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第2版)
- 盧慶華
- 3097字
- 2021-06-01 17:02:50
2.1 “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不靠譜,有人持股75%無控制權
很多人都說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相當于擁有100%的權力,但我們從下面的法院判決案例可以看到,股東共持股75%也無法控制公司。
北京的乙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北京乙公司”)在1988年成立,法定代表人是楊某。
在公司成立12年后的2000年,為了擴大規模,北京乙公司與湖北、遼寧、四川、山西、天津、河南、山東七地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并。
表2-1 股權的九條生命線

1.1+7的假合并
北京乙公司與7家同行合并,主要規則如下:
1)合并之后仍用乙公司的名稱;
2)合并后公司注冊資本從100萬元增加到800萬元,原來8家公司的負責人成為股東,每人出資100萬元,8個股東各持股12.5%;3)董事會共有8人,8個股東全都擔任董事;
4)由原北京公司的楊某任董事長、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另兩位股東鄭某、趙某任副董事長;
5)北京以外7家分所的財產,在合并后仍由各分所自己支配,并沒合并到北京乙公司。
在合并后8個股東都各付了100萬元完成驗資手續,但在完成驗資半年之后,北京乙公司又將北京以外的7個股東所繳付的100萬元轉回各家分所了,乙公司總部就只留下原北京乙公司楊某所繳付的100萬元。
這其實是貌合神離的假合并,表面上是8家事務所合并了,但這只是表面形式,北京以外的7家分所仍獨立運營。這樣的合并能長久嗎?
2.合并后發生內戰
合并后才不到兩年,就有一家分所被財政部撤銷,該分所的股東申請退出并辭任董事,但一直沒有辦理股東變更手續。
在合并7年后股東之間產生分歧,2007年6月,7位董事中的5位董事投票罷免楊某的董事長職務,改選原副董事長趙某擔任董事長。
原本“1+7”的假合并,變成了5對1的紛爭,一個股東退出,一個股東暫時保持中立,這樣的合并還能繼續嗎?
合并之后只有楊某的財產留在北京乙公司,其他人的財產都在各自的分所。如果楊某被罷免,他的財產是不是要被別人掌控了?楊某該怎么辦?
這樣的紛爭驚動了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協會有關人員的主持下,楊某與其余6人簽訂散伙協議,協議做出如下約定:
1)對乙公司和各分所的財產進行分割,各自經營,回到合并前的狀態;
2)大家都不能再使用乙公司的名稱;
3)所有執業資質都分給其他6人,楊某不再使用。
雖然散伙了,但乙公司多年積累起來的品牌就不能再用了?大家愿意就此放手嗎?
都說好聚好散,但很多時候是合伙容易散伙難,因為散伙要分財產和責任,誰也不愿意吃虧,都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
3.六人聯手踢楊某
散伙協議剛剛簽訂過了兩天,還沒來得及辦理工商變更手續,紛爭又開始了,楊某之外的6個股東組織開股東會會議,2008年1月4日的股東會議決議如下:
1)免去楊某董事長、總經理職務,改選趙某為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
2)修改公司章程。
6位股東投了同意票,只有楊某一人投反對票,另外那位股東沒有參與,共獲得持股75%的股東同意,楊某就這樣被踢下臺了?
乙公司原本是楊某創辦的,合并之后變成了8人平均持股,8人平分了乙公司的股權,但7人的財產并沒有放到乙公司與楊某共享,反而是給了其他7人機會搶占楊某的地盤。
合不來可以散伙,本來已簽了散伙協議,可才過半個月6人卻想聯手把楊某踢下臺。
一場假合并不僅沒有起到1+7>8的效果,楊某還把自己的大本營丟掉了,當年合并時楊某有想到另外6個人會聯手把他踢下臺嗎?此時楊某該怎么辦?
4.楊某打官司搶回地盤
楊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2008年1月4日把他踢下的股東會決議,法院判決如下:
1)由于各分所的財產與北京公司相對獨立,罷免楊某的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職務,意味著剝奪了楊某對原北京公司財產的控制權,將原楊某的財產變成全體股東的共有財產,這對楊某極不公正,屬于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應認定無效;
2)按乙公司章程規定,公司合并、分立、變更形式、解散、修改章程、股東退出或加入、應當由董事會提請股東大會作出決議的其他重要事項,需經全體股東表決通過。現在楊某不同意,即沒有獲得全體股東同意,所以修改公司章程的股東決議無效;
3)楊某與其他6人簽了散伙協議,各方應積極履行協議進行分割,但6位股東在簽協議兩天后就開會罷免楊某并強行表決,違反了協議精神。
所以,罷免楊某的股東決議被法院判決無效,持股75%的股東想踢掉楊某不成功。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地方是,乙公司沒有采用工商局版本的公司章程,而是做了特殊規定。
5.“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為何不靠譜
(1)《公司法》規定的“以上”,可以高于,不可以低于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公司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而乙公司章程規定,公司合并、分立、變更形式、公司解散、修改章程、股東退出或加入、應當由董事會提請股東大會作出決議的其他重要事項,需經全體股東表決通過。
法院說,《公司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以上”是對該類事項贊成票的最低限制。如果公司章程規定全體股東同意通過,高于《公司法》的這一規定,屬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具有法律效力。
乙公司章程規定需要全體股東同意通過,所以持股75%的股東無決定權,持股67%更不會有絕對控制權。只有在公司章程沒有另外規定的情況下,持股67%才可能有控制權。
有人在20年前就知道利用公司章程設計規則了,法院是在2008年對這個案件作出判決的,可20年過去了,社會上依然廣為流傳“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的說法,而眾多的專家、企業家、創業者更是把“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當成真理。
(2)錯過公司章程沒有機會后悔
除了重大事項需要全體股東同意才能通過以外,乙公司的章程還規定,董事長由股東會選舉產生,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一般公司都規定由董事會選董事長,并不是像乙公司規定由股東會選董事長。
趙某等人組織開股東會會議時,就想修改公司章程的上述兩處:
1)將公司章程中“對以下事項須經全體股東表決通過”修改為“對以下事項須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2)將公司章程中“董事會設董事長一名,由股東會選舉產生”修改為“董事會設董事長一名,由董事會選舉和罷免”。
修改公司章程就需要按照舊的公司章程操作,由于乙公司章程規定了修改公司章程需要全體股東同意,因此只要楊某不同意就無法修改公司章程。
所以,錯過了制定第一版公司章程的機會,后面發現問題也沒有機會挽回了。
(3)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出席會議計算票數
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
股東大會作出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股份有限公司并不像有限責任公司,有“除本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的規定。如果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規定某些事項須經高于2/3(如3/4)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同意通過,是否有效呢?
2016年的萬寶之爭引發上市公司的集體恐慌,部分上市公司將公司章程修改稿改為:特別事項需要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3/4以上通過。在修改稿公告后,這些上市公司都被交易所問詢:這樣的規定是否有利于保護小股東利益?
各公司均回復了做如此修改的法律依據和合法性,但在2017年公布的公司章程正式稿中,許多公司都取消了此項修改。
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股東的范圍更廣泛,也面臨更嚴格的監督。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自由約定的內容對股份有限公司未必能行得通,所以還需要結合不同的公司特點設計規則。
如果上市公司需要做公司控制權方面的考慮,建議在上市之前設計,因為上市之后的每次修改都可能會被重點關注,不一定能被認可,公司也不敢強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