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州名老中醫醫案集
- 傅曉駿主編
- 733字
- 2021-05-31 10:00:40
■水腫案
陳某,男,54歲。初診時間:1981年3月4日。
主訴:全身水腫一周。
診查:患者一周前突發全身水腫,下肢尤甚,腹脹軟,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小便量少。舌胖嫩,苔薄白,脈細。查小便常規無殊。
中醫診斷:水腫(脾虛濕盛)。
西醫診斷:水腫。
辨證分析: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即有賴于脾氣的運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闔。這些臟腑的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患者平素脾氣虛弱,飲食不佳,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故發為水腫;水濕不去,故小便量少;舌胖嫩、苔薄白、脈細亦是脾虛濕盛的表現。
治則治法:益氣溫陽,利水滲濕。
處方:生黃芪20g,蒼術10g,白術10g,桂枝10g,炒白扁豆10g,焦山楂12g,青皮6g,陳皮6g,茯苓10g,姜厚樸6g,白豆蔻6g(后下),姜衣6g,防己10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患者服上藥5劑后,水腫十去其七。
處方:生黃芪20g,蒼術10g,白術10g,桂枝10g,炒白扁豆10g,焦山楂12g,青皮6g,陳皮6g,茯苓10g,姜厚樸6g,白豆蔻6g(后下),姜衣6g,防己10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繼服兩個月,水腫全消。
【按語】《癥因脈治》云:“脾虛身腫之癥,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語言懶怯,常腫常退,此脾虛腫之癥也。脾虛身腫之因,大病后,久瀉后,脾土之真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不能運化水谷,則諸經凝窒,而腫證作矣。”此案患者脾虛水濕泛濫,治宜益氣溫陽,利水滲濕。藥用黃芪、白術補氣運脾;以桂枝、姜衣溫脾行水;以炒白扁豆、茯苓、防己、焦山楂健脾助化利濕;以青皮、陳皮、厚樸、白豆蔻、蒼術燥濕醒脾?;颊咝”阕岳?,故不用通利小便之品。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溫陽、消除水腫之效。服藥10劑,水腫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