辟邪,是依據《山海經》中記載神荼、郁壘居東海蟠桃樹下,主領眾鬼之義(《玉燭寶典》)。總之,桃木確有解穢功用,與竹葉配伍,制成解穢湯,以“神水清明”符箓神其技,無怪信男善女摩肩接踵了。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越迷信越有效,人氣越旺,越能發揮從眾心理效應。

如果說道士用符箓之時兼用醫藥,借醫藥之力以神其技,其妙用還在于藥。那么醫士在用醫藥之時又兼用符箓,則是借符箓之力堅定病人信心,其妙用在于心理暗示,在于符箓信仰,現代心理療法就有信仰療法一說。

古時婦女生產也是大癥。婦科向來以“經帶胎產”為四大門類,其中難產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性命。即使到了今天,婦產科醫生仍然認為產科尤重于婦科,原因就在于如何處置難產,變難產為順產,其間除了醫生的經驗技術以外,還需要產婦的配合,也離不開心理療法。真是應了說易最易、說難最難的行話。唐代以前,有以下幾道符箓常供產科醫生使用。其一是

圖2 臨產胞衣不下符

《小品方》中此符(圖2)用于產婦臨產時胞衣不下,一面用皂莢搗末,著鼻孔中取嚏,使產婦上竅得通,神志得蘇,下竅可通;一面吞此符(化成符水),增強自信,以便用力。有了這種醫藥、心理的“雙保險”,生產過程就可以轉難為易了。

其二是失傳已久的《崔氏產書》五符(圖3):

圖3 《崔氏產書》符

前三符“主產難,產婦吞之,吉”(《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從符形推測,是將欲來搗亂的鬼魂鎮壓驅逐,去鬼尸,而通幽處,配上“澤蘭葉三兩,滑石屑五兩,生麻油二合”制成的催生藥,自然順產。

第四符下注有“產難,燒此符,水和服之,吉”(《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圖形猶如大開之產門,胎兒娩出,七尸之蟲自然逃遁無形。

第五符是用于“逆產”(“臀位”“橫產”)。從符形文字看來,意為人體中所孕之子,應如馬奔一樣,迅速而產。

這五道符箓在使用的時候,雖然照例需服用上述由澤蘭葉、滑石、生麻油制成的活血潤下滲利的催生藥,但是符箓對產婦所起的增強自信、鎮靜無畏等心理作用也是絕不容忽視的。現代醫學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應當重視病人的心理狀態對于治療疾病的重要作用,于是研究古代這種醫、道合一的文化現象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中。

二、道術之二——氣

《云笈七簽·秘要訣法·修真旨要》說:“氣者,陰陽之太和,萬物之靈爽也。”明智了悟則稱爽,靈爽亦即爽靈,道教稱人之三魂名曰胎光、爽靈、幽精,此處借喻氣乃萬物之魂靈,這是道士對氣的定義和概括。其深層的意思是說,陰陽二氣合為一氣,即沖和元氣,構成了宇宙間萬事萬物,并且萬物的靈性根源于氣,因氣的作用,可以達到明澈了悟的境界,修煉如法,可以長壽延年,可以具有智能體能的超常功能。換言之,“氣”既具物質性,又具功能性。

其實,早于道士的道家,從觀察自然中,慧心獨悟,早已認識到“氣”是構成萬物的根源,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物質。

春秋戰國時期,以齊國稷下學派為代表,大興黃老之學,提出“氣一元論”學說,對宇宙生成、萬物終始,做出了天才的無可證偽的解釋。

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在追溯生命起源時認為,最初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萬物形類;非但沒有萬物形類,而且還沒有構成萬物形類的物質,即“氣”;只是在混沌洪荒時代,和雜清濁,恍惚之中,冥兮窈兮,才從“無”中生“有”,出現了“氣”這種基本物質。這才由氣而形,由形而質,演化出生命。他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惫艜盎摹弊鳌懊ⅰ?,“忽”作“芴”,芒芴即荒忽,亦即恍惚。宇宙起源在恍惚之內,造化生機蘊于蒙昧之中,最初天地不分,虛無空有,無形無質,以后由于氣從無出有的生成變化,才有形有質,造成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

自然界一切有形的東西既然都來源于氣,那么人當然也來源于氣。《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薄豆茏印ば男g》也說:“氣者身之充也?!闭f明氣既是構成生命的物質,在人體內流行,又是人賴以維持生命的源泉。氣存人存,氣亡人亡。后世道教氣功提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即本源于此。

這是道家的看法,但事情遠非到此為止。作為道術所稱的氣,除了探索宇宙起源、生命本質以外,還有以“術”為特征的內容,那就是養氣、用氣的技術。養氣即以養生,用氣則發揮氣的功用,概言之包含了養氣和練氣兩個方面的內容。后世有所謂氣功,就是指養氣和練氣。

氣的概念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深入認識而逐步發展,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內涵。從最初的托舉地球的大氣,到人呼吸之氣,在天的六氣,以及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的云氣、雨氣;繼之才分出天氣、地氣、人氣;而人氣之中又分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盡管如此,總歸為陰陽二氣,合起來宇宙間又無非是一氣。

醫、道二家,在對氣的認識過程中,始終把人體放在宇宙大環境之中加以研究。因此,醫、道對氣的認識是一致的,只不過隨著中醫學的發展,醫家更注重“人氣”的研究,對臟腑之氣、宗氣、營氣、衛氣、元氣、經氣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從而建立起中醫的精氣神學說。

在研究“人氣”的同時,醫家們也研究了“天氣”“地氣”對“人氣”的影響,對“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以及“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也做了大量研究,用宏觀的方法,創立了研究人體新陳代謝微觀變化的“氣化學說”。當然醫家研究闡述最多的還是“人氣”,以及影響人體、疾病的“天地之氣”。而道家、道士的研究則側重“天氣”“地氣”,練氣的目的是能夠“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道行低者可以養生,道行高者可以尸解“成真”、羽化“登仙”,達到真人、地仙、天仙之列。所以“熊經(頸)鳥申(伸)”“吐故納新”,窮究“吐納之法”,研習“導引之術”,都是道家、醫家共同的文化財富,只不過運用的目的、宗旨有所不同而已。也可以說對自然與生命科學的認識,醫家、道家本質上并無不同,不過一者追求“醫”,一者追求“仙”而已。

道術中的養氣法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源于老莊的“吹煦術”“玄牝術”,創于鐘呂的“丹道術”,南宋張紫陽的“南宗丹法”,北宋丘處機的“北派龍門丹法”,集南北大成而又遙承葛洪五柳派的“內煉金丹心法”,以及《胎息經》《五廚經氣法》《靈劍子引導訣》《蝦蟆行氣法》,陳摶的“華山睡功”等,不一而足。越到后世,門派越多,但大要無非存想、吐納、導引數種,或執其一,或合其用,或煉其形,或調其神,而有性功、命功、性命雙修之說,以求取人體心理和生理達到平衡、穩態,從而入于康樂延年之境。

盡管丹道功法有漸法、頓法之分,也只是煉丹程序不同而已,實質是一致的。漸法起手之初,煉精化氣,漸次煉氣化神,然后煉神還虛;頓法則不然,以精、氣、神謂之藥物,直接意守祖竅、上丹田,下手一時都了。此為漸頓功法之區分。其實,從有為到無為的過程,就是由漸而頓的境界。頓悟非有根器者難知,漸法則為有志者可學,從修為而言,也較有跡可循。于是,明清以降,以“小周天功”“大周天功”“五氣朝元功”為代表的三步功秘術更是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養氣煉氣的不二法門。其中大家,亦稱練師,即為得此道術氣法者。

需要指出的是醫家養氣不僅在于長生,尤重于防病治病。早在《素問·刺法論》中即記載了五氣護身法,用以抵御疫邪,稱為“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干”。一旦用意念導氣自五臟而出,五氣護身之后,就可以進入疫室,而不相染易。又可以行吐納之法,或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送小金丹一丸,和氣咽之,吸十口,服十粒,也可預防疫毒傳染。何以有如此功效?《內經》認為,此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須知此即醫家“修真之道”的氣術。其實這種心理暗示的療法,也源于道家。當然小金丹的藥理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又據《諸病源候論》載,巢元方用行氣導引的方法治療各科疾病。例如,治半身不遂,其卷一“風偏枯候”曰: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痹。

又云: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瞑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涌泉是也。

《養生方導引法》的著者是誰,已不可考,但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稱為《養生方》的醫書,聯系到《諸病源候論》也多次引用名為《養生方》文,雖不能肯定巢氏所引二書即漢墓竹簡書之所佚,確也可旁證當為漢墓出土之《養生方》同時代產物。再者,行氣使氣運行到足,也正是秦漢時期煉氣者實際運用的呼吸法,這可以從《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方七十七》“天氣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氣于足”得到證實。由此可知,醫家養氣法遠在秦漢即用以治病??梢娽t、道相通,又各有所側重。

三、道術之三——藥

據我國道教研究的權威陳國符先生考證,道術即方術,故道士即方士。而自晉以來,概以金丹、仙藥、黃白、玄素、吐納、導引、禁咒、符箓之術謂之道術,確屬雜而多端。其實,道術中最為神秘而又最關系醫學利于民生者,莫過于藥。

陳先生認為方士即為方術之士,我以為方士之方術應包含方伎之術,方士又為方伎之士,通俗點說,早期的方士又為醫士。按《漢書·藝文志》引《七略》語,醫藥悉歸于《方伎略》,分方伎為四種,即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可知方伎之士在漢以前實操醫藥之士,所以漢成帝才有令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而用侍醫李柱國校方伎之詔。道士之稱始于漢,方士之稱至晉以后才不復通用,以道士代之。是故道士用藥,由來已久。

中國道教本來就源于方仙道、黃老道,與古代道家、神仙家、陰陽家一脈相承。他們因種種目的而鼓吹“長生不死”。戰國時燕、齊方士將“海市蜃樓”作為“蓬萊仙境”,不僅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以博取諸侯王公及國君信任。《搜神記》中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彼宰畛醯朗恳惨詫で箝L生之藥為要務,燒煉金丹、搜尋奇方異藥,竭盡其能事。長生雖不可得,金石之藥也多流弊,但在道士長期的努力下,確實也掌握了許多療效顯著的藥物,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需要說明的是,道士以求仙長生為目的,其神效藥物為世人所重,常常秘而不傳,即使相傳,也多稱仙藥神授。我們研究道籍、醫方,凡稱仙方仙藥者,宜特別注意。現舉數例,以窺一斑。

1.八公五石丹

八公為漢·淮南王劉安學仙的老師。劉安獨愛仙道,偏崇秘術,大凡聽說有變化道術之士,雖千里之遙,不惜卑辭厚幣廣為羅致,于是天下方術之士咸集門下。八公初到王府,門吏并不通報,直到八公變幻出老少兩種不同的形質,才驚動了上下,以至劉安鞋也不及穿,肘步而前,執弟子禮,懇求長生要訣,一再叩頭流涕,終于感動了八公,這才得到傳授。歷史傳說,雖不免夸張,畢竟事出有因。

五石丹又稱五石靈丹,飛五石之精(飛為煉石的一種方法),服之令人長生度世。到底是哪五石,《太清石壁記》認為是丹砂、磁石、曾青、雄黃、礜石。并說:“曾青者,東方青帝木行青龍之精。丹砂者,南方赤帝火行朱雀之精。白罌石者,西方白帝金行白虎之精。磁石者,北方黑帝水行玄武之精。雄黃者,中央黃帝土行黃龍之精?!薄侗阕觾绕匪d卻有兩種,一方五石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與上方比較,“礜石”成了“礬石”,功效就大為不同。另一方名五靈丹,除沿用礜石外,雄黃變成了雄黃、雌黃、石硫黃的混合物,外加太一余糧、戎鹽??磥砦迨び袃蓚€傳本。筆者曾就“礜(yū)石”“礬石”的問題請教著名化學家趙匡華教授,趙先生斷言“礜石”系砷黃鐵礦石,經過火煉可成為毒性劇烈的砒霜,“礬石”則不能?!暗\”古書寫“礬”,與“礜”形近致誤,五石丹中應為“礬石”。準此以觀,五石丹實為含砷藥物。正因為砷有劇毒,才懼所傳非人,必師傳口授。正因為含砷,少量服之可增進食欲,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補虛壯陽,增強性機能,使人精神振奮,飄飄欲仙,有此神效,故又稱五石靈丹,疑為五石散之祖方。有此神妙功用,漢魏兩晉才有熾盛之服石服散之風。

2.小神丹

真丹三斤,白蜜六斤,攪合勻,暴煎之,令可丸。旦服如麻子許十丸。未一年發白者黑,齒落者生,身體潤澤,長肌,服之不老。此屬夸張不實之詞,但是其功效應該肯定,值得深入研究。

此方見于《抱樸子內篇》,為葛洪所制。真丹,即《神農本草經》之丹砂,《本草圖經》之辰砂,亦即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入心經,亦兼入腎、脾、肺經,功能安神定驚、明目解毒?!睹t別錄》稱其“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瘺諸瘡”,作用非常廣泛,是中醫常用的藥物。如朱砂末入青羊膽中,陰干,作丸,即《圣惠方》朱砂丸,可治目視昏暗;朱砂摻入豬心內,白水煮食,可治心虛遺精;朱砂水調外涂,可治沙蜂叮螫;他如在《圣濟總錄》丹砂丸、《醫宗金鑒》朱砂安神丸中,朱砂均為要藥,可治精神恍惚、心神昏亂、驚悸怔忡、乍歌乍哭等發狂、癲癇等精神疾患。所以李時珍說朱砂“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真是無往而不利。不過朱砂有毒,用蜜炙正可監制其毒,才可久服?!渡褶r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久服通神明不老”。葛洪深明其旨,故制小神丹。為什么呢?因為在葛洪看來,草木之藥,埋之即腐,煮之即爛,燒之即焦,本身尚且不能長生,何以能使人長壽。只有金石礦物之藥,堅而且久,可以借物之堅固,使人命長久。這種猜想雖然葬送了一些帝王將相的性命,但是其積極作用是探索和發展了化學制藥。

3.守仙五子丸

唐玄宗時,道士張果自稱得東漢時自九霄君所傳劉泓之守仙五子丸(見《遵生八箋》卷十八),獻與玄宗,可解丹砂及乳石、硫黃、紫粉之毒,玄宗大喜,秘于禁中。守仙五子丸究屬何藥已不可考(網傳守仙五子丸方:余甘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還有通玄先生制五子守仙丸歌贊其效驗),但據《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引古佚書中有“孔氏解散方”,可知古有服石煉丹之法,亦有解毒之方。守仙五子丸的作用即通流五臟,潤澤血脈,返老成少,補助元陽,制金石藥毒。

除了運用丹藥,也使用方劑,醫道相通,道士的醫學水平已不亞于醫士。

4.呂仙翁方

南宋張杲撰《醫說》輯錄治療老人內障昏暗用呂仙翁方。方為:熟地黃、川椒(微炒)、甘菊各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

呂仙翁,即八仙中之呂洞賓。此方治內障眼,證屬老人元氣元精傷憊。熟地黃、川椒合丸即《圣濟總錄》之椒紅丸,治元臟傷憊耳聾目暗之證,加菊花清肝明目,允為的當。椒紅丸非治目疾常用方,僅適用于精血耗竭又命門火衰之虛寒者,然目昏多淚的老人服此方確有佳效,非精于醫藥者,斷難用此。

又,《急救仙方·妊娠諸疾品》載有術芩湯,治婦人胎孕不安。方為:白術、黃芩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當歸一根同煎至一盞,稍溫服。

《急救仙方》為宋人所撰,系道門方書。黃芩、白術為安胎圣藥,自金、元以后,在張潔古《醫學啟源》的啟發下,明清醫生才正式提出,比之宋代道士已晚了一二百年,可見在用藥上道門確有獨傳之秘。

由于服食丹藥所造成的種種危害,一些醫藥家開始逐漸把煉制的丹藥由成仙之用轉變為醫療之用,并在丹藥的具體使用上作了改良。如為了防止丹藥中毒,應用時減量,并配上具有拮抗作用的調和藥,減輕毒副作用,以適應于臨床醫療。孫思邈在《丹房要訣》中記載了一種他所煉制的“太一神精丹”,主要由丹砂、曾青、雌黃、雄黃等煉制而成,其中有砷、汞等劇毒品。這種丹藥可殺滅原蟲和細菌,外用可治療皮膚病,內服能治療回歸熱和瘧疾。為了防止藥物中毒,孫思邈用棗泥和制為丸,開始服用時,用小劑量,如療效不顯著,再逐步增加劑量。雖然如此,這種丹藥內服的劑量仍不容易掌握,危險性依然很大。因此,后世內服的丹藥逐漸減少,而改為外用,且絕大多數被用于治療外科、皮膚科的疾病,具有良好療效。例如,由水銀、火硝、白礬等煉制而成的“紅升丹”,屬氧化汞類丹藥,具有拔毒去腐、提膿、去瘺管、生肌結痂等作用,主治梅毒、瘺管、濕疹、手術后久不收口等癥;又如,由水銀、火硝、白礬、食鹽等煉制而成的“白降丹”,屬氯化汞類丹藥,具有解毒、去腐等作用,主治痰核、痔瘡、瘺管等外科疾患。中醫界曾有“紅升、白降是外科家當”的說法,可見丹劑中,紅升丹、白降丹在中醫外科中的重要地位。

丹藥用于醫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有不少久治不愈的慢性頑癥,多用丹藥得到解決。因而在一定時期里,中醫的方書中均能見到各種丹藥丹方。在日本,曾有人從一千六百多種醫書中輯出二千四百多種丹方。據張覺人《中國煉丹術與丹藥》記載,中醫臨床常用的丹藥有以下幾類:

氯化汞類丹藥:輕粉、粉霜、靈藥、金丹、銀脆、石青等。

硫化汞類丹藥:九轉靈砂、銀朱、太乙小還丹等。

氧化汞類丹藥:大紅升丹、小紅升丹等。

升丹類方劑:乾坤一氣丹、混元丹、七星丹、七珍丹、九龍丹、五虎紅升丹,五福滾膿丹等。

降丹類方劑:金龜下海丹、大乘丹、八虎闖幽州、九龍歸大海、化管靈藥、水火金丹、一點雪、白降丹、眼藥紫金霜、毒龍丹等。

燒丹類丹藥:金液丹等。

近現代在使用丹藥治療疑難頑癥方面,也有新的嘗試。有人對明代外科學家陳自明創制的丹藥“三品一條槍”(由明礬、白砒、雄黃、乳香煉制而成,專治痔瘺等)加以改進,用于治療婦女子宮頸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四、道術之四——絕谷食氣

絕谷食氣在古代有許多名稱,如辟谷、斷谷、卻谷、絕粒等,即不吃或少吃糧食,同時服餌(藥餌)、食氣,以求長生。食氣又稱服氣、咽氣、吐納等,即以呼吸鍛煉為主的氣功,往往配合導引,以延年益壽。有的學者認為,辟谷的產生可能與生病和醫療上的需要有關,即醫學上的“忌口”。《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相張良因多疾而學辟谷導引。宋代以前的許多養生書籍中,都有辟谷食氣的記載,如《赤松子》《黃庭經》《圣濟總錄》《蘇沈良方》等,都是兩者并提,稱“卻谷食氣”“避谷服氣”“斷谷行氣”“服氣絕粒”“咽氣斷谷”“蟄法”等,其實質是一回事??梢姳俟扰c食氣是相輔相成的,很可能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端问贰り悡粋鳌份d:陳摶服氣避谷,歷時二十余年,每寢多百余日不起。后世流傳的《陳希夷導引坐功圖勢》即托名陳摶,其編排形勢與馬王堆出土的《卻谷食氣》和《導引圖》相似,《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各脈病候均可見到,導引方法更加明確、豐富。在流傳中,由于過分夸大了它的作用,所以往往遭到非議和批判。東漢前期的唯物主義者王充,在《論衡》中指出,世人以為辟谷不食等道術可以長壽成仙是虛妄的,如食陰陽之氣,不但不能飽人,反而氣滿腹脹;如食百藥之氣,或食一合,或吞數十丸,非但不能飽人反致藥力烈盛,胸中憒毒;再如往昔彭祖雖“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也不能久壽,病而致死。至于導引養性,運動過度,猶如辛勤勞苦,難以安定,怎能久生?所以他認為服藥養性等養生方法,只能使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這些批判是對的,真理超過一步即為謬誤。

辟谷與食氣雖有聯系,但又有區別,食氣不一定必須辟谷,辟谷則有賴于食氣。食氣后世發展為氣功的吐納調息。從常識來看,辟谷食氣似乎是荒誕無稽之談,但是中醫對飲食的利弊早已有明確的認識,歷代醫家都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系,認為煎炒炙煿助火傷陰,肥甘滋膩,助濕生痰。《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以明代樓英在《東谷贅言》中指出多食有五患,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擾睡眠,四身重不堪修養,五多患食不化,并認為少食可以長壽。但中醫并不主張辟谷,《素問·臟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边@是一種全面而合理的平衡營養,與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四川省百歲中醫羅明山也說:“飲食宜雜不宜偏,偏食陰陽偏,雜食保平安?!?/p>

現代研究認為,營養過剩和不足都足以損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壽。經常飽食,不僅加重胃腸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血液過多集中在胃腸,使心、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由于營養過剩而造成肥胖病,于是糖尿病、膽石癥、代謝性痛風、各種癌癥、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婦科病等許多疾病接踵而來。有人估計三分之一的人因肥胖而減壽,許多學者認為長期飽食會使人未老先衰。美國科學家斷言,通過把食物熱量減少到維持人體正常體重所需要的三分之一,但保留其必要的營養成分,可以大大延長壽命。蘇聯學者認為,生理性饑餓可激發和調動人體各種生理機能。據動物實驗推斷,靠減少飲食,人能延長生命四十年。另有動物實驗證明,減少熱量攝入1/3,就能延長壽命1/3。除了個別的貧困地區,現在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營養過剩。英國營養學者霍爾福德在《營養圣經》中指出,壓力產生時,身體里會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出現能量的分流,也就是說,用于機體常規修復和保養工作等所需的能量被挪用了過來。所以處在壓力之中的每一分鐘都會加速身體的衰老。長期持續壓力的結果,使腦垂體、腎上腺、胰腺和肝臟不停地釋放出激素以控制你根本不需要的血糖,造成代謝紊亂。身體就像一輛汽車,若行駛過快,車體失去了平衡,一些部件就會出現磨損。不久,抗衰老的腎上腺激素的分泌量開始下降,皮質醇的數量也開始減少,再面對壓力時幾乎就失去了以往的應對能力。國外學者對練“超覺靜坐”(靜功)的人做過對照實驗,證明練功者比不練功者,其神經緊張程度明顯減輕,反應速度明顯加快,液態智力顯著提高,學習速度、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性、創造性等都有了顯著的改善。以前國內也做過氣功開發智力潛能的實驗,同樣證實了氣功修煉能改善大腦的功能態。當人們進入氣功態,大腦的活動更加有序化、同步化。氣功態的腦電效應研究表明,入靜不是休息,不是睡眠,也不是催眠狀態,而是一種整合功能狀態,稱為“氣功功能態”簡稱“氣功態”。氣功鍛煉使大腦在清醒條件下降低其復雜性,減少混亂狀態,當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質處于抑制狀態時,管理內臟活動的中樞卻活躍起來,所以紊亂的功能得到自動調整。國外還做過動物實驗,當給動物喂食高質量低能量的膳食時,因為它們獲得了需要的燃料,所以不會造成過多“燃燒”時的浪費,而“燃燒”正是產生自由基的主要過程,自由基是能量代謝中的毒副產物。受試動物攝入最佳營養后,特別是攝入大量的抗氧化劑以后,不僅可以免受自由基的破壞,還可以在輔助營養素的作用下,確保能量代謝盡量高效進行??傊?,通過入靜,能夠精神內守,減少緊張和壓力,使生理機能達到最佳狀態;由于心情舒暢,意念集中,不受外界干擾,體內的自動調節機能充分發揮作用,這時本能的免疫能力和適應能力就得到了開發。服氣就是靜功鍛煉,可見辟谷配合服氣才是科學的辟谷。

其實辟谷是要經過長期鍛煉才能達到的,開始并非絕對不食,而是逐漸少食,并配合服用一些特殊炮制加工的茯苓、山藥、松子、芝麻、胡桃、黑豆、石葦、蜜、花等,以及其他一些有營養和醫療價值的藥物,這稱為“服餌”或“服食”。當吐納食氣功夫高深時,才能辟谷,而辟谷時間的長短也與功夫的程度成正比。曹丕《典論》就提到郄儉能辟谷餌茯苓。葛洪《抱樸子》記載了辟谷的藥方,有甘草、防風、芡實等十多種藥,搗為散,先服方寸匕,再吞雀卵大的石子十二枚,可辟谷百日,若恢復飲食,先服葵子湯瀉下石子才可食。這種方法,大概是為了減少饑餓感,雖有一定風險,比為了減肥而做胃部手術還是安全得多。如此看來辟谷食氣作為一種醫療保健手段是值得研究的,不應該一概予以否定。1986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蘇聯的新聞報道:一般認為食物中蛋白質含量不能少于機體所消耗的蛋白質,發育中的青少年則需要更多。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巴布人,其食物中的蛋白質只占他們所消耗蛋白質的5%。蘇聯科學家確認,不足的蛋白質是從空氣中攝取的,因為消化道中有固氮菌能把空氣中的氮變成硝酸鹽,然后可形成氨基酸、蛋白質。雖然人是否能像某些植物那樣與固氮菌共生還沒有得到證實,但這是研究辟谷食氣的線索。1982年5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高樹茂的文章《印度瑜伽和中國氣功》,其中介紹了瑜伽大師潘·夏爾瑪,雖已年逾九旬,卻可被埋在地下數小時之久而不會窒息,印度醫學界認為夏爾瑪所從事的是一種人為的冬眠術,如將此法推廣,可極大造福人類。1968年外國做了“安葬活人”的實驗,瑜伽術者薩齊亞穆奇端坐在一米見方的封閉墓穴內,其中有五升水為濕潤空氣之用。監測儀器表明,他的心臟在第二天停止跳動,但是到第八天實驗結束前半小時心臟又微微跳動,體溫從37.2℃降至34.8℃,而穴內溫度為24~33℃。打開墓穴后,術者仍端坐在原位,全身劇烈震顫,持續兩小時后體溫復原。實驗期間,盆中水蒸發了一半,術者體重下降四公斤半,血液中血糖降低,尿素增加,說明代謝并未停止,體溫下降與哺乳動物冬眠的機制相似?,F代老年學研究認為,經常降低體溫2~3℃,延緩生化反應可以延長壽命20%~40%。許多實驗研究表明,經過瑜伽術或氣功訓練的人,新陳代謝可以低于基礎代謝,耗氧量下降可低于常人。如人在睡眠時耗氧量降低10%,而氣功態可使耗氧量下降16%。通過練功入靜,把機體代謝降低到最低點,出現類似冬眠的狀態,這可能也是辟谷食氣的基本原理。據資料記載的一些辟谷食氣者,大都是居于深山老林中的道士、和尚、隱士。食氣除理解為吞咽空氣之外,主要還是一種入多出少的呼吸運動,但是若以為氣功就是吐故納新的深呼吸運動則是陳腐的觀念,事實并非如此。食氣往往與閉氣、胎息相聯系,而這正是一種造成低氧狀態的微弱的呼吸。低氧訓練具有一定的療效,可抗衰老。《千金要方·養性》也認為調氣法能“療萬病大患”。從高海拔山區居民多長壽的事實來看,食氣調息所造成的低氧狀態可能對長壽有利。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文明病,卻谷食氣作為一項有針對性的療法,對養生和防病是有現實意義的。例如,西方某些人以減食來減肥,不僅很痛苦,而且有危險。據報道一位一百四十千克重的婦女,減食二百四十九天,體重雖然減輕了五十千克,但人也奄奄一息了,如采用辟谷食氣的方法減肥,至少沒有忍饑挨餓的痛苦,根據文獻記載和實踐者證明,如此身心反而更加健康。其他如高脂血癥、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石癥等,也可以此作為預防和康復的方法。對于一些從事野外工作或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人員來說,辟谷食氣更有保護性意義,一旦發生意外,可以爭取時間自救待援。例如訓練登山運動員、潛水員、海員、飛行員、宇航員、科學考察人員、采礦人員等,萬一遇上缺糧、缺水、缺氧的情況,以辟谷食氣的方法來鎮定地渡過難關,不失為一種應急措施。

以下資料供研究者參考,不可盲目照搬。適合現代人運用的具體方法,另有介紹。

1.《陵陽子明經》食六氣法

所謂“春食朝霞”,即日始出之赤黃氣;“秋食滄陰”,即日沒之赤黃氣;“冬飲沆瀣”,即北方夜半之氣;“夏食正陽”,即南方日中之氣;再加上天地玄黃之氣,共為六氣。這是一種用心理暗示進行調息入靜的修煉方法。卻谷食氣亦須吞津,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素問·刺法論》曰:“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边@種吸氣后咽氣吞津的方法,成為后世絕谷服氣的主要方法。長沙月亮山漢墓出土的東漢前期文物——尚方飲玉泉青銅鏡,也記載了當時神仙方士修煉卻谷的事實。該銅鏡除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瑞獸及仙人外,還有三句七言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鄙蟹郊宴R即御用的鏡子,飲玉泉即吞津,可見當時神仙思想和卻谷食氣的盛行。吞津后世稱為玉液還丹,不僅能中和胃酸,抑制饑餓感,調整胃腸功能,而且能加強唾液腺的功能,其內分泌激素還有抗衰老作用。

2.《云笈七簽·雜修攝》食氣絕谷法

該書認為食氣能使人飽,此為道家秘法,俗人無緣得到,一旦得之,其道甚易,不但絕谷,而且避百毒、卻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謂“真人服六氣”,即從半夜至中午六陽時為生氣,從中午至半夜六陰時為死氣,應食生氣而吐死氣。早晚陰陽轉換之時,適應自然的晝夜節律,面向南,先做一些導引按摩,然后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如《老子》所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良久再緩緩以手上下左右前后相拓,瞋目張口,叩齒摩眼,抱頭拔耳,挽發引腰,掣足仰展,八十或九十次而止;再咳嗽振動,發揚陽氣,漸漸安定身心,作“止息法”和存想法中的“禪觀法”?!对企牌吆灐愤€指出要面向四方,依四季服六氣,春天向東,想象引歲星(木星)之氣入肝臟,余可類推(夏向南,火星之氣入心;秋向西,金星之氣入肺;冬向北,水星之氣入腎;四季末居中,土星之氣入脾)。想象蒼天或黃帝,用九九、八八、七七、六六、五五之數而服氣至飽。書中還認為行氣久多而斷谷最易,唯胎息之法獨難。如能學胎兒??诒侵畾?,則可居水底積日(不可盲從?。嶋H上胎息是極度深長而微弱的呼吸,甚至較長時間的閉氣,這種高級功夫,非練功有素者不可盲目實行,否則容易出偏差(急、慢性缺氧),反生禍患。

3.《云笈七簽·諸家氣法·服氣精義論》絕谷法

該篇“服藥論”認為,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服氣則臟氣有余,絕谷則腑味不足,故以草木之性味于臟腑所宜者,配制“安臟丸”和“理氣膏”,無病臟腑平和者,可常服,外加茯苓、巨勝等丹藥。如臨時患病,可據病情增損服藥;若先有痼疾,則另當別論,作其他治療。

安和臟腑丸方:茯苓30克,桂心30克,甘草30克(炙),人參60克,麥冬60克(去心),柏子仁60克,天門冬120克,山藥6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一日兩次,用松葉、枸杞等藥為飲送下。

此方健脾補氣,滋陰助陽,雖然平和,仍屬補藥,身體健康者,不宜常服,所謂“氣有余便是火”。當然辟谷期間有氣虛表現者,是應該服用的。

理潤氣液膏方:天冬門(煎)、黃精(煎)、地黃(煎)、白術(煎)各5升相和,山藥、澤瀉各150克,桂心60克,炙甘草90克,共為細末放諸煎中,再加熟巨勝、杏仁各3升,白蜜2升攪令稠,重湯煮,不斷攪動如膏為佳,冷凝搗數千杵,密器貯固,每日三次服,每次取李核大一丸含消咽之。宜八九月制藥,二三月再煮一次,令稠硬,經夏不壞。

該方重點在于滋陰,于陰中求陽,對避谷期間有陰虛表現者,可以服用,能抑制饑餓感。

4.《云笈七簽·諸家氣法·神仙絕谷食氣經》絕谷法

“胎息精微論”認為,練胎息只閉口縮鼻追求長息,殊非自然之息,不但煩勞形神,反損正氣。服氣時須關節通、胃海開,半夜后七咽津,即閉氣,但內氣不出,口鼻常緩緩出納外氣,內外之氣不相混雜。每一咽后,調氣六七息,如水流過坎聲才是通氣,直下氣海,使腹滿如結胎狀,內氣常滿,自無饑渴。休糧者腹空即咽內氣,不拘七咽二十一咽之數?!俺嗨勺臃饨浶颉闭J為,“食谷者智,食氣者神”,“子欲長生,腸中當清”?!吧裣山^谷食氣經”之法,是以春二三月,九、十八、二十七日等王、相、成、滿日,可行氣。選幽靜山林,近甘泉東流之水,向陽之地,沐浴蘭湯,內視上、中、下丹田,內氣致之于下丹田。初絕谷日減一口,十日后可不食,二三日腹中饑,取好棗九枚,如方寸大術餅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過此數,不思食物勿食,飲水可一日三五次??谥谐:瑮椇?,使人受氣生津,徐緩漱咽之,鼻微微吸氣引之,不使腹大滿。欲中止絕谷,初飲米湯稀粥,日增一口,漸加至十日后,可食飯食,但不可飽。

5.《云笈七簽·諸家氣法·中山玉柜服氣經》卻谷法

該篇中“服氣絕?!闭J為,此法與諸家咽法不同,喉嚨中咽入之氣,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臟中脈,三入食脈,若不入食脈即無所成,四肢無力,體內虛羸,即使飲湯服餌,亦不免口干舌澀。必須收息縮氣,候氣滿口,攝腹咽氣。先“鳴天鼓”三十六次,以靜心神,想象元氣如紫云周轉于身,排除雜念。咽入時須低頭,使氣入食脈及五臟內,如絕粒功未圓滿,可用杏仁姜蜜調助。所謂“收息縮氣”,即低頭納氣,納得元氣自然常飽。該篇謂,如此七日神氣自足,不假久練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自此一百日,“三尸”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內現,可“內視臟胃如晝所見”,“一切質礙無不穿貫”,“神功通悟,亦不得輒懷怪異,尤須秘之”。這些雖涉于迷信,但可供研究“特異功能”時參考。其所主張自然自在,無所拘束,不揀日月,行住坐臥,處處可行,食與不食,皆無損傷,與“道法自然”是一致的。

五、道術之五——服餌

既然辟谷需要配合服餌,那么服餌有什么養生意義呢?其實服餌是醫家與道家共有的養生術,是道家修煉的所謂三大門徑之一,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例如,一些帝王將相由于服食方士煉的仙丹,以致重金屬中毒而夭折。被尊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曾說:“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這只不過是前人在生存欲望支配下產生的妄想,歷史已經證明煉丹服餌以求長生流弊無窮,但是它卻在無意中開拓了人類化學制藥的先河。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丹藥含有微量元素、激素、酶類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適當運用,對健康長壽或有裨益,不能因重金屬中毒致人死亡就因噎廢食,一概否定(見道術之三——藥)。特別是其中一些植物類藥物,許多具有調節人體功能的作用,可稱為“功能食品”或“保健食品”,具有食治食養的意義。中醫藥臨床經驗證明,朱砂(含硫化汞)清心安神,鎮驚解毒;磁石(四氧化三鐵和氧化鐵的混合物)安神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鉛丹(四氧化三鉛)外用生肌解毒,內服治驚悸癲狂和瘧疾;雄黃(硫化砷)解毒殺蟲;砒石(三氧化二砷)外用攻毒去腐殺蟲,內服治瘧平喘,補血潤膚;輕粉(二氯化二汞)外用攻毒殺蟲,內服逐水退腫。如此等等,只在運用得當與否,若作為食品當然有毒,若作為藥物未嘗不可少用。至于茯苓、地黃、黃精、首烏等都屬補養藥,并無毒性,但也要運用得當,才能起到調整陰陽、補益氣血的作用。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中指出,“神仙之道難致,養性之術易崇,故善攝生者,常須慎于忌諱,勤于服食,則百年之內,不懼于夭傷也”。這是很現實的經驗之談。茲摘錄有現代研究根據,且切實可行的藥餌數則,供研究者參考試用。

(一)單方類

1.服天門冬丸方

在天門冬苗作蔓有鉤刺時采收得當,用酢漿水煮,趁濕去心與皮,暴干,粉碎為末,用水和蜜各半調和,再暴干為末,再用水蜜各半調和為丸暴干。每次含一丸,有津液則咽,常含不絕,可以絕谷,惟可吃大麥。(《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天冬是滋陰藥,可潤肺滋腎、潤燥滑腸,用于咳嗽、音啞、咽痛、便秘等,也用于治消渴(糖尿?。R蛱於芤嫠鑿姽?,故延年耐老?,F代研究認為,天冬含天門冬素、黏液質等,有鎮咳、解熱、利尿的作用,又能抗菌、抗腫瘤;麥冬更能改善心臟、胰島和血管中樞功能。兩者都適用于有循環和呼吸系統疾病的老人作為延年益壽的補品。

2.服黃精方

凡采黃精,須去苗下節,去皮每服一節,隔二日增一節,十日服四節,二十日服八節,空腹服。百日以上可節食,二百日則病除,二年四肢調和。忌食酒肉、五辛、酥油,只食粳米、糜粥等清淡食品,應臥服,勿坐服,坐服使人頭痛(存疑待考),臥二三十分鐘再起床便不會頭痛。(《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黃精也是養陰填精藥,不過又有補氣作用,能潤肺滋腎補脾,用于病后虛損,營養不良?,F代研究發現,黃精含黏液質、淀粉和糖分,能增強老人心肺功能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并有抗衰老、抗腫瘤、增強細胞免疫的功能。

《千金要方·養性服食法第六》中還有黃精膏方:黃精一石(容量單位)去須毛洗凈,打碎蒸熟,榨汁再煎,去上沫,得一斗,放入干姜末三兩,桂心末一兩,微火煎至色黃?;鸫?,入酒五合,每飯前服二合,一日二服,可舊貌換新顏,常服不須加酒,絕谷不饑渴。

3.服地黃方

生地五十斤,榨汁,微火煎,剩一半時加白蜜五升,棗泥一升,攪勻,為丸。每服如雞蛋大一枚,日三服,使人肥白。(《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又方作熟干地黃法:采地黃去須根及葉,將根葉榨汁浸肥大地黃,上屜蒸一時辰,暴干再浸汁再蒸,汁盡為止,暴干后搗爛蜜丸服。

地黃為養血滋陰涼血藥,生地性涼,熟地性溫,可補血調經、補腎填精、抗老延年?,F代研究認為,地黃含地黃素、甘露醇,維生素A等,可強心、利尿、降血糖,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適用于有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養生。

4.餌茯苓方

茯苓去皮以醇酒浸沒,密封十日,取出每次服如棋子大小一塊,或為末,每服一湯匙,日三服。令人肥白,除百病,不饑渴,延年。(《千金翼方·避谷服茯苓第一》)

又方:茯苓粉五斤,白蜜三升,放銅器或陶器中,不斷攪動大火煎至蜜干,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百日病除,二百日可夜書小字。

茯苓雖屬利尿滲濕藥,但有健脾補益的作用,可寧心安神益智。茯苓藥性緩和,扶正祛邪,用于尿少浮腫、腹脹食少便溏、驚悸失眠、記憶力減退等?,F代研究發現,茯苓含茯苓多聚糖、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等,有抗腫瘤、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消化、神經系統疾病,也可作為抗衰老食品。

5.餌術方

取生術削去皮,炭火急炙令熟,空腹胞食之,全無藥氣,可以當食。(《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又方白術酒:白術二十五斤,切碎,以東流水二石五斗浸泡,二十日后去滓,五夜后汁當變如血,用曲釀酒,酒熟取清,任意飲之,十日后萬病除,百日白發反黑,齒落更生,面有光澤,久服延年(未免夸張不實)。

白術屬補氣藥,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補益延年,常用于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等?,F代研究認為,白術含蒼術醇、蒼術酮等揮發油,富含維生素A,能促進血液循環,有明顯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降血糖、促消化、抗凝血,有保肝強壯作用,可糾正倒置的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增加白蛋白,治療肝硬化腹水,很適用于有消化系統疾病及有代謝病的老年人養生。

(一)復方類

1.華佗云母丸方(《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云母粉、鐘乳(煉)、白石英、肉蓯蓉、石膏、天冬(去心)、人參、續斷、菖蒲、肉桂、澤瀉、秦艽、紫芝、五加皮、鹿茸、地膚子、薯蕷、石斛、杜仲(炙)、桑寄生、細辛、干地黃、荊花、柏葉、赤箭、酸棗仁、五味子、牛膝、菊花、遠志(去心)、萆薢、茜根、巴戟天、赤石脂、地黃花、枸杞、桑螵蛸、庵子、茯苓、天雄(炮,去皮)、山茱萸、白術、菟絲子、松子、黃芪、麥冬(去心)、柏子仁、薺子、冬瓜子、蛇床子、決明子、菥蓂子、車前子。

以上五十三味藥都用新好真貨,各等分,為末,煉白蜜為丸,日三服,無所禁忌,連服不間斷,滿百日病愈,久服延年益壽,身體輕強,耳目聰明,流通營衛,補養五臟,調和六腑,顏色充壯,不知衰老。孫思邈說他曾服一兩劑,大得力,因家貧不濟而止,又服時缺十五味。他認為此藥大有氣力,又香美易服,不比其他藥,應先預購,不要缺藥才好。

這是一個補氣養血、補陰壯陽、行氣活血、消食祛痰、祛風散寒、清熱化濕、收斂固澀的大方,藥味很雜,既扶正,也祛邪,所以適應面廣,有病無病皆可服食。但是藥物總有一偏,藥補不如食補,雖然孫氏親自實踐過,也總有過譽之嫌。究竟有無抗老之效,還有待今后的科研做出結論。

2.濟神丸方

茯神、茯苓、桂心、干姜各四兩,菖蒲、遠志(去心)、細辛、白術、人參各三兩,甘草(炙)二兩,棗膏八兩。

上十一味為末,煉蜜為丸,每含一丸,有津咽盡。若食生冷,宿食不消,增服一丸。積聚結氣,嘔逆吞酸,腹脹口干,心腹絞痛,含之可愈。辟谷者及學仙道士,含之益心力神驗。此方益氣補陽,開心竅,養心安神益智,但陰虛有火者不宜服。

3.神仙避谷諸方(《千金翼方·避谷》)

煉松脂方:薄淋桑木灰汁以煮松脂,一二沸即取出投冷水中使凝,再煮幾十回,使變柔,若仍硬,以酒中煮三四過則變柔。先服一兩,日三次,十日不饑,饑再服。久服去百病,禁一切魚、肉、咸菜、醬、鹽等。

服松柏實方:松柏脂及實各等分,以松脂為丸服之。又方松子、菊花等分,以用松脂如蜜丸梧子大,十丸日三服,可至二十丸。

服松柏葉方:切極細如粟,日服三合。煮汁作粥作飯亦可,不及生服。治百病輕身益氣,還少延年。松針現代已經開發出保健食品,也作為藥茶應用。現代研究認為,松針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其他可配黑豆、黑芝麻、蜜、白蠟等。這些大都是高脂肪高熱量食品,且耐消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太和县| 黄冈市| 克拉玛依市| 武胜县| 会宁县| 象州县| 杨浦区| 鹤庆县| 郑州市| 兰溪市| 阜康市| 天峻县| 彰化市| 亚东县| 汝州市| 永新县| 江陵县| 鲁山县| 隆化县| 新龙县| 洪江市| 卢湾区| 潼关县| 鸡东县| 建始县| 清原| 大城县| 抚宁县| 永德县| 突泉县| 凌云县| 武陟县| 平度市| 浏阳市| 且末县| 耿马| 河北区| 新巴尔虎右旗| 天津市|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