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
- (日)古川隆久
- 3387字
- 2021-05-19 10:41:41
9 人們的生活
當時人的平均壽命
從明治中期到昭和初年,雖然人口增長了一倍,但是國民的平均壽命仍停留在40歲出頭的低水平。醫療與營養水平的提升,雖然讓人口得以增長,但是還沒有延長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
造成平均壽命不高的最大原因,是嬰幼兒的死亡率較高。在這個時期,日本的家庭會生育許多子女,其中有不少會夭折。就算長到了青少年時期,也可能會患上當時還是不治之癥的結核病等可怕的傳染病。而老年人也很少有能活到80歲以上的。
當時嬰幼兒奶粉尚不普及,作為斷奶食品的加工保存食物也尚未問世。長大成人后,大部分的平民百姓只能靠一菜一湯這樣的簡單食物度日。一個月只能吃到幾次魚和肉,蛋也是稀罕的食物。雖然當時普通人的日常飲食中沒有現在那么多的化學合成添加劑,但是就算基本滿足了每天的卡路里需要,也很難說得上是營養均衡的。另外,接種疫苗還不普遍,無藥可治或治療方法尚未被發現的疾病還有不少。
平民與社會高層的巨大差距
當時社會的一大特征,就是平民與處在社會高層的人群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當時大概有2/3的普通民眾會在尋常小學校或是高等小學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社會。從社會的整體狀況來看,大學畢業生毫無疑問是極為幸運的超高級人才。
近30%的農民都是從地主手中租借土地進行耕種的佃農,另外還有超過40%的農民雖然擁有土地,但是無法依靠自有土地生活,同樣需要租種地主的土地。至于地主,雖然也有直接參與耕種的,但更多的是依靠地租生活。甚至出現了將廣大土地出租后,轉而把地租投入股市等資本市場進行投資的所謂“不在地主”。山形縣的本間家,就是控制了大片土地的著名大地主,正是這類“不在地主”的代表。
在工廠工作的勞動者,除一部分熟練工外,基本都是臨時雇用的。工人和管理人員上班時的服裝也完全不同,管理人員就和現在的上班族差不多,穿西裝,打領帶,而工人們則普遍穿工服上班。不同于管理人員領月薪,臨時工的薪水往往是一天一結的。就算在所有人員都一樣做事務性工作的政府機構和企業里,那些大學畢業的精英與其他中學、專門學校或是大學專門部畢業的“非精英”,所使用的食堂和廁所也往往是不一樣的。
讓我們再來對比一下薪酬,從尋常小學校畢業的最低級的官員,大概能拿到500日元的年薪。如果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并通過文官高等試驗的話,剛一入職就能拿到1100日元的年薪。若是當上省廳的局長,年薪就會達到5200日元,這是底層官員年薪的10倍以上。至于工人的薪酬,就更低了,平均每天的薪水還不到1日元,按每個月拿到25日元計算,年薪只有300日元左右。而管理人員的平均月收入是114日元,考慮到當時的企業已經開始給管理人員發獎金,所以年收入不能簡單地將月收入乘以12。再加上預扣所得稅制度還沒有施行,所以企業管理人員的年薪大約能達到2000日元。
說到稅金,當時民眾要繳納的主要是財產稅和所得稅,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戰爭之后,又增加了類似消費稅的稅種,稅收體系變得相當復雜。不過,當時的稅收還是以財產稅為中心的,消費稅也主要針對奢侈品,對于沒有土地和房屋的城市下層民眾來說,納稅的負擔倒也不重。日本的稅收體系變成與現在類似的以所得稅為中心,是1940年春天的事情。
男尊女卑的風氣根深蒂固
雖然男尊女卑的風氣相比江戶時代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很盛行。例如,在發生婚外情的時候,民法并不追究男性的責任。雖然明治初期出現了要求廢止公娼制的“廢娼運動”,但是到了昭和初期,公娼制度依然合法存在。自由戀愛本身并非犯罪,當時也有許多戀愛題材的小說、戲劇與電影,但是大部分的父母恐怕依然不會認同自己的孩子追求自由戀愛。在許多人的觀念里,男女在公共場合牽手就已經是極不道德的行為了。就算是夫婦結伴外出,一般也是丈夫走在前,妻子跟在后。
女性一直以來就在農業生產中與男性承擔著相同的勞動,除此之外還要打理家務,可以說很多時候比男性更加辛苦。到了近代,低學歷的女性大量進入工廠進行簡單的重復勞動,但是當時的社會依然沒有為高學歷女性提供足夠的舞臺。
除了當小學教員,女性在政府機構和企業中基本處于輔助位置。就算同在工廠工作,女性工人的工資也比男性工人要低。女性進入上一級學校的升學率也比男性低,而且針對女性開設的高等女學校、女子專門學校等,也不是為了讓女性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是旨在為那些社會上層的男性培養專心經營家庭、養育兒女的“賢妻良母”。
希望提高女性地位的社會運動,除了剛剛提到的“廢娼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還出現了爭取婦女參政權的運動。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對于“廢娼運動”多有反對,實際上并沒有太大進展。到了昭和初期,僅僅是內地登記在冊的娼妓就有約5萬人,得到政府許可的紅燈區在內地多達11154處。
嚴酷的勞動環境與持續的城市化
占到人口數量一半的農民,不論是佃農還是自耕農,生活都很不容易。相比肥料與農具的開銷,農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這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總是得不到提高,農民自然也沒什么閑錢去享受娛樂活動。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農業合作社開始發展起來,農民不僅可以從這里得到低息的農業貸款,還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批量購入肥料、農具,然而農民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還常常發生佃農要求地主減免地租或是反對收回土地的糾紛。另外,當時還存在“農會”這一全國性組織,旨在提高農業技術、振興農業,并在政治舞臺上發出農村的聲音。
但是,人們就算到了城市,也不一定能過上寬裕的生活。住在漂亮的西洋式獨棟小樓里,擁有齊全的昂貴電器,家務活則全部交給被稱作“女中”的年輕女傭,這種富裕的生活只有小部分在大企業或是中央政府機關擔任管理層的人才能享受。不過,也有不少中產階級由于自身的高學歷,礙于面子,在家庭經濟條件并沒有多少余力的情況下,依然雇上一個女傭人,或是買一些高價的衣服,結果搞得生活拮據,不得不摳摳搜搜地過日子。
在東京或是大阪這樣的大城市里,還有大量靠打零工生活的人,他們只能寄身于被稱作“長屋”的狹窄雜院之中。雖然如此,只要身在城市,就有諸如電影或是游樂場之類的廉價娛樂可供消費,所以人們對于城市的向往從未停止,城市人口得以不斷增加。
雖然佃農自發組織起來與地主進行斗爭的事情常常發生,但是工人們組織工會,發動罷工來反對降低工資、解雇工人,或是要求提高工資的事例還不多,只在很少一部分大型工廠或公營交通等非私有企業出現。
服裝、住房、社會保障和信仰
當時的服裝界還是和服的天下,在農村,人們基本都穿著傳統服裝勞動生活,就算在城市里,西式的服裝也僅限于學校、軍隊、警察、交通部門的制服,還有上層管理人員上班的穿著,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同樣習慣穿著和服。此外,城市里的上層女性也會準備一些較為高級的和服作為外出時的服裝。而且當時人們的日常服裝,一般都是買來布料之后,由家里的女性制作的。洋裝同樣是買了布匹之后,請裁縫制作成衣。除了軍服和一些制服,基本上是沒有成衣的。
在農村地區,人們大多居住在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毫無區分的傳統住房里。在城市里,除了剛剛提到的滿是狹窄長屋的貧民區,也有聳立于高地之上的高級洋房。而面向中層人群的,主要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或是兩層樓的出租公寓。在東京和大阪的市中心,越來越多的噪音和難聞的氣味等讓人頭疼的問題,使得居住環境惡化得相當厲害。因此,一些私營鐵路公司開始在郊外買下整片土地,建造獨棟住宅,人們可以通過貸款將土地與房屋一起購入。不過,這種形式的住宅還是少數。自來水和燃氣都還只能在一部分大城市用到,在普通家庭能見到的電器也就是電燈而已。
這個時候,鋼筋混凝土大樓的建設開始在東京和大阪的市中心興起。說是大樓,其實最高也不過六七層。當時城市的天際線還不高,從位于東京銀座的大樓頂層遠眺,還能直接看到東京灣。除了大都市的繁華街道,大部分的道路還沒有硬化,一下雨就會變得泥濘。在這些泥濘的背街小巷兩側,都是木結構的住房和商店。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在1922年設立了國民健康保險制度,通過使用國家的經費與個人的積蓄來減輕醫療負擔。但是國民健康保險以及其他一些扶貧或是優待陣亡軍人家屬的制度,在當時看來都是不好好自食其力,只想著依靠國家的人才會申請的,社會上對于使用這些制度的人多有蔑視,所以真正加入的人還不多。社會對于貧弱者的救助,主要通過一些地域共同體來實行。此外,還有一些在當時被稱作俠客的組織,也會進行救助弱小的工作,但是這些組織并不簡單,基本處在違法的邊緣,也多與今天的暴力團有直接的繼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