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
- (日)古川隆久
- 1100字
- 2021-05-19 10:41:41
7 國際關系
作為中心的國際聯盟和美國
在改元昭和時,日本的國際關系主要圍繞著國際聯盟與美國展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協約國一方的日本,在并沒有被卷入歐洲大陸那些如同絞肉機般的殘酷戰斗的情況下,成了戰勝國之一。1920年,42個國家共同成立了國際聯盟,這是一個基于《凡爾賽和約》建立的國際組織。日本與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一道,成了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可以說日本的國際地位因此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國際聯盟否定將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而日本在國際聯盟中處于領導地位,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當時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還是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
另一方面,美國由于國內依然存在不參與美洲大陸以外事務的門羅主義傾向,所以沒有加入國際聯盟。但是,美國已經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契機,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避免一戰慘禍重演,美國也積極參與到國際交流與裁軍的行動中。美國在1921年主持召開了華盛頓會議,這一會議簽訂了旨在維持太平洋地區現狀的《四國條約》、聲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九國公約》,以及削減主力艦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也加入了這些條約,順應了和平與裁軍的世界潮流。

華盛頓會議
當時的美日關系很難說得上良好,因為美國對日本移民施加限制的法案剛剛在1924年施行。但是從前一節的說明也可以看出,日本經濟對于美國的依存度很高,而且日俄戰爭的經費與關東大地震的災后重建費用有很多來自美國金融界的借款,因此日本基本上沒法對美國表現出強硬的態度。
至于周邊各國,中國與蘇聯是其中比較重要的。當時的中國國內,除了割據一方的各路軍閥,還有中國共產黨這一力量的存在。不過,在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國家都承認了這一政權。當時,日本的紡織企業在中國的天津、上海等地多有分布,中國不少的上層精英也擁有留學日本的經歷,行伍出身的蔣介石就曾經留學日本。
但是,由于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列強無暇顧及亞洲的時機,向中國提出強化自身利權的“二十一條”,并以武力威脅,強迫中國加以承認,造成中國國內反日情緒高漲。而陸軍為了維護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利益,還在援助與國民黨政權對立的軍閥張作霖。在日本國內,自從甲午戰爭取得勝利之后,對于中國的蔑視情緒就不斷擴散。可以說,當時的中日關系非常復雜。
當時蘇聯與日本的領土在庫頁島直接接壤,又存在鄂霍次克海的漁業問題,因此也相當重要。兩國在1925年締結《日蘇基本條約》,恢復了外交關系。不過,日本政府還是對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十分警惕,1925年制定的《治安維持法》,除了有防范實行普通選舉而出現的無產政黨這一目的之外,也有防止與蘇聯建交之后國內的共產主義運動受到蘇聯援助而激化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