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類獲得快樂的三個層次
- 人生的智慧(典藏版)
- (德)阿圖爾·叔本華
- 1377字
- 2021-05-26 17:32:26
我在此強調的真理——幸福主要源自人的內在,由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做出了最精準的評述:一切的幸福都以某種活動為前提,它是某種能力的施展,是幸福產生的基礎。[39]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一個人的幸福在于其特長能力的自由發揮。對此,斯托拜烏[40]在其逍遙派哲學中也做出了闡述。他說,“幸福,意味著充滿活力地做擅長的事,并取得想要的結果”。[41]他解釋,自己所說的“事”是指各種需要運用技巧和能力去做的活動。大自然賦予人類力量,其根本目的是使人能與他所面對的苦難相抗衡,可斗爭一旦結束,這些毫無用武之地的力量便會成為他的負擔。
因此,人應該不帶目的地運用這些力量,否則一旦力量無法排遣,就會陷入人生痛苦的另一端——無聊當中。富裕的上層社會人士是無聊的最大受害群體。很久以前,盧克萊修[42]便描繪過他們的悲慘狀態,而其中的真理至今仍能適用:在每個大都市中,富人鮮少回到宅邸,因為待在那里讓自己興趣索然,但他仍會回家,因為在外面情況亦不會有所改善,又或許他會心急火燎地奔往自己的鄉間別墅,好似趕去救火,但剛抵達不久,便又無所事事起來,只好借助睡眠忘卻世事,或者又風塵仆仆趕回城中。[43]
這些人在年輕時必是身強力壯、精力充沛,腦力卻有所欠缺,而到了晚年,他們不是智力全失,便是對想要做的事情無力應付,由此陷入悲慘的困境。不過,他們仍擁有欲望,這是唯一不會衰竭的力量。他們試圖用強烈的興奮感來刺激個人欲望,比如一擲千金的豪賭。
通常,一個人發現自己閑來無事,定會找些自己擅長的樂子,可能是保齡球或象棋、打獵或作畫、賽馬或音樂、紙牌或詩歌、研究文章、哲學或其他業余愛好。我們可以系統研究這些興趣,將它們歸納為三類基本能力,這三種能力構成了人類三種快樂的源泉。所有人都能依據個人長處在它們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那一類快樂。
第一,身體新陳代謝所帶來的快樂,包括吃喝、消化、休憩與睡眠所帶來的快樂,在某些國家或地區,它們甚至已成為全民性娛樂。
第二,發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快樂,如散步、跑步、摔跤、舞蹈、擊劍、騎馬等諸如此類的體育愛好,它們時而是運動,時而又是軍事訓練或真實的戰爭。
第三,感知能力帶來的快樂,如觀察、思考、感受所帶來的樂趣,或是研究詩歌、文化、音樂所帶來的樂趣,或是學習、閱讀、冥想、創新、哲思等帶來的樂趣。有關這類樂趣的重要性、相對價值以及持續時間等可以講的還有很多,但我要留予讀者自行補充。
不過人人都能發現,此時起作用的能力越是高級,帶來的快樂也越多,因為愉悅的獲得必須通過個人能力的施展,而幸福在于頻繁反復地獲取快樂。就此而言,沒人會否認由感知能力得到的快樂高于另兩類基本的快樂,這兩類基本能力在動物身上也能看到,而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正是更強大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表現為精神力量,它的充沛為我們帶來智力上的樂趣,感知能力越強,所獲樂趣越大。
普通人只會對能刺激個人欲念的事物興趣濃厚,即這件事符合他的個人興趣。然而,對欲念的持續刺激并非總是好事,換言之,它亦會帶來痛苦。紙牌游戲算是“上流社交”中的全民娛樂活動,便是用于提供此類刺激,但它算不上真正持久的興趣,而只是一種淺薄的愛好。實際上,紙牌游戲對欲念的刺激不過是隔靴搔癢。另一方面,智力超群的人卻能夠對純粹的知識興趣十足,而無須欲念的參與。不僅如此,這樣的興趣對他更是不可或缺,能讓他遠離痛苦,感受如仙境般的祥和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