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零開始學寫作:個人增值的有效方法
- 弘丹
- 4434字
- 2021-05-27 18:34:39
3.2 解密寫作全過程
自媒體平臺寫作是公開寫作的一種方式,我們不能只寫自嗨的文章。在下筆之前,要明確寫作目的,了解讀者。真正動筆寫作時,要根據選題、立意收集和選擇素材,組織結構,寫初稿,反復修改等步驟來創作一篇文章。
‖明確寫作目的
在動筆寫作之前,先要明確寫作目的,也就是你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初學者常常會把文章寫成流水賬或日記,其實就是沒有思考寫作目的。我們創作每一篇文章都要去思考寫作目的,目的不同,選擇的寫作方式及寫作的文體也不同。
以本章為例,本章的寫作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寫作全過程。根據這個目的,在寫作時我選擇的是干貨類的寫作手法,詳細地介紹了寫作過程可以拆解為6個步驟,每個步驟分別需要注意什么。
‖了解你的讀者
除了私密日記之外,我們寫的任何作品都需要指向特定讀者,因此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有什么痛點?他們希望看到什么樣的內容?
有不少寫作者持有這樣的想法:“寫作不需要考慮讀者的感受。”“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讀者愛看不看。”“讀者看不懂,是他們水平太差。”
寫作需要了解讀者嗎?我認為是需要的。通過了解你的讀者,呈現讀者想要了解的內容,或者帶給讀者有價值的內容,你越了解讀者的痛點,你寫出來的文章就越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余秋雨曾說:“完全不考慮讀者而自命清高,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有時候還是一種值得仰望的人生態度。抱有這種態度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是不適合寫文章。”
如何更好地了解讀者?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信息。你寫這篇文章要給讀者哪些信息?他們已經掌握了多少?如果需要對方根據你的需求做出決定,他們還需要你提供什么信息?另一方面是了解讀者潛在的態度。讀者看完文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他們愿意接受你的信息還是會有抵觸情緒?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寫的內容是什么。把信息和潛在態度納入考慮范圍,你能夠預測讀者可能提出的大部分問題。
自媒體寫作者還可以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勾勒用戶行為畫像。微信公眾號后臺就有這樣的功能:女性讀者和男性讀者的比例、所在城市、圖文閱讀的方式等。另外,也可以根據每篇文章的閱讀量來分析讀者對哪些主題更感興趣。你越了解你的讀者,也就更有可能寫出引發讀者共鳴的文章。
‖寫作六步法之:選題
選題是寫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選題就是選擇寫作的主題。
自媒體寫作中常見的寫作主題分為五類,第一類是思想類主題。第二類是情感類主題。第三類是認知類主題。第四類是技能類主題。第五類是趣味類主題。
寫文章首先要明確主題。主題明確了才能根據主題來選擇素材。文章中所有的素材、案例和故事都要緊扣主題。如果說素材像一顆顆珍珠,那么主題就是那一根把一顆顆散亂的珍珠串起來的線。如果主題不明確,那些素材就像一顆顆散落在地上的珍珠,是沒有形狀的,讀者也很難猜到這些珍珠能夠組成一個什么樣的形狀。
好的主題符合以下三點要求。
●主題準確。這個準確是指要符合實際,或者符合自己的經歷。
●主題新穎。讀者大多喜歡閱讀新鮮的故事,因此在選擇主題時要選擇一些新鮮的素材,或是從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中挖掘出新意。
●主題深刻。挖掘事件背后蘊含的深意,要深入挖掘,透過現象看本質。
確定選題時,可以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思考不同的寫作主題。拿出一張A4紙,列出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素材,以及所有主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然后根據寫下的內容確定寫作主題。
有些時候你的選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決定了文章的閱讀量。選擇熱門的主題,文章的閱讀量會比平常高一些,選擇冷門的寫作主題,閱讀量很可能比較小。
對于初學者而言,寫文章很容易跑題,寫著寫著就偏離了主題,扯到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上。第二種常見的情況是文章的內容非常零散,主題不明確,讀者看完都不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都是選題沒有做到位。如果選題做不到位,修改時就要花很多時間來刪除或者重寫。
‖寫作六步法之:立意
選定好主題之后,接下來就是立意。立意就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情感。立意是為整篇文章確定寫作目的、主旨及中心思想。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新意。如果沒有新意,就是別人的陳詞濫調,也就沒有寫作的必要了。
清代的李漁在《閑情偶寄》里寫道:“意新為上,語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他的意思是,立意新是最重要的,文風的新意排第二,字句的新意排第三。
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也是如此,立意上創新的文章往往能夠引發讀者的大量轉發。好文章的作者往往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別人完全想不到的立意。如何尋找新鮮的立意?先從最常規的角度出發寫下這些常規立意,至少寫出三點,然后繞開它們再想新的角度。
‖寫作六步法之:收集和選擇素材
選題和立意確定之后,需要收集文章的素材。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豐富的素材來支持。
收集素材時,第一步先用發散的思維聯想素材,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發散性思考。
第一種方法是頭腦風暴的方式,盡可能多地聯想相關素材。拿出一張A4紙,把所有能夠想到的素材都寫下來。
在頭腦風暴收集素材時,不要去審視或者評判自己的想法,不要去思考是否可行,先做加法,把頭腦中想到的素材都先寫下來,讓自己的大腦處于完全開放和興奮狀態。
第二種方法是九宮格思考法,把主題寫在九宮格的中間,然后在另外8個格子中分別聯想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比如,當你想到寫作時,你會想到哪些方面?我想到了標題、開頭、結尾、文采、結構、詞匯、素材、文風等。然后,你還可以再選取一個詞,比如,標題作為主體,繼續九宮格思考。
九宮格思考法是一種發散型的思考法,從主題開始,向8個方向去思考,思考與主題相關的8個方面。九宮格思考法還可以倒逼思考,一般我們想到兩三點就停止思考了,而九宮格必須要填滿九個格子,因此必須思考八點,有時就能想出意想不到的創意。
第二步,去自己的素材庫尋找相關主題的素材。平時我們會積累一些素材,寫文章時首先去自己的素材庫尋找素材。如果是電子化的素材庫,你可以采用關鍵詞搜索的方式尋找,或者去素材庫相關主題下一邊閱讀一邊篩選。
第三步,去微博、知乎、百度等收集相關的素材。去網絡搜索素材,一定要先思考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素材,可以用哪幾個關鍵詞來搜索。因為搜索素材是比較費時的,自己不思考就去搜索往往很容易迷失在網絡里,浪費時間。經過思考再去搜索,更有針對性,也更加高效。
第四步,篩選素材。在前面兩步我們搜集了不少素材,但一篇文章的字數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的素材都囊括進去,所以要進行篩選,要選擇能表現主題的素材。
選擇素材的四個要點。
●選擇與主題相關的素材。刪掉那些與主題無關的素材,或者素材之間關聯度不大的素材。
●盡量選擇新鮮生動的素材,而不是選擇一些陳舊的、毫無新意的素材。
●如果素材比較豐富,就選擇典型的素材。典型的素材是指在某一類材料中最富有鮮明個性和典型特征、最具有代表性且能夠深刻揭示文章主題的素材。
●選擇真實的素材。寫作要真誠,選擇素材時,也盡量要選擇真實的素材。
用以上四步,確定文章所需要的素材。
‖寫作六步法之:組織結構
選取何種方式組織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章的類型,以及我們想達到的目標。
組織文章需要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這篇文章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第二,如何更好地組織素材?
文章的寫作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邏輯順序等。邏輯順序又有總分總、并列法、正反對照法等。文章的寫作順序在后面章節里會重點介紹。
組織文章時,除了考慮寫作順序還需要考慮素材的使用。一個蹩腳的寫作者可以把一個有趣的素材變成一篇毫無用處的文章,一個優秀的寫作者則可以把一個毫無用處的素材變成一篇饒有趣味的文章。
組織文章時,根據素材的特點,確定素材的先后順序,先寫什么素材,后寫什么素材。根據素材的特點,確定素材的詳略疏密。重要的素材要詳細描述,次要的素材則簡略寫。具體的材料詳細寫,概括的材料簡略寫。讀者不熟悉的材料詳細寫,讀者已知的材料簡略寫。這些都是組織文章時需要考慮的。
‖寫作六步法之:寫初稿
寫初稿的時候你可以把收集到的素材、想要表達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組織結構快速地寫出來。
寫初稿的時候,要快速寫,要忘記刪除鍵,一路向前,先把初稿寫好。要把“寫”和“修改”分開來,不要一邊寫一邊修改,寫完之后再來修改。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不修改,不重讀。
很多人覺得寫作有壓力,是因為想要一坐下來寫就能寫出好文章。因為有這樣的期許,反而沒有勇氣坐下來寫作,害怕自己寫出來的文字太爛,寧愿不寫。
《寫出我心》一書的作者在書中寫道:寫作時,不要說:“我將寫一首詩。”這種心態會使你當場呆掉。盡量不對自己有所期許,坐在桌前說:“我有寫出世上最爛垃圾的自由。”要是你每一回一坐下都期待著要寫出偉大作品,寫作帶給你的則永遠只有大大的失望。此外,那份期待也會讓你遲遲無法動筆。
我剛開始寫作時也會有這樣的期許,每次坐在書桌前寫作都需要勇氣,因此常常拖延自己的寫作計劃。
把“寫初稿”和“修改”分開來,寫作會變得輕松很多。每次寫的時候告訴自己:“先寫完再說,反正后面還要修改。”在這種心理暗示之后,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海明威說過,“一切初稿都是狗屎。”將“寫”與“修改”分開來,每次坐在書桌前都告訴自己:“我有寫出世上最爛垃圾的自由”。然后埋頭開始寫作。
‖寫作六步法之:修改
修改是寫作的重中之重。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修改的時候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修改文章的內容、結構和語言。關于如何修改,在后面的章節還會詳細介紹。
以上六個步驟就是文章創作的全過程。
以我自己寫的文章《應屆畢業生,你還想擠破腦袋去世界500強外企嗎?》為例來說明寫作過程。
寫作目的。分享自己和朋友在外企工作的經驗,以及在外企工作面臨的挑戰和裁員風險。
了解讀者。這篇文章首發在簡書平臺,考慮到簡書的受眾80%以上是90后和80后。他們要么還是學生黨,要么是入職場0~5年的人。他們更關心的是選擇去外企工作是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選題。回想自己畢業時熱切渴望進入外企工作的心情,現在依然有很多應屆畢業生非要加入世界500強外企,再結合受眾也是關心是否應該去外企工作,所以選擇了應屆畢業生是否應該選擇外企作為寫作的主題。
立意。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根據自己及朋友在外企工作的經歷,選擇外企工作并不像10年前那么光鮮亮麗,相反有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及裁員的風險。這篇文章的立意是外企并非你想象得那么風光,要客觀認清在外企工作的現狀。當然,不管去哪個公司都有其優勢和劣勢,因此在結尾做了升華:在不確定的時代,不管你選擇外企、國企還是民企,都很難找到一家可以工作一輩子的企業。無論選擇什么樣的企業,你都應該持續學習和成長。
收集素材階段。本身是在外企工作,入職后經歷過組織架構的調整,目睹同事被裁員,但這些素材還不夠充分。有一次線下活動,遇到Tina,她剛被裁員,因為總部關閉了亞太區的分公司。增加了她的素材,讓我意識到可以動筆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被簡書推到首頁,并被簡書日報收錄,在首頁做了封面圖推廣,在簡書平臺閱讀量2.2萬多,喜歡數近1000,評論超過200條。此外,在微信公眾號有近50多個大號轉載,包括清華南都、生涯研習社等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