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胃脘痛(消化道出血)案

潘某,男,47歲。初診時(shí)間:1983年2月12日。

主訴:胃痛4小時(shí)。

診查:患者有胃病史3年,因勞倦胃痛發(fā)作半天,不思飲食,面色萎黃浮腫,指甲無華,大便如柏油樣,舌淡嫩,苔白,脈虛。血常規(guī):血色素5.5g,白細(xì)胞總數(shù)3.6×109/L,中性57%,淋巴45%,酸性3%,血小板65×109/L,大便潛血陽性。

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脾不統(tǒng)血型)。

西醫(yī)診斷:消化道出血。

辨證分析:脾不統(tǒng)血是氣不攝血的病理反映,不僅與脾主統(tǒng)血直接相關(guān),而且與脾之化生氣血功能密切相關(guān)。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yùn)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發(fā)揮固攝作用,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溢出脈外,故脾統(tǒng)血的作用是脾氣化生血液和固攝血液功能的綜合體現(xiàn)。脾胃素虛,或脾胃因飲食所傷,或勞倦思慮傷脾,或久病耗傷脾氣,均可使脾氣虛弱,運(yùn)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氣血虛虧,固攝無力,則血溢脈外而致出血。

治則治法:溫脾統(tǒng)血。

處方:西黨參12g,三七粉3g(吞服),炒白芍10g,烏賊骨15g,炙甘草5g,焦神曲10g,生黃芪15g,炮姜6g,炒白術(shù)10g,仙鶴草10g,熟大黃8g。3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上方6劑,復(fù)查大便潛血陰性。去熟大黃,加炒扁豆10g。14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半月后復(fù)查血常規(guī):血色素8.5g,血小板9×109/L。再服上方20劑后身體漸復(fù)。

【按語】此案患者原有胃病史3年,平素脾胃虛弱,加之勞倦傷脾,脾虛不能統(tǒng)血而發(fā)為便血。正如孫思邈所言:“亦有氣虛夾寒,陰陽不相為守,榮氣虛敗,血亦錯(cuò)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治宜溫中益氣,健脾止血。藥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補(bǔ)氣統(tǒng)血;大便柏油樣,故以三七粉、炮姜、仙鶴草、烏賊骨、熟大黃止血守絡(luò);白芍配炙甘草緩中止痛;焦神曲健脾增食。藥證相符,故而獲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堆龙德庆县| 濮阳市| 长丰县| 清流县| 赣榆县| 文成县| 黎川县| 贵港市| 澄迈县| 开远市| 云林县| 阿克| 万全县| 栾川县| 延安市| 嵊州市| 五华县| 湛江市| 深圳市| 永州市| 阿城市| 西盟| 都江堰市| 水富县| 遵义市| 台江县| 琼结县| 望谟县| 巴南区| 南和县| 五华县| 中西区| 独山县| 南投市| 衡东县| 安龙县| 香港 | 闵行区| 江北区|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