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眼見非腦見

我們一般認為,在觀察周圍的一切時,眼睛會將看到的信息傳輸給大腦,大腦再對信息進行處理,讓我們感受到真實的世界。但其實不然,腦見并非眼見,因為大腦總會解析眼睛看到的所有信息。試舉一例,請觀察圖 1-1。

圖 1-1 你會“看見”圖中沒有的三角形

你看見了什么?第一眼可能會看到一個黑邊三角形,上面疊了個白色倒三角。其實圖上什么三角形都沒有,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線條和三個有缺口的圓。大腦認為圖上應該有一個倒三角形,于是就憑空創造出了一個。1955 年,這一獨特的錯覺由意大利心理學家 Gaetano Kanizsa 發現,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卡尼薩三角”(Kanizsa Triangle)。再看看圖 1-2,這次的錯覺圖形是一個矩形。

圖 1-2 卡尼薩矩形

大腦會偷懶

為了更快地解析周圍的世界,大腦會投機取巧地偷懶。大腦每秒要接收約 4000 萬次的感官信息輸入,并試圖完全解析出它們的意義,所以它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猜測我們看見了什么。經驗法雖說十拿九穩,但有時也會出錯。

合理運用形狀和色彩可以影響人們所見。圖 1-3 展示了色彩如何使人注意到特定的信息,通過變化顏色區域,它傳達出了兩條截然相反的信息。

{%}

圖 1-3 色彩和形狀能影響人們所見

 在黑暗處,余光看得更清楚

人眼有 700 萬個對亮光敏感的視錐細胞和 1.25 億個對弱光敏感的視桿細胞。視錐細胞集中于視網膜中央凹處,在視覺的中心區域,而視桿細胞則主要分布在外圍。所以在弱光環境下,使用余光觀察會比直視看得更清楚。

 

 視錯覺之錯

視錯覺就是大腦錯誤解析視覺信息的現象。在圖 1-4 中,左邊的豎線看上去比右邊的長,但其實兩條線一樣長。1889 年,Franz Müller-Lyer 設計了這一圖案,因此該圖被稱為“繆勒-萊爾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這是最早的視錯覺圖案之一。

圖 1-4 左右兩豎線其實等長

 

 人的視覺是二維而非三維的

光線通過角膜與晶狀體進入眼球,晶狀體將影像聚焦在視網膜表面。在視網膜上,即使是三維的物體,呈現出的影像也是二維的。這些影像被傳送到大腦視覺皮質并被識別。例如大腦會想“哦,我認出那是一扇門”,從而重新將二維影像轉化為三維物體。

 

小貼士

  • 別人如何看你的產品未必符合你的設想,他們的個人背景、文化水平、對眼前事物的熟悉度以及期待看到什么,都會影響其觀察結果。
  • 你可以調整信息和視覺元素的展示方式,引導別人注意特定的內容。使用陰影或顏色表達出有些內容是一體的,要跟別的東西分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沭阳县| 濮阳县| 大冶市| 博罗县| 富源县| 阿拉尔市| 清水县| 汽车| 家居| 阳西县| 周口市| 如东县| 沽源县| 汉沽区| 康乐县| 万州区| 连平县| 满洲里市| 台北县| 平南县| 余江县| 林甸县| 左贡县| 行唐县| 德化县| 东光县| 长沙县| 淮南市| 嘉鱼县| 安西县| 太和县| 德阳市| 香港| 毕节市| 阿拉善右旗| 汝城县| 苍溪县| 石渠县| 灵川县| 驻马店市|